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華人是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優良傳統的踐行者。自清末以來,華僑華人紛紛在廣東地區投資興辦實業,促進了當地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對僑鄉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華僑華人與僑資集聚的僑鄉地區,甚至出現了“鎮不認州”、“鎮不認縣”這一奇特現象,廣東僑鄉的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本文擬就近代廣東僑鄉的城鎮化建設進行探討。
一、 近代廣東僑鄉城鎮化歷程
1.僑墟的形成促進了廣東僑鄉城鎮化發展
清朝中晚期,嶺南各地方志中大都專門設有墟市條目,這說明嶺南地區在鄉村或城市邊緣形成一種較普遍而又獨特的墟市經濟現象,彰顯出嶺南文化風貌,廣東的三大僑鄉應運而生。如臺山到清光緒十九年已發展到 77個墟市。廣東的潮汕和梅州地區的墟市建設也較為廣泛,為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區域條件。根據2009年潮州志的記載,在20世紀40年代后期,僅僅在汕頭市,擁有100家商號以上的墟市有47處,擁有200家以上的有24處,其中有3處墟市擁有的商號數量在1000家以上。再如僑鄉梅縣,據康熙《程鄉縣志》記載,當時梅縣共有上市、下市、寨子角市、松口市、橋下墟和南口墟。其中,上市“在縣城外之西南,中分四路,名為十字街,盧間相接,商賈萃居,縣市之最也。”可見,這些墟市不少已是貿易繁忙、店鋪林立的地方商業貿易中心。至清末,梅縣共有20余處墟市,民國后期增至33個。墟市不僅在地方社會與經濟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還是附近省縣農村地區經濟往來、商業貿易的中心。墟市的發展與繁榮,促進了近代僑鄉城鎮化進程。
2、華僑捐資興建學校和醫院等大批基礎設施改變僑鄉風貌
“捐資興學”在廣東省的僑鄉是普遍現象,在僑鄉一直有著優良的傳統,華僑華人認為興學是集體的公益,關系到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大事。廣東華僑華人在僑居國對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但卻受盡歧視、虐待,他們從清末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得到教訓,他們抱著“今日不達,尚有來日;及身不達,尚有子孫”的信念,將在海外辛勤勞動積累的血汗錢匯回家鄉,興辦學校。如廣東梅州的嘉應學院、梅縣東山中學、豐順中學、梅縣華僑華人中學;江門的新會華僑華人中學、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汕頭的汕頭大學、廣東汕頭潮南職校、達濠華僑華人中學、澄海華僑華人小學等,在廣東僑鄉各地都有著“僑”味十足的各類中小學和職業學校。
清末到民國,廣東僑鄉的華僑目睹鄉親缺醫少藥的狀況,紛紛在家鄉捐建醫院,如臺山僑胞在此時期前后建立了約十六家醫院,有些至今仍在使用,較著名的分別有:麻風醫院、太和醫院、普濟醫院。除江門外,梅縣白宮華僑華人醫院、蕉嶺新鋪華僑華人醫院;潮汕的汕頭市達濠華僑華人醫院、汕頭市澄海區華僑華人醫院、彩塘華僑華人醫院等均為當地華僑所捐建。華僑華人對僑鄉地區的醫院建設大力資助,對當地的衛生醫療條件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廣東的三大僑鄉,由于華僑大力捐資修建了當地的大批基礎設施,提升了當地僑鄉人民文化素養,改善了投資環境。
3、華僑投資推動僑鄉近代工業的興起
“工業建設之推動,實有賴于華僑華人之力至矣。”一句話道明了華僑華人在中國特殊的歷史階段發揮的重要經濟建設推動作用。例如,如廣東的梅縣,一無港口優勢,二無地勢優勢,然而在梅縣工業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華僑華人這一中堅力量,華僑華人身為對接西方近代工業文明與梅縣原初工業的中間人,推動了梅縣近代工業的興起發展。到了20世紀40年代前半期,梅縣工業因身處抗戰后方,呈現出一派蓬勃發展的景象。全縣共計有80多家小型工廠,分屬20多個行業,其中大多行業采用機械化生產包括機器修造、紡織、印刷、碾米、卷煙”,梅縣地區因此掀起了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發展浪潮。
19世紀80年代后期,新加坡華僑華人和越南華僑華人開啟近代華僑華人投資潮汕地區先河,進入20世紀以后,尤其是在初期,因汕頭市的各項建設進一步帶動了投資,華僑華人投資人和投資企業更是日益增多。如汕頭市區集中了華僑華人的大部分投資,無論是投資戶數還是投資資金均己過半。房地產業和商業是投資的重點區域,金融業和交通運輸業居次。
4、華僑投資推動僑鄉金融業的發展
近代華僑華人對潮汕金融業的投資,表現為僑匯對地方財政金融以及經濟發展的極大支持。整個近代潮汕金融業的支柱就是僑批業。僑批,直白地說是華僑華人家書與匯款合一的特殊載體。出洋在外謀生,在具備一定經濟能力或者小有所成之后,便按時往家中寄款,以做家人生活之資。一般在寄錢的同時,也會有書信,內容除了向家人問安說明在外的情況,也會在信中說明所寄錢的金額。根據《潮汕僑批》記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以后,各銀行陸續在潮汕設立分支機構,老金融機構的銀莊也不斷增加,僅汕頭市,1932年已有銀莊60多家。這些銀行和銀莊的業務,很大程度上靠海外華僑和家鄉僑眷存放款支持;不少銀莊還兼營僑批業,僑匯業務直接關系到銀莊的生存與發展。
在梅州,從清朝開始到建國前,多年來僑批數量巨大,其中清朝的邱森彬、李贊博家族,中華民國的廖遠定、楊路義家族等,僑批封數量較多,平安批使用年代跨度都在30至40年之間。僑匯僑廣東華僑家庭的生存條件及解決日常的生活困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華僑華人對家鄉的投資以及僑匯支持推動了家鄉金融業的興旺發展。
二、近代華僑華人對廣東僑鄉城鎮化所帶來影響和啟示
就整個近代而言,華僑華人投資歷史不算長,投資數量也不是很多,生產規模不是很大。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華僑華人投資對近代廣東地區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對廣東地區在建國之后的發展影響巨大,對現今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啟示深刻。
