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加權 陳紅娟 胡永盛
[摘要]隨著我國農村電商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發展轉型,“雙創”人才匱乏問題成為阻礙行業發展的瓶頸。然而因為缺乏產教融合基礎,致使政、行、校、企等利益相關方各自發力,實施分散化、碎片化、臨時性培訓為主的應急之舉,收效甚微。高職院校肩負著為鄉村振興戰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大使命,且具有規?;?、規范化、系統化培養人才的優勢,但卻存在教師實踐經驗不足、課程體系與實踐平臺缺失等問題,不能滿足農村電商“雙創”人才高水平、高質量的培養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承擔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主體責任,深化產教融合,強化校企合作,產教共建育人共同體、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平臺,是從根本上破解難題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農村電商“雙創”人才;育人共同體
[作者簡介]吳加權(1976- ),男,江蘇興化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陳紅娟(1976- ),女,江蘇南通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胡永盛(1984- ),男,江西于都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碩士。(江蘇? 泰州? 2253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校企‘雙元育人視域下涉農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9JSJG489)和2018年度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立項課題“電子商務背景下創新型網絡營銷策略調查研究”(項目編號:NSFPT20185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2-0053-06
近年來,有關農村電商“雙創”人才匱乏的報道屢見不鮮,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電商平臺企業也頗為重視,投入大量資金,常態化組織培訓班。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非但沒能扭轉困局,人才需求缺口反而不斷增大,已演變成行業發展的燃眉之急。在國家大力支持農村電商發展及“雙創”教育普及的背景下,高職院校主動擔當,探索有效的實施路徑,集聚政、行、校、企多方優質資源,聚合育人要素,營造一流環境,高水平、高質量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不僅能破除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瓶頸,深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還有利于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校企“雙元”育人模式,推動“雙高計劃”建設,貫徹落實“職教20條”。
一、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內涵與現狀
洞悉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內涵,有助于明確人才培養要求;掌握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現狀,有助于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精準性。
1.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內涵。農村電商“雙創”人才是在我國農村電商行業快速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落地生根的背景下產生的復合性新概念,但截至目前,尚無完整的定義。此概念中,人才是種概念,決定整個概念屬于人才的范疇;農村電商是屬概念,表明人才所屬的行業及專業領域;“雙創”是屬概念,表明人才具有的特質。雖然學界從多個視角界定了人才的概念,但關于人才的本質屬性傾向一致:高素質、創造性勞動、貢獻?!半p創”是創新創業的簡稱,當前多用于經濟領域。創新主要指引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創業主要指創業者基于創新,把握市場機會,整合資源,通過創建新企業或企業內部革新開創新事業,從而創造價值的過程。
總之,農村電商“雙創”人才是致力于農村電商行業發展,掌握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及技術技能,洞悉行業發展規律,成功把握市場機會,獨自或作為團隊骨干成員向農村電商行業引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整合資源,創建農村電商企業或通過企業內部革新開創新事業,從事創造性勞動,創造新價值,并進一步推動技術、產品、業態、模式的更新迭代,為事業發展注入新動能,為農村電商發展做出貢獻的高素質人才。
2.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現狀分析。2014年以來,在國家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碼的背景下,我國農村電商快速崛起。隨著跨境、生鮮電商垂直服務領域興起,農村電商成為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熱土,大量初創企業不斷涌現。然而,2017—2018年,農村電商增速有所放緩,表明其發展已開始遭遇瓶頸,正式告別野蠻生長時代,步入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發展的轉型期。此時,農村電商高端人才匱乏問題凸顯出來,《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7—2018)》指出,農村電商人才整體短缺與人才質量不高的問題并存,特別是缺乏創新人才、復合人才和領軍人物;很多地區普遍面臨電商人才難引、難招、難留的難題,懂得信息技術、電商企業經營管理、品牌推廣運作和市場行業培育的人才很少。
