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正國
摘 ?要:小學數學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推動者,應善于轉變角色,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巧妙地培養和啟發小學生的思維,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也是讓學生學習取得實效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他們理解抽象化的數學問題,并將這些問題應用于實踐中,提升知識運用能力。基于此,本文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如何發展數學思維能力進行深入探究,以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提供新的路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數學思維能力的高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學習效率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好幫手”,應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將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等當作教學重點,從多方面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由此改變以往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獨立性、靈活性與創新性,在其形成邏輯思維能力的初期階段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鼓勵質疑,啟發學生學會思考
質疑是學生求知的源泉與動力,當他們樹立了問題意識,就會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問題的探析中,并形成積極的數學思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形式多樣的數學問題,以此激發起學生的質疑興趣,提高他們探索數學本質的欲望,讓他們學會正確、有效思考,用疑問敲開數學世界的大門。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小數》時,教師可以從“小數乘整數”已學知識入手,然后提問學生:“大家在解答9×4和0.9×4、35×2和3.5×2的過程中找到了什么規律?”由此引入新課,由于學生都有整數乘法的知識經驗,這時他們會問:“小數乘小數與小數乘整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嗎?”而經過創設情境與自主探究,學生發現在用豎式計算小數與小數的乘法時,要將所有小數右邊的數對齊,其他小數位從右往左依次對齊,在計算過程中應注意先按照整數乘法計算,然后再分析小數點應該點在哪。由此可見,教師設計相應的問題,讓他們的思維得到訓練,從而使學生在小數乘整數與小數乘小數知識之間展開類比,進行主動學習和思考,這就培養了數學思維,引發了數學分析、遷移等思維活動,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巧用圖形,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數學學習離不開“數”與“形”,更離不開數形結合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包含著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主題圖和情境圖,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教學元素,同時積極借用圖畫、圖表、圖解、插圖等形式來揭示數學過程,表現數學信息,由淺及深地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從而達到有效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教學目的。
以這道題為例:“現有甲、乙兩個筐,里面都盛有貨物,甲筐共重25kg,乙筐比甲筐少1/5,那么乙筐共重多少kg?”這道數學題目較短,也比較容易理解,但為了使學生充分掌握這方面知識的解題方法,可以引導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理解和解答。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從線段圖中線段的長短關系,形象直觀地找出已知、未知的數量關系,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使他們在今后面對復雜的表面現象時,快速、準確地整理出解題所需要的信息,在理解和分析中獲得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運用線段圖進行應用題的教學,需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線段圖不是萬能的,它不適用于所有的數學題型,這就要求教師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式,以引導者的身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開展實踐,促使深度思維形成
數學實踐探究活動能夠促進數學知識的有效形成,促進學生學習的遷移。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多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小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只停留于表面,在課堂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探究活動,以探究活動把數學課堂推向高潮,引領深度學習,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蔓延。
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實踐為例,為了體現數學課堂的實踐性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實踐活動,來探究計算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方法,讓他們在大量觀察、猜測、實驗和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強化知識遷移。在實踐活動中,有的小組想到利用測量的方法來計算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還有的小組提出用“折疊”的方法也能快速、準確地計算出周長,甚至有的小組將其他多邊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推導了出來。通過組內合作實踐,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這就使探究性學習活動真正發揮了它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了他們的深度思維。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除知識與技能外,小學生其他多方面的發展,在教學中積極采用鼓勵質疑、巧用圖形、開展實踐等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富于想象和激情,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活力和熱情,培養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讓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真正學會思考,最終促進良好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與提升。
參考文獻:
[1]靳學軍.如何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學周刊,2020(06):56.
[2]張靜靜.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