1、要切實保護華僑華人合法權益,促進僑力資源資本化
“毗鄰港澳臺,華僑華人眾多”是廣東省特有的省情和獨特優勢,也是廣東省在全國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的重要原因。“廣東能有今天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再往深里想一想,實際上靠的是華人華僑。5000萬海外僑胞是一支獨特的優勢,也是重要的資源,今后在廣東省轉型升級、僑資企業改造,只有盡量去發揮作用,才能進一步為廣東的轉型升級服務。”
為此,我們首先要切實保障華僑華人在中國的權益。如廣東省隨著僑情近年發生的巨大變化,在2015 年7月31日的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首部《廣東省華僑權益保護條例》,該條例涵蓋了華僑人身權益、政治權益、財產權益、投資權益、教育權益、計劃生育權益、社會保障權益、捐贈權益等八方面權益的保護。其中重點突出了華僑房屋、僑資企業、捐贈和社保等方面的內容。只有在保障華僑華人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隨著國內投資軟硬環境的改善,他們才有可能對祖國進行各種投資。
2、結合新農村建設,培育特色產業促進就地城鎮化建設
在僑鄉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在如何看待農村支柱產業問題上,目前至少存在兩種片面認識:其一是把支柱產業與“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同起來,這是不確切的。在實際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被稱為支柱產業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其實不過是簡單粗放的家庭式經營的種養業,很難在地方經濟的繁榮中起龍頭作用;其二是簡單地把農民的種養業面積和戶數的多少或產量的大小當成支柱產業的評判標準,因而產生誤識,以為地方已有了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但現實并非如此,幾年甚至十幾年過去了,農民仍是一年又一年重復單一老化的種養業,生產方式未有什么大轉變,地方經濟也沒有什么大起色,更不用說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的形成、發展和壯大了。
3、推進金融創新促進僑鄉農村城鎮化
僑鄉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創新,更離不開僑資的運作和大力支持。當前金融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間還是存在很多不協調、不適應的問題。僑鄉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金融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需要加快金融體制的深化改革,推動金融民主進程。其中新型的金融民主化體系,其至少包含三個層次的意思:第一是融資者不會因為不是經濟因素而受到金融中介或者是資金提供方的冷落與拒絕,也就是說企業或者是個人融資需要更加市場化。第二是在市場信息渠道流暢和公平合理的情況下,允許資金供給方追求更高的利益,讓資金供給方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第三是逐步地放寬民間融資,鼓勵并且支持真實、合法的民間金融機構的成立和參與市場流通。這三點中,其中第一點能夠使得居民投資的合理化,同時也形成了整個社會整體投資效率提升的局面。第二點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可以提升居民收入,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第三點可以促進傳統金融機構不斷深化改革,促進金融市場的競爭,從而提高金融機構服務質量以及服務市場的效率。
如僑鄉臺山,是廣東省乃至中南五省第一個信用社的誕生地。據1988年5月出版的《臺山金融志》記載:“臺山縣自1951年12月13日建立了全縣亦是全省的第一個信用社——石崗鄉信用合作社”,這就是臺山農信社的前身。近年來加大了金融創新力度,信貸產品開拓創新成績明顯,推出了“富農貸”、“富船貸”和“商贏貸”三大系列共二十個信貸品種,主要是針對農林牧(副)漁業產品的生產經營、批發銷售、商貿流通,農產品倉儲、加工制造、三農服務業、城鄉三農客戶自住房屋購建造、改造及三農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等資金需求發放貸款。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農戶、經營農產品的個體工商戶、農業公司(企事業法人)和各類農村經濟組織、經濟合作社等。臺山農信社成為真正服務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因此,僑鄉以金融改革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是必需之舉。
參考文獻
[1]胡樂偉.近代廣東僑鄉房地產業與城鎮發展研究(1862-1949)[D].暨南大學,2011
[2]任健強.華僑作用下的江門僑鄉建設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
[3]姜省.近代廣東四邑僑鄉的城鎮發展與形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4]劉進.銀信收費與珠三角僑鄉社會觀念變遷.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作者簡介:
曹偉華(1969-),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廣東省梅州市,學歷,研究生,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工作單位,廣東省中共梅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