深層次而言,這反映了農村電商“雙創”人才普遍匱乏的問題,導致農村電商多數經營者品牌意識弱,農副產品深加工不足、標準化滯后,產品附加值低,只能充當低價銷售初級農產品的“搬運工”角色。農村電商充斥著普遍的模仿現象,也是相關經營者“雙創”能力不足所致。其實,農村電商“雙創”人才匱乏問題早已存在,有識之士早有呼吁:“農村電商創業主體中,青年是最活躍的創業群體,可以返鄉大學畢業生、大學生村官為重點,積極培養一批農村電商創業帶頭人?!闭?、電商巨頭采取了強化培訓為主的應急舉措,如山東省商務廳、團省委聯合組織了農村電商“百縣萬人”創業培訓活動,培訓對象包括農村創業青年、返鄉創業大學生和大學生村官等。但是因師資缺乏等諸多原因,存在培訓不系統、不全面的通病,屬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舉,起不到標本兼治的功效,不是長久之計。農村電商發展亟待大學生創業,是因為他們具有無限的“雙創”潛能,但如何挖掘其潛能,使其潛能轉變成具體的“雙創”行為,則是對高水平、高質量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現實訴求。
二、高職院校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優勢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主渠道,承擔著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使命。當前,要“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為廣大農村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相對于當前農村電商“雙創”人才臨時性、分散化、碎片化的培養現狀而言,高職院校具規模化、規范化、系統化育人的絕對優勢,理應成為農村電商“雙創”人才供給的源頭活水。
1.高職院校實施集團化辦學,有利于規?;囵B農村電商“雙創”人才。高職院校通過組建職教聯盟,實施集團化辦學,推動學校與行業企業命運共同體建設,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活力,集聚產教多方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優質資源,從而有效解決高職院校單一育人主體資源不足的突出問題。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緊扣產業鏈辦學,緊跟產業發展動態前沿,對接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強化新增專業建設,增強人才培養的前瞻性與精準性。當前,高職院校針對農村電商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急需大批技術技能過硬、具備“雙創”素質、“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專業人才的現狀,精準把握產業發展需求,充分延展集團化辦學的組織與資源優勢,整合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物聯網技術、市場營銷及農業類專業的產教多方優質教學資源,組建教學團隊,打造實踐平臺,開設農村電商專業,招錄學生,產教協同規?;囵B農村電商“雙創”人才。例如,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2017年起開設農村電商專業,當年招錄來自全國20多個省份的高考考生80余人。2019年,不僅面向普高、中職招生,還招錄退役士兵40余人,以及電商企業在崗員工、創業者、農村基層管理者等社會人員30余人。
高職院校肩負起農村電商“雙創”人才培養的主體責任,產教協同規?;囵B人才,有助于扭轉人才培養過程中因育人主體錯亂、資源不足而導致的臨時性、分散化局面。
2.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有利于規范化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式已由“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向“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升級。深化產教融合,增強企業育人主體作用,實施校企“雙元”育人,既是高職院校建立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培養制度的客觀需要,也是推進“雙高計劃”,貫徹、落實“職教20條”的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依托職教聯盟,集聚政、行、校、企多方優質資源,產教共建專業集群,并分工、分類、分層建設專業與“雙創”高度集成的復合型師資隊伍、融合型課程體系、綜合型實踐平臺;面向所有學生,在專業教育中有機融入“雙創”教育,培養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新經濟發展的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在此基礎上,高職院校建成“一站式”指導服務平臺,針對投身“雙創”實踐的學生,實施學生“雙創”訓練計劃項目、打造“雙創”參賽項目、孵化學生“雙創”實戰項目、扶持學生衍生公司,從而完善“雙創”教育體系。因此,高職院校得天獨厚的產教融合優勢,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電商“雙創”人才培養過程中遭遇的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平臺缺失等突出問題,從而為規范化培養人才創造實踐條件。
