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潔 王棟棟
摘 要:課堂教學質量在不斷深入的教學改革中,一直都被賦予著極高的要求,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課程實施的效果。通過對理論的深入剖析,并結合當前的研究發現,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學評一致性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有效性;教學評價
一、教學評一致性研究的意義
(一)教學評一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學評一致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實踐準則,它的前提是具備清晰的目標,為此老師需要研究各級各類課程文件,并依據學生學情,結合學科特點而確定教學目標,這一過程將有助于深化教師的專業知識。
(二)教學評一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評一致提倡以目標為導向,其目標始終在場,當課堂教學中的各項活動都不偏離目標,且通過活動最終達成了目標,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因此,確保課堂教學的教學評一致,就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評一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如果教師能夠提供教學評一致的課堂,也就意味著學生能夠得到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明確而持續的目標,根據這些目標學生將能夠參與多種多樣的課堂活動,這樣的課堂是豐富而有意義的,這些活動將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二、影響教學評不一致的因素
(一)缺乏教學目標設計或教學目標的表述不清晰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是依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過程,而是依據教材直接設計教學過程。缺乏教學目標的設計;有的教師雖然設計了教學目標,但教學目標不清晰、不規范,對教學目標應包含的要素沒有清楚的認識。
(二)教學活動與目標不匹配
教學活動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但是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教學活動,學習活動不足以達成目標預設的水平層次,故而教、學不一致。
(三)評價與目標不一致
教師沒有評價意識,在教學活動進行過程中和結束后,教師沒有以正確的評價方式來檢查學生對目標的達成情況,造成評價與目標、教學、學習不一致的現象非常突出。
三、促進信息技術有效課堂的策略
(一)加強目標意識是教學評一致的起點
具備目標意識的教師,將依據合理清晰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教學,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正因為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也是引導所有活動的標準,因此,加強目標意識,是課堂教學評致的起點。
1.轉變角度,以學生為目標的行為主體
在傳統的目標敘述中,信息技術教師往往將自己作為目標的行為主體。將目標表述為教師自己要做的事。在這樣的目標中,他們容易忽略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忽略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轉而關注自身的教學。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敘寫教學目標時,應轉變角度,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通過教學學生應做到什么,從一開始就將關注點放在學生的身上,從而讓教學真正做到促進學生行為的變化。
2.明確內容和行為,清晰表述教學目標
在確保目標的行為主體為學生后,另一個增強目標意識的方式,就是明確目標的內容和行為,以此為目標對教學的指導奠定基礎,提供保障。一方面,信息技術教師要盡量避免直接以教材內容作為目標內容,而應當依據《課標》以及信息技術的學科特征來選擇知識,讓知識成為目標的內容,讓教材內容服務于目標。這么做的目的在于確保教材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需要的資源,而不是目標本身,也不是開展教學活動唯一的思路。這么做的優勢在于,讓教學圍繞目標而非教材。
(二)從教學設計開始,將教學評一致落到實處
信息技術教師對教學缺乏細致的規劃是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的重要原因。教學設計是教師備課、規劃教學的成果,它集中體現了教師關于課堂教學的種種思考。因此,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從積極備課開始,通過教學設計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教-學-評一致”的課堂落到實處。在教學的設計中,依據逆向教學設計的原理,應當先設計目標、再設計評價、最后設計教學活動。
1.根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方案、
評價是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在課堂教學中,評價對教師而言,其作用在于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析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程度,從而掌控課堂教學;而對學生而言,評價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方向,同時能夠激勵保護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教師應嘗試根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方案,同時,確保評價設計先于教學,如此才能發揮評價引導教學、監控教學和改善教學的作用。
2.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清晰具體的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活動換言之就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確保活動的設計緊密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達成學習目標,避免出現為活動而活動的現象。
(三)提高評價素養,實現教學評一致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改也強調教師應當綜合合理地運用多種評價以促進學生的學習。但正如前面所說,教師評價素養的欠缺是制約教師運用評價促進教學的重要原因,因此,改變教師評價素養欠缺的現狀十分重要。促進教師評價素養的形成,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1.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努力提升自身評價素養
評價方案的設計并非隨意而為,它要求教師具備教育評價的相關理論知識,并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一方面,教師需要有意識地研習教育評價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行動提升評價素養。首先,教師要嘗試澄清學科中各種主要的學習結果;其次,信息技術教師可以依據不同的學習結果對學生認知水平的要求制定觀測的手段和途徑;此外,教師應合理分析在不同學習結果下所搜集到的關于學生學習結果的資料。
2.學校應開展教育評價的相關培訓,為教師提供提升評價素養的途徑
學校作為教師主要的工作場所,有義務為發展教師的專業素養提供相應的支持。教師的專業素養得以提升,教學質量就得以提高。因此,為了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之一的評價素養,學校應開設與之相關的教研和培訓,為教師評價素養的提升提供途徑。另一方面,學校也要嘗試淡化外部評價給教師帶來的沖擊,注意平衡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注意保護教師萌生起來的評價素養,并積極鼓勵教師開發各類基于學習的評價方案。
參考文獻
[1]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52
[2]杜威 著.趙祥麟,王承緒編譯.經驗與教育[M] .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