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堅持三條原則
(一)教學資源選擇上堅持最優化原則
教師在對教學資源進行選擇時,應充分考慮最優化原則。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進行教學設計時當然應搜集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但這些豐富的資源沒有必要全部進入自己的教學設計,而是應圍繞自己所講授的內容——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對象——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精心選擇那些具有針對性、科學性、趣味性、思想性、時代性的教學資源,總之要學會取舍,防止資源的“泛濫成災”。如,《日月潭》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在教學時,我先用視頻播放日月潭的資料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提出觀察的重點讓學生邊思考邊觀察:一是日月潭的位置;日月潭名字的來歷及清晨和下午,日月潭的風光怎么樣?觀察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分別進行描述。描述后,再指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描述的,體會作者對事物觀察的準確、描述的恰當、傳神。最后指導學生分別談談自己的觀察后的感受。通過教學活動,訓練了學生觀察能力,使學生的觀察素質得以提高。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應堅持學生主體性原則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不僅是教學對象,更是教學的主體,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強調學生的學,盡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介入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自我評價、自我調整,通過積極的思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這就是學生主體性。為貫徹這一原則,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使學習者明確教學目標和動機。也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突出中心,主題明確。
第二,運用美觀、生動的畫面,典型的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通過設置恰當的情境,誘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
第四,恰當地指導、激發和幫助學生學習,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誘導”下,“主動出擊”,從而達到對所教內容的進行全面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一課時,“我們的民族傳統節日都有哪些?”、“它們都有哪些傳統習俗以及由來?”等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降低教學的難度,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的民間傳統節日的信息,并制作節日卡片進行展覽,以供大家進行交流、探討。當讓學生自己發揮的時候,他們熱情高漲,搜索到了許多內容,如,開齋節、潑水節的傳說、還有許多節日的習俗等,然后再讓談談發現,學習氣氛更活躍,他們更是樂此不疲。通過學生間的互動,為他們的主動學習提供了發揮的平臺,起到了優勢互補,交流提高的作用。最后,教師選擇表現突出的同學的發言在大屏幕上再現出來,讓學生共同感知,加深理解,讓孩子們深切感受我國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具有濃郁民族氣息的風俗人情。這樣,抽象的教學難點在多媒體的輔助下、探究中得以化解,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根本性原則,這一思想應貫徹在整個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始終。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第一,貼近學生現實。教師所選用的資源,設計的教學方式只有貼近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思想水平、學習生活實際,才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第二,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采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而多媒體手段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在教《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時,我先播放海底世界的錄象片。動聽的音樂、優美的畫面,不僅讓學生了解欣賞了海底美麗、神奇的景象,而且讓學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生在農村,沒有機會看到大海,當他們看完了視頻后,學習興趣都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興致勃勃,熱情高漲。
二、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應處理兩對關系
(一)要注意處理好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
教學手段是指師生在教學中互相傳遞信息的工具、媒介或設備。人們通常把教科書、粉筆、黑板、掛圖、模型稱為傳統的教學手段,而把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稱為多媒體教學手段。對于這兩種手段,我們應辯證看待,統籌兼顧。一方面,不能因過分夸大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的優越性,而拋棄傳統的教學手段。事實上,從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傳統的教學手段仍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教科書能使理論知識具有概括性、系統性和連續性,黑板則具有隨講隨寫的靈活性,掛圖模型則具有可操作性與直觀性等優點。另一方面,對于日新月異的現代信息技術,我們廣大教師應“主動突擊”,學習并掌握新事物,反對固步自封,在教學中應大膽嘗試,合理利用。使得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相得溢彰,最大限度地優化我們的教學過程,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益。
(二)要注意處理多媒體手段與師、生的關系
要處理好多媒體手段與師生的關系,我認為應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多媒體手段為媒介的原則。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本著以教學為主,教學手段為輔的宗旨。如果打個比方,教師、學生與多媒體手段就好比拍電影時導演、演員與道具的關系。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導,是教學目標的實施者,課堂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播者,教學效果的評價者。學生則是接受知識、理解知識、創新知識的實踐者,是真正的主體。多媒體手段則是師生之間的橋梁,它的存在必須服務并服從于教師傳授知識的目標,必須符合學生主體的特點與能力實際。如果我們的教學服從于教學手段,或者說我們的教學被教學手段所牽制,那將是本末倒置,根本無法實現我們教學目標,更談不上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益。因此,我們在實施政治課主體性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現代媒體這種技術手段作為平臺,堅持把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兩個積極性,既使教師主導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又使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優化課堂教學,取得教學實效。
作者簡介:
闞麗娟,1981年10月,女,漢族、籍貫:山西省吉縣王家河村、職稱:中小學二級教師、學歷:本科、單位:山西省河津市陽村中心校、單位郵編:0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