3.高職院校運行“產學研創”育人模式,有利于系統化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高職教育屬于實踐導向型教育,注重“手腦并用”“學中做、做中學”,實踐課程課時數占總課時數的50%以上,且一以貫之。隨著新技術革命的來臨,產業發展對傳統藍領工人的需求量急劇下降,對能夠快速學習、應用新技術,并在生產過程中改進工藝流程、參與組織內部事業革新的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攀升,驅動高職院校強化“雙創”教育。為此,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引入企業研發部門,校企共建區域性產業技術開發中心,實施校企“雙元”育人;改進原有產教融合的專業實踐平臺,在其中嵌入產業技術開發中心,并以專業實踐為基礎、應用新技術為核心、“雙創”實踐為導向,打造“生產+科研+專業實踐+創新創業項目”的實踐教學新體系,從而升級原有的“產學研”育人模式,在其中有機融入“雙創”教育,建成“產學研創”育人新模式,努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以及緊密結合專業的“雙創”能力。
例如,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與京東商城緊密合作,依托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十三五”產教融合質量工程項目,在校園內共建現代農產品電商“雙創”基地?;胤譃槠髽I經營專區、農村電商技術開發中心、產教一體化專區、“眾創空間”4個專區,各區既相互獨立,又協同作業。其中,技術開發中心在開發新技術的同時,委派研發人員指導學生實施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并由企業經營專區中試研發成果,中試成功后,供給“眾創空間”就地轉化?;貫閷嵤爱a學研創”育人模式提供了優質載體,并成為緊密銜接產業鏈與教育鏈、創新鏈與育人鏈的樞紐??傊?,高職院?!爱a學研創”育人模式有利于系統化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從而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碎片化問題,并大幅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三、高職院校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路徑選擇
高職院校雖然具有人才培養的絕對優勢,但農村電商專業開設晚,且“雙創”人才培養要求高、難度大,只有選擇高效的實施路徑,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雙元”育人,并廣泛集聚產教多方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優質資源,重點從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平臺維度強化農村電商專業集群建設,方能圓滿實現高水平、高質量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既定目標。
1.拓寬社會基礎:產教共建農村電商協同育人共同體。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要素雜、環節多、投入大,需要多方主體通力合作,才能廣泛匯聚優質資源,重點是形成政府、產業、學校協同發力的“三螺旋”結構育人主體,而在實際育人過程中,往往只有學校和企業具體實施各項工作,所以關鍵是形成校企“雙元”育人局面。因此,農村電商、教育行政等政府主管部門之間應加強合作,鼓勵、支持乃至直接委派電子商務專業辦學條件領先的高職院校牽頭,與電商平臺企業緊密合作,校企共同建立多方參與的農村電商協同育人共同體,實施科學的激勵機制,廣泛集聚政、行、校、企多方優質資源,著重課程體系、實踐平臺及師資隊伍建設,從而拓寬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社會基礎,并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與制度支持。
牽頭高職院?;谛袠I發展對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迫切需求,廣泛邀請相關政府主管部門及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電商企業、同類學校等利益相關方,組建“政行校企”協同育人共同體,制定章程,明確參與各方的責權利關系;實施理事會制度,定期召開會議,共同決定重大事項;成立常設機構,執行理事會決議,處理日常工作,協調內外部關系。育人共同體著力校與地、校與校、校與企之間的深度合作:第一,強化校地合作。地方政府重在政策支持與財政投入,支持當地產業園、孵化器扶持學生“雙創”項目,并切實落實對參與育人企業的抵稅優惠政策;學校要引導畢業生在當地就業或創業。第二,實施校校聯通,促進同類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開發、平臺打造以及適當增加交換生數量等方面加強橫向合作,從而實現同類學校之間的優質資源互補與共享。第三,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緊密合作。中國農村電子商務“雙創”工作促進委員會等行業組織要發揮育人指導作用;電商平臺企業、農村電商龍頭企業要增強育人主體地位,并充分發揮資金、技術、信息、管理等優勢,以共建平臺、課程,提供實踐基地、孵化器和咨詢服務等方式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學校則要引導畢業生到重點合作企業就業,并為其技術研發、人員培訓創造有利條件。此外,育人共同體還要充分發揮天使基金、杰出校友、學生家長等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人才培養的催化劑及助推器作用。
