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香
【摘 要】目的:分析造成產后失血性休克的臨床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護理對策,旨在保護患者安全,提高治療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66例產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以患者的入院時間為基準,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3例。其中,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在護理干預的作用下,研究組患者的止血時間和住院時間優于對照組患者;子宮切除率和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存在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產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進行護理干預,不僅能夠降低各種疾病和并發癥的發生率,保障母嬰安全,還能夠減少住院時間,加快患者產后的康復進程,使其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關鍵詞】產后;失血性休克;臨床;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7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1
通過臨床醫學證實,造成產后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在分娩過程中因大量失血導致有效循環血量聚減而引起的周圍循環衰竭。患者失血性休克的發生,不僅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還會因治療不及時出現死亡的嚴重后果[1]。通過研究和實踐證明,在對產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搶救時,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和成功率,保障產婦的安全性。故此,在本次研究中,選擇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66例產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深入探析造成產后失血性休克的臨床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護理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擇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66例產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以患者的入院時間為基準,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3例。在對照組中,33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28.32±1.65)歲;出血量在700-3400ml之間。在研究組中,33患者的平均年齡為(27.66±1.33)歲;出血量在750-3500ml之間。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資料中的各項數據,存在的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詳細內容如下:(1)成立指導小組。首先,由科室主任、護士長組成指導小組,并根據科室中的人員結構,成立不同的執行小組。指導小組的主要目的是對護理工作進行監督和管理,以及開展相關的培訓工作;執行小組的目的是對護理對象進行護理,并將護理結果進行記錄、整理、上報。(2)當產后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搶救時,醫護人員要嚴格按照規定,做好一系列的搶救準備,確保搶救的順利進行。(3)在進行急救護理時,醫護人員要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患者的體位進行調整,使她們處于舒適的位置,同時還要保證充分供氧。在搶救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舌后墜情況,應用舌鉗及時夾出;如果患者的尿量低于25mL/h,要對腎血管等部位進行檢查;若患者出現不良反應,醫護人員還要積極疏導,與她們進行交流。(4)心理護理。休克期間的患者容易產生許多負面情緒,不但會影響她們病情的恢復,還會的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這時,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與她們溝通、談話等方式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5)飲食護理。因產后失血而引發休克的患者急需營養的供給,醫護人員應格外注意,叮囑她們食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在滿足身體所需的同時,還有助于身體的恢復。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通過SPSS18.0軟件對護理資料和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其中,止血時間和住院時間用(x±s)表示,組間t檢驗;子宮切除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用(%)表示,組間x2檢驗;并以P<0.05表示差異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止血時間為(1.96±1.02)小時、住院時間為(9.32±2.44)天、子宮切除率9.09%(3/33)、并發癥發生率6.06%(2/33);對照組患者的止血時間為(2.15±1.48)小時、住院時間為(12.30±2.96)天、子宮切除率21.21%(7/33)、并發癥發生率18.18%(6/33)。由此可見,在護理干預的作用下,研究組患者的止血時間和住院時間優于對照組患者;子宮切除率和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存在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通過臨床研究可得,造成產后失血性休克的臨床原因有宮頸乏力、凝血功能障礙、羊水栓塞、重度子癇等。這些原因的存在,不僅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還會因治療不及時出現死亡的嚴重后果。若想使產后失血性休克得到有效預防,除了要做好孕期的安全保障工作,帶領產婦進行針對性的檢查外,還要重視孕期、分娩期及產褥期等時期的護理工作,如心理護理、日常護理、產后失血性休克的急救護理等,以此改變治療結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在本次研究中,特以2017年2月—2018年3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66例產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展開深入的分析和探究,通過對護理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可得出如下結論:
研究組患者的止血時間為(1.96±1.02)小時、住院時間為(9.32±2.44)天、子宮切除率9.09%(3/33)、并發癥發生率6.06%(2/33);對照組患者的止血時間為(2.15±1.48)小時、住院時間為(12.30±2.96)天、子宮切除率21.21%(7/33)、并發癥發生率18.18%(6/33)。由此可見,在護理干預的作用下,研究組患者的止血時間和住院時間優于對照組患者;子宮切除率和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存在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產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進行護理干預,并予以針對性的搶救措施,不僅能夠降低各種疾病和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患者的出血量,保障母嬰安全,還能夠減少住院時間,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使其早日回歸正常生活[3]。
參考文獻
[1] 孫玉梅.產后失血性休克的臨床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校醫, 2017, 25(05):379-379.
[2] 劉建, 黃建容.產科失血性休克的診斷、監測及搶救[J].實用婦產科雜志, 2017, 19(05):263-265.
[3] 張紅.產后失血性休克的預見性護[J].齊魯護理雜志, 2018, 10(09):7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