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濤
摘 要:精細化管理對現代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內部審計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要想充分后效發揮內部審計作用,就必須用精細化歷年指導管理內部審計工作。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就內部審計精細化管理進行分析,提出一些改善內部審計工作的措施,旨在切實提高內部審計精細化程度,進而存進企業管理水平。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內部審計;工作措施
在西方,“精細化管理”的概念最早是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中提出,由日本企業在20世紀50年代應用于實際。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是通過規則的系統化和細化,運用程序化、標準化、數據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組織管理各單元精確、高效、協同和持續運行。
一、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性
企業的根本目標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筆者所在企業作為一家現代化高速公路營運管理企業,通過推行精細化管理,以保障安全暢通、提供優質服務為途徑,最終達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可見精細化管理對企業而言,是追求完美和實現卓越的有效措施,是實現持續和諧發展的重要管理理論,是適應激烈競爭環境的必然選擇。
內部審計工作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的充分發揮和職能的切實運行,需要自身的不斷完善以及與外部管理制度的相互契合。精細化管理作為企業強化管理的必然選擇,也是完善內部審計的重要途徑。
二、精細化管理的特征
精細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是重細節、重過程、重基礎、重具體、重落實、重質量、重效果,講究專注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個細節上精益求精、力爭最佳。
精細化管理還具有全員性、全面性和全過程性,它是一種全面系統的管理模式。全員性要求每一位員工的工作都要精細化、精益求精;全面性涉及到整個企業的所有管理活動中,包括公司營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資金管理、物資設備管理、養護工程管理、安全管理和內部審計管理等各個方面;全過程性即精細化管理貫穿于各項工作和每一個過程的始終。
三、內部審計推行精細化管理的途徑
根據內部審計工作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推行精細化管理的途徑可歸納為團隊建設、完善制度和過程管理。
(一)團隊建設是精細化的根本
推行精細化管理,首先一步就應該是以精細化理念來建設內審團隊,具體從團隊觀念、員工技能和激勵與約束入手。
1、提升團隊觀念意識
精細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理念上的轉變,它是一種意識,是一種觀念,是一種認真的態度,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文化。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向團隊灌輸精細化管理的觀念,使員工充分認識和接受精細化管理的思想,理解精細化管理的意義、必要性和可實現性,創造團隊追求精細化的文化氛圍。不僅如此,還需要大力提倡重視細節管理精神,樹立“細節決定成敗”的意識,培養把握細節的良好工作習慣,從而取得杰出的成果。
2、提高員工技能水平。
精細化管理強調對員工的訓練,這種訓練一方面體現在業務知識的專業化培訓。審計理念已從最開始差錯防弊發展到如今的風險導向,審計項目也細化到財務收支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經濟效益審計、內控制度審計等多個類別,這就要求內審團隊掌握一系列的業務知識,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難以達到精細化管理。
另一方面體現在基于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能培訓。訓練團隊使用優秀的精細化工作技能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如利用帕累托最優原則,分清工作輕重緩急,有限時間達到最優產出;跟蹤確認每項工作,以防止材料忘記上報,文件沒有下發等低級錯誤。精細化工作技能雖不起眼,但對于提高工作效率有著明顯幫助。
3、激勵與約束
精細化管理要求強化對內審團隊的激勵與約束。包括項目考核與人員考核的雙重標準。通過對審計立項、審前準備、審計取證、審計報告、審計歸檔等諸多環節的檢驗和回顧,找出存在的差錯和瑕疵,評價審計規范的遵循性、審計方案的恰當性、審計技術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審計意見的準確性等。
(二)完善制度是精細化的前提
精細化管理要落實到制度建設上,可構建“規定-辦法-細則”為框架的3級內部審計制度體系,完成由粗放式向精細化的轉變過程,是保證內部審計精細化管理的前提。
首先,結合監管需要,完善內部審計規定。在規定中明確內部審計工作總體要求,對內部審計部的職責、組織結構、權限、工作范圍、工作程序等都應該做出詳細的規定。
