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男
【摘 要】目的:研討在口腔科門診中應用優質護理服務的臨床效果。方法:采用計算機表法針對我院口腔科門診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1日所收治的2000例患者展開分組研究,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試驗組應用優質護理服務,比較二者護理的最終情況。結果: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對比呈現P<0.05。結論:口腔科門診患者在臨床中應用優質護理服務,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口腔科門診;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1
本文主要針對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1日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000例口腔科門診患者展開研究,研討在口腔科門診中應用優質護理服務的臨床效果,現將相關內容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采用計算機表法針對我院口腔科門診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1日所收治的2000例患者展開分組研究,納入1000例患者為試驗組,男女比例為1:1;年齡最大值89歲,最小值1歲,中位年齡(45.58±0.33)歲;對照組男女患者比例為1:1;年齡最大值90歲,最小值2歲,中位年齡(46.98±0.25)歲。兩組患者的臨床各項指標均不具有統計學分析價值,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干預,試驗組應用優質護理服務,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病情,制定優質護理服務計劃,規范優質護理服務流程,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性服務技能,并且能夠明確提升口腔護理操作能力,并定期展開考核,對于口腔護理人員技能考核不合格需要再次接受培訓,然后再次進行考核,使得護理人員的專業護理技能能夠在根本上獲得提升。護理人員需要能夠掌握一定的與患者溝通技巧,護理人員與患者溝通時應當保持愉悅的心情,同時做好與其他護理人員之間的工作交接。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告知患者優質護理的具體流程,并能夠與患者進行及時的溝通,幫助患者解答相關問題,向患者講解口腔疾病的相關知識內容,使得患者能夠注重加強對于口腔疾病的認知,并且能夠采取有效性措施加以應對,避免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并發癥,配合主治醫生展開治療,給予患者治療期間一定的支持,明確患者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對患者進行定期的隨訪,并能夠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護理干預手段[1]。此外,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營造良好的治療環境,每日進行病房內衛生的打掃,并針對口腔知識展開積極的宣傳,并能夠針對患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借助電視、報紙以及宣傳畫冊等向患者傳達更多的口腔知識,幫助患者增強對于口腔疾病的認知,以此實現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
1.3觀察指標
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護理滿意度即為十分滿意與大體滿意患者人數比患者總人數。
1.4統計學方法
此次樣本統計學分析所應用的軟件為SPSS19.0,%表示被x2檢驗的護理滿意度,P呈現出小于0.05的最終結論,擁有討論價值。
2 結果
經護理干預后,試驗組不滿意患者22例,十分滿意患者796例,大體滿意患者182例,護理滿意度97.8%(978/1000);對照組不滿意患者192例,十分滿意患者649例,大體滿意患者159例,護理滿意度80.8%(808/1000),經統計學計算得出x2=7.1619,P=0.0074,統計學價值出現意義(P<0.05)。
3 討論
門診作為醫院診療活動開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門,由于門診患者流動性大,同時也為診療活動的開展帶來諸多的挑戰,患者由于自身的病情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甚至需要等待較長的時間才能夠開展治療,因此導致患者出現一定的焦慮等負性情緒。在口腔科門診活動的實際開展之中,應用有效的護理干預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療水平[2]。優質護理服務模式不同于傳統的護理干預,優質護理能夠注重改善患者的診療環境,并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使得護理流程更為具體,護理效果更為顯著。
延晗,張清華,高小波[3]等人在關于口腔科門診中患者應用優質護理服務的研究中,通過以2000例患者為樣本開展研究最終得出結論,相比較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試驗組應用優質護理服務,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7.8%(978/1000)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對比呈現P<0.05。
綜上所述,口腔科門診患者在臨床中應用優質護理服務,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嬋,石永瑛,翁錫元,et al.外科門診護理工作中優質護理服務的應用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03):237.
[2] 陳哲,周雪琳,周玉竹,et al.優質護理服務在口腔門診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臨床醫學工程,2018,v.25;No.230(04):138-139.
[3] 延晗,張清華,高小波,et al.優質護理服務在口腔頜面外科門診護理實踐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4(1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