王春
【摘 要】目的:探討血漿D-二聚體檢驗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進展與療效評估中臨床應用價值;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為探討對象,并選取同期50例體檢健康患者,設置對照組,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漿D-二聚體的水平,并動態監測初治期(90例)、緩解期(61例)和復發期(18例)患者D-二聚體,對比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和其他類型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結果:初治期與復發期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與緩解期(P<0.05);而對照組與緩解期,初治期與復發期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ANLL與其他類型白血病患者對比,初治期ANLL較高(P<0.05),緩解期差異不明顯(P>0.05)。結論:采用血漿D-二聚體檢驗,可明確反應患者病情狀況,并實現動態監測,在病情進展判斷和療效評估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關鍵詞】血漿D-二聚體檢驗;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進展;療效評估;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01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屬于發病與血液系統的臨床常見惡性腫瘤,該病患者多數伴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其機體呈高凝狀態,且有出血傾向,嚴重時會導致患者死亡[1]。針對AL疾病評估中,主要通過對骨髓細胞實施形態學檢查,但會給患者造成一定創傷。而隨著醫學發展,AL的纖溶功能和凝血被廣泛重視,而血漿D-二聚體與凝血和纖溶系統密切相關。因此,將其作為診斷AL的重要指標[2]。本次研究重點分析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進展與療效評估中血漿D-二聚體檢驗的臨床應用價值,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收治的90例AL患者和參與體檢的50例健康患者為觀察,90例患者中,男65例,女25例,年齡19~69(46.3±5.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20~70(47.5±4.6)歲,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診斷相關標準;②無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患者;③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④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②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③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2方法
使用枸櫞酸鈉,抗凝管抽血,然后再進行離心,借助CS_5100儀器及D-二聚體測定試劑盒,以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
1.3觀察指標
觀察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和其他類型患者初治期、復發期和緩解期,以及健康患者的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不同類型白血病D-二聚體水平比較
初治期ANLL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18.13±3.42)明顯高于其他白血病類型(0.35±0.13)(P<0.05),而緩解期ANLL(3.61±1.28)與其他類型白血病患者(0.62±0.32)的D-二聚體無明顯差異(P>0.05)。
2.2健康患者與不同時期白血病患者D-二聚體水平對比
急性白血病患者初治期D-二聚體水平為(8.22±7.33)μg/ml,復發期為(3.77±0.51)μg/ml,而對照組則為(2.13±0.11)μg/ml,組間差異明顯(P<0.05)。相較于對照組,初治期與復發期患者D-二聚體水平更高(O<0.05);緩解期為(0.43±0.02)μg/ml,與初治期、復發期對比,差異明顯(P<0.05),而與對照組患者D-二聚體水平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對比ANLL患者復發期與初治期,未見明顯差異(P>0.05);對比ANLL與其他急性白血病細胞類型的D-二聚體水平,初治期ANLL相對較高(P<0.05),緩解期無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急性白血病屬于血液系統惡性克隆性疾病,發病離較高,其病變機理為白血病細胞呈異常增生,其有分化成熟障礙和異常凋亡表現,病發后患者機體中白血病細胞會浸潤血管壁,導致血小板數量降低,血功能出現異常并大量釋放促凝物質,導致患者長時間出血或者存在高凝狀態,自身纖溶亢進。而D-二聚體是纖溶降解纖維蛋白標志物,處于高凝和纖溶亢進狀態患者D-二聚體水平較高,即患者機體處于高凝狀態或纖溶亢進狀態,通過觀察血漿中D-二聚體可判斷其是否形成血酸。因此,通過對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進行檢測,進而判斷血栓狀況,可提升對患者原發性與繼發性纖溶判斷準確率[3]。相關表明,與緩解期患者的D-二聚水平相比,若患者處于復發期,其D-二聚體水平會呈現明顯增高趨勢,說明患者再次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和纖溶亢進問題時,通過檢測其D-二聚體水平,可清晰掌握患者病情發展變化,對指導病情治療具有重要幫助。另外,相比于其他類型患者,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D-二聚體更高,并且具有加高出血風險,通過判斷D-二聚體利于掌握患者疾病類型,判斷病情發展變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初治期、復發期患者高于對照組、緩解期(P<0.05),而初治期與復發期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初治期ANLLD-二聚體水平高于其他類型白血病患者(P<0.05),緩解期無明顯差異(P>0.05)。可見,血漿D-二聚體檢測,能夠明確反應白血病患者病情發展情況,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對急性白血病患者進行血漿D-二聚體水平檢驗,并實施動態監測,可掌握患者病情進展,并且可根據監測結果對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進行正確評估,利用檢測與評估結果,可為對疾病進行正確治療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黃康樂.血漿D-二聚體檢驗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進展與療效評估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24):122+125.
[2] 倪洪波.血漿D-二聚體檢驗對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及療效評估的臨床價值[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15(01):86-87+93.
[3] 李夏平,張克波.血漿D-二聚體檢驗對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進展及療效評估的臨床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5,22(10):1162-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