其次,結合內審要求,確定各項實施辦法。內部審計規定為開展內部審計提供了總綱,而各項實施辦法能為各種不同的內審項目提供程序化、規范化的要求。
第三,結合操作實務,明確有關實施細則。在制訂各項實施辦法的基礎上,結合內部審計實務需要,制訂一系列實施細則或流程,只有細則或流程設計正確、精細,才能為員工行為提供精確指導,才能保證最終工作質量,從而使內部審計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更符合內部審計工作的規范化要求。
(三)過程管理是精細化的關鍵
在思想上形成精細化管理觀念、學習精細化管理知識、完善精細化管理制度之后,最關鍵是如何在工作實踐過程中落實精細化管理。可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工作中入手。
1、制定工作計劃
精細化的工作計劃能使工作被預計,強度可控并處于平穩狀態;通過對計劃執行的分析和控,綜合效率不斷提高,整體調控性不斷增強;人員穩定性強,工作繼承性強;相關資源的保證性強,項目成功率高,士氣高;可以控制成本和控制風險。
在實踐中,制定精細化的工作計劃需要考慮工作任務、工作細分、工作量、進度、人員、資源等要素。利用目標管理法、滾動計劃法、頭腦風暴法等科學方法來制定工作計劃。適時調整工作計劃,按時評價工作計劃。
2、布置工作任務
制定計劃后,在布置任務時,也應做到精細化管理。布置任務粗放或是細致,對執行效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粗放籠統地布置工作,難免工作達不到滿意地結果。筆者認為布置任務時,需關注以下步驟:
(1)與責任人或責任部門溝通,闡明工作內容、目的、事情結果好壞對企業的影響。
(2)落實責任到具體個人。
(3)提出工作質量標準,即工作的質量要求。
(4)明確工作數量、進度要求、完成時限。
(5)提示工作重點、難點,對易出差錯之處提請注意。
(6)說明工作流程。可以提示工作方法,但更注重讓其在實踐中摸索。
(7)說明要對結果進行檢查,并說明考核事項、考核標準,根據考核結果進行獎懲。
明確了布置的任務,并有了這樣細致地要求,要任務接受人做不精細都不容易。管理者在布置完任務之后,還應該跟蹤督促、檢查落實、結果評估等。
3、開展內審項目
在具體開展內審項目時,通過精細化管理,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和核心優勢,實現規范化管理,嚴格執行程序,實施內審全過程質量監控,從而提高內審質量。
精細化管理一方面體現在精益求精,分清主次。由于內部審計資源的稀缺性,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引入風險導向審計,合理分配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率。從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各種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出發,就內部控制是否健全、關鍵的控制點執行是否能有效控制薄弱的環節、治理和改進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認定,評價風險管理與控制對組織目標實現的影響程度。將不同的風險因素按照不同的風險級別分類,安排不同的審計資源,風險級別越高,分配的審計資源越多。我們在內審準備階段制定方案時應密切關注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決策,確定重點審計領域,這樣既提高了審計效率,又充分利用了審計資源。
另一方面體現在對企業現有規章制度、工作程序、規范、標準以及上級的指示、決議不折不扣地執行。它要求我們工作到位盡職,嚴格按照制度的規定,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每一位員工都應遵守這種規范,將工作對象逐一分解、量化為具體的數字、程序、責任,使每一項工作內容都能看得見、摸得著、說得準,工作要日清日結,每天都要對當天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處理等等。從而讓工作更加規范化和標準化。
4、得出內審報告
審計報告是內部審計的勞動成果,是對具體審計項目的總結,在經過領導批準后及時送達被審計單位執行,被審計單位應嚴格執行。應建立審計執行檢查反饋制度和開展后續審計,對于在審計報告中提及的有關問題進行跟蹤審計,檢查被審計單位對審計建議是否采取了適當的糾正行動并取得預期效果,使企業存在的問題逐漸減少,同樣的問題不重復出現,從而達到查違糾偏、防范未然、強化管理、規避風險的目的。
精細化是一個永無止境、持續改進的過程,要求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強調執行力。很多時候,一些設計非常精良的精細化管理細則卻難以得到良好的實施。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其設計不合理,而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執行力。為此,我們必須加強執行力,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最平凡的工作做好、做細、做實、做深、做透,培養和樹立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真正把精細化貫徹到日常工作中。
參考文獻:
[1]潘貴寶.內部審計項目的精細化管理研究[J]中國市場,2017(05)
[2]劉昕雁.用精細化理念指導管理效益審計[J]經濟師,2014(04)
[3]臧慧萍.淺談如何提高內部審計工作成效[J]會計之友,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