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品秀
近年來,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發展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指導,幼小銜接的問題得到了教育界專家們的關注和重視,逐漸形成了幼小銜接對幼兒發展重要性的共識,同時也對幼小銜接工作提出了詳細、具體的要求,我們以此為指導思想,注重幼小銜接工作的計劃性和系列性,運用豐富多彩的方式手段促進多方有效互動,保障幼小銜接工作的科學、有序地開展,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順利與平穩地實現過渡。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將幼小銜接工作納入活動課程整體計劃之中,使其更有計劃、有目的地落實
1、制定幼小銜接工作計劃和“我要上小學了”主題活動方案,明確幼小銜接的目標與任務,增加有關的活動內容。
2、適當調整課程安排和一日活動作息時間,使幼兒逐漸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我們在大班下學期開始適時、適當地增加集體學習活動的時間。從30分鐘到35分鐘,到了6月份慢慢地延長到40分鐘,在延長的活動里,我們盡量組織一些更具有操作性,挑戰性的活動,讓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認真的進行各類活動。我們還由原來上午一節活動調整為兩節,在兩節教學活動中添加了10 分鐘的課間活動,讓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和活動安排盡量接近于小學。使幼兒入學后,能較快地適應小學的生活節奏。
二、幼小銜接活動的目標設置著重于幼兒學習興趣、能力與習慣的培養,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內容、方法、途徑以及環境創設等的自然過渡與雙向銜接,為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夯實基礎
1、幼兒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
(1)設計問題表“我想知道”根據孩子們的問題通過與小學生互動的形式,以迎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有計劃的帶領幼兒參觀小學。我們通常讓幼兒到小學去參觀小學生升旗儀式,早操活動、課間活動,而且還把他們帶進小學生的課堂,參觀小學生的學習,從而激發他們上學的欲望。回園后我們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指導,引導幼兒自己主動參與環境的創設。以“我眼中的小學”為主題,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設計出一組生動形象的,有趣的小學生生活場景圖。
(2)現在的獨生子女萬事都由家長包辦,導致他們的任務意識相當的薄弱,因此我們要歸還孩子主動權,加強他們的任務意識。首先在幼兒園輪流當值日生,并提出一天的任務,都完成的評為優秀值日生,得一個印章,這樣小朋友的積極性就很高。其次把以往書面通知的方式改為直接口頭告訴幼兒需完成的任務,老師每次對已完成的幼兒進行表揚。
2、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1)教師與幼兒一起設計出一張一日活動安排圖,由以前老師叫小朋友干什么小朋友就干什么這種被動行為改為讓他們自己有意識的看圖表知道活動的安排。同時還要求幼兒在家里跟父母一起設計一張生活計劃表,請家長配合“監督”讓孩子合理的安排活動。
(2)在一日活動中師幼共同制訂規則,要求幼兒自覺遵守,同時教師還有意識的安排一些既有自由又有一定約束的活動,為幼兒提供充分的動手、動腦、自主自理的活動機會。
3、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
(1)規定幼兒的來園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大班第二學期,我們要求孩子8點之前來園并結合大班孩子已認識過時鐘的情況。教師指導他們對照活動室內時鐘的時間,通過比比“我能準時到園”的活動,讓孩子逐漸的形成時間觀念,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2)開展“我最能干”的活動,讓大班幼兒午睡衣服脫下疊整齊放在床頭、起床自己疊被子、午餐自己添加飯菜、整理班級物品,在幼兒離園時讓他們自己整理書包,老師進行檢查。
第三、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1、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情緒狀態等,對入學后的影響很大。因此我們通過多種教育活動,特別是加強與家長、小學的合作,讓幼兒逐步了解小學,喜歡小學,激發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從而渴望上小學,最后愉快自信地跨進小學,熟悉小學的學習環境,了解小學學習活動,比較幼兒園與小學的不同,也可以讓孩子接觸身邊的小學生,了解小學上課、作業、考試等情況,幫助孩子了解小學生活進而產生上小學的愿望。
2、做好生活習慣改變的心理準備。兒童在家庭或在幼兒園里,生活的時間性不強,兒童的腦子里缺乏時間概念而進入小學,兒童首先要適應打鈴上課,上課要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要注意聽講,不許隨便說話,上課時不能隨便去廁所等等。如果在入小學前缺乏這種訓練,兒童就會表現出,上課坐不住,沒有放學肚子餓,課還沒上完就借口要去上廁所等等。家長也要有針對地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規律的生活,早睡早起,遵守作息常規保證充足睡眠,遵守幼兒園常規,物品放置順序化、固定化,用完即收回原處等等。
3、激發孩子對新校園的向往之情。一般說來,孩子到了六、七歲的年齡,心理和身體各個方面都基本上具備了接受小學教育的條件。這一階段,由于環境、家庭、學校的影響,幼兒開始美慕小學生的生活,姜慕新書本、新書包新鉛筆盒,美慕紅領巾等。兒童心理的發展和客觀環境的影響,使他們產生了上小學讀書的強烈愿望,時時刻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比如,我經常用羨慕的口吻對孩子說:"你們長大了,真了不起,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啦!”
三、在幼小銜接的教育過程中,將家長、社會的參與作為改善教育、提高效能的重要策略,共同幫助幼兒完成好幼兒園向小學過渡的轉折
1、發揮家園聯系欄和家教園地的功效,有計劃地更換幼小銜接專題內容,讓每位家長詳細了解大班幼小銜接活動的教育目標,幼兒在這個階段的準備以及家長在家中應該怎樣配合的具體要求,提高家長育兒觀念、教養方式,使家長與教師的認識、方向、目標一致,共同施教。
2、針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需要,召開專題家長會,加強與家長的信息交流,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幼小銜接教育,知道如何配合幼兒園教師共同施教。如監督孩子安排雙休日的作息時間;給孩子一些任務,并做好是否完成任務的記錄等等。
3、開展“大手牽小手,邁好第一步” 的活動,利用幼小銜接家長調查表,了解孩子目前存在的不足,并運用《幼小銜接家長手冊》有針對性地指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克服碰到的困難。
四、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互動,使幼兒園入學預備期活動與小學入學準備期活動有機銜接
1、邀請小學教師給家長開設講座。
每年大班下學期,我園都會邀請小學教師給家長開設有關如何為孩子做好入學準備的講座,并且讓家長帶著問題與小學教師交流、溝通。
2、開展“我與小學生哥哥姐姐面對面”訪談交流活動
我園老師利用畢業生的資源,邀請小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回到幼兒園,請她們給弟弟妹妹講一講小學的學習生活,同時讓幼兒主動與哥哥姐姐進行交流。通過這種近距離的溝通,讓幼兒獲得更多的貼近他們興趣的問題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