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
朱教仁教授曾說過:“講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使人知道,朗讀使人感受。”朗讀是閱讀的一種形式,是把文學作品轉化成語言表達的過程。在這個活動中,用眼看,用口讀,用耳聽,用心悟,是一個多種感官充分發揮功能的過程,更是人們內心情感、體驗的真實表達。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學生入學初期若是注重有效地對小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不僅可以提高其欣賞力、想象力、審美力,豐富其內心的的感情,還能陶冶學生的人格,更是對兒童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怎樣才能有效地培養低段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一、夯實“五不”打基礎
要讀好課文的前提是要把課文讀正確。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打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丟字,不加字,不錯字,不重復,不讀破句子,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剛入學的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很容易被色彩鮮艷的圖畫吸引而忽略文字的存在,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識字量有限。就這些學生實際來講,最好從小學一年級抓起,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時必須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指讀、原文背誦檢查等方法對于學生做到“五不”有較顯著效果。只要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
二、范讀引領入佳境
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感悟能力較差,即使在教師的講解幫助下,他們也很難完全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而此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因為范讀能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課文的基調是歡快的、高昂的,還是平緩的、低沉的,更直接地便于學生摹仿。摹仿本就是兒童的天性,范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甚至有的學生摹仿出來的朗讀一點不亞于老師的范讀。當然,要做好領路人,就要求我們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語速、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如若教師對自己的范讀還沒有完全駕馭作品的自信,不妨借助名家名師朗讀的音頻、視頻等給學生做好示范,也更能激發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三、創設情境激真情
小學語文課堂的創設情境,是指由教師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再現文章情境,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課堂內容之中,從而提升對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并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能夠基于文章原本的內容進行思維的發散和拓展,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才能促發其內心最為真實的情感體驗。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學生才能將書本上的文字轉化為自己內心真正想要表達的語言,從而才能在朗讀過程中,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
例如在進行《敕勒歌》的教學時,如果教師講解詩意,學生無法生出對詩中描寫景物的喜愛,此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將詩中的情境進行還原,引導學生們想象仰望天空,你會看到什么?俯瞰草原,你心情如何?如若再播放優美的背景音樂,更能讓學生們仿佛置于詩境之中。學生們在創設的情境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能更好地通過朗讀將內心體驗盡情表達,進而為有感悟地朗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豐富活動促創新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學生去創造。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與指導,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這時要充分給學生自主權。這時的我們就要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各個平臺,如組織班級朗讀比賽、經典朗讀展示、課前朗讀欣賞、古詩詞朗讀推薦等。在豐富多樣的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地完成自讀自評、學生互評,再利用孩子都想在活動中得到認可的心理,以此喚醒學生的靈感,激勵創造,從而形成學生的個性化朗讀。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最好的發展。
小學語文課標明確指出: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有在低段就開始幫助學生做好朗讀的扎實訓練,才能真正地讓學生的朗讀成為把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再創造性的言語活動,甚至成為一種口頭語言藝術,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師最終的教學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