2.增強核心驅動力:產教協同組建農村電商復合型師資隊伍。教師不僅是專業教育教學的核心要素,同時又是課程開發的主體力量;高度集成的農村電商融合型課程體系,必然需要打造勝任跨專業教學的互補型教學團隊;指導與孵化學生“雙創”項目,又需要富有實踐經驗的“技術+商業”組合式指導服務團隊,因而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農村電商專業集群建設的核心驅動力。然而高職院校校內教師數量偏少,且缺乏創業實踐經驗,難以承擔農村電商“雙創”人才培養的艱巨任務。因此,高職院校依托育人共同體的組織優勢,匯聚產業精英,參與人才培養,并建成多功能實踐平臺,讓校內教師參與平臺中農村電商企業的創建與運作管理,鍛煉創業實踐能力、積累實踐經驗,從而建成專兼職結合的高水平復合型師資隊伍。
高職院校緊緊依托產教深度融合的多功能實踐平臺,強化校企之間的人員流動,聘請合作企業資深業務、管理人員等產業精英人士擔任客座教授、實踐指導教師、“雙創”指導教師等兼職工作;基于校內教師的主體力量,兼顧社會人員培訓需求,組建專兼職結合的教學團隊、科研團隊及指導服務團隊三支隊伍,協同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三支隊伍都要建成目標明確、分工合理、責權利統一、優勢互補的專業化高水平團隊,相互之間既要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又要相互兼顧、協同作業,并統一于協同育人的全局之中,從而全方位、立體式培養受教者基于農村電商專業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及“雙創”能力。其中,教學團隊主要實施課程教學,確保融合型課程體系的貫徹與落實,尤其是實現在專業教育中融入“雙創”教育的教學目標;科研團隊主要開發并向校內創業項目供給農村電商新技術,同時指導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吸收潛質好的學生或培訓學員參與,帶領受教者實施項目研究,提升受教者的農村電商技術開發與應用推廣能力;指導服務團隊采用“技術+商業”的組合方式,分組指導學生“雙創”社團活動、創業訓練計劃及參賽項目,孵化學生“雙創”實戰項目。
3.打造系統化課程載體:產教合力開發農村電商融合型課程體系。鑒于農村電商“雙創”人才跨專業、復合型的培養要求,需要開發融合型課程體系,難度很大。因此,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育人共同體的組織優勢,聯合同類學校,并與行業組織、龍頭企業緊密合作;集聚產教智力資源,除了組織專業骨干教師之外,還要聘請政府資深政策研究人員,行業專家,企業資深研發、技術、管理等人員,風險投資人,以及成功“雙創”人士等產業精英,分門別類組建課程開發小組;基于在校生培養,兼顧大學生村官、返鄉農民工“雙創”的培訓需求,合力開發電子商務、農產品流通、“雙創”、人文素質四大類融會貫通的融合型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開發過程中,要注重在專業核心課程中有機融入“雙創”及企業經營管理元素,并確保新課程體系緊貼農村電商發展變化的新趨勢,且每三年要更新一次。第一,借鑒國內外“雙創”人才培養的成熟經驗,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核心課程標準,編寫緊缺教材。第二,建立涵蓋四大類課程的必修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大一階段開設的電子商務概論、農產品流通概論、創新創業基礎、電子商務政策與法規等分立課程;大二階段開設的農村電商與供應鏈管理實務、農產品市場營銷與策劃、農村電商“雙創”實務、農村電商“雙創”倫理等交叉課程;大三階段開設的農村電商“雙創”綜合實踐、畢業設計等融合型課程,從而建成四大類課程中基礎知識、專業實務、綜合實踐分立、交叉、融合順勢遞進的新型課程體系。第三,設置選修課程體系,開設與四大類課程高度相關的技術、管理、文化類選修課程,并推薦一定數量的課外修讀課程。第四,核心課程都要建成高質量的在線開放課程,從而形成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的開放共享課程體系。
4.創建優質實踐載體:產教聯合打造農村電商綜合型實踐平臺。電子商務、農產品流通、“雙創”高度集成的實踐課程,學生或培訓學員“雙創”實戰,都依賴產教深度融合,集生產經營、教育教學、創新創業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實踐平臺。顯然,建設基于農村電商專業集群實踐教學的綜合型實踐平臺,面臨著投入大、管理難等諸多困境,不是某個高職院?;蚱髽I能夠獨立完成的,而是既需要政府的政策許可與支持,又需要行業組織在產教之間的協調與業務指導,還需要龍頭企業的資金投入并參與經營管理。因此,這是育人共同體面臨的難題,也是其主要使命,破題之關鍵在于吸引產教優質經營資源,集聚多方力量聯合打造。
高職院校基于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責任擔當,為學生提供一流的實踐環境,為行業發展建設高水平培訓基地,要充分調動利益相關方的積極性,打造多方共建、共管、共享的綜合型實踐平臺,并劃分為四大功能區。第一,農村電商經營與服務專區,由行業龍頭企業獨立經營,為學生、培訓學員提供“雙創”示范及鮮活案例。第二,實踐教學及社會化培訓專區,主要面向在校生實施專業實踐教學,同時向社會人員開放,著重訓練受教者的技術技能,培養農村電商人才。第三,產教一體化專區,由校企合作企業構成,引入現代企業制度,由電商企業委派主要管理人員及技術、業務骨干,校內教師兼任管理者及崗位技能師傅,企業員工兼任實踐指導教師,學生或培訓學員兼任企業準員工,在企業運作過程中同步實施實踐教學,產教合一,受教者在不同崗位分批輪崗,從而獲得農村電商企業的工作體驗,積累“雙創”間接經驗。第四,“雙創”實戰專區,以農村電商“眾創空間”為主,選拔前景好的學生或學員“雙創”項目,提供一站式服務,予以重點孵化,并為學生“雙創”社團、訓練計劃、競賽項目提供實踐資源;組織沙龍、講座等豐富多彩的“雙創”活動,邀請業內企業家、“雙創”成功人士、杰出校友等人員與受教者交流,營造濃厚的“雙創”文化氛圍。
四、結論
作為新生業態,我國農村電商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快速崛起,相關人才培養卻明顯滯后,尤其是處于高端層次的“雙創”人才緊缺,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然而為解決農村電商“雙創”人才匱乏的燃眉之急,政、行、校、企等多方力量單打獨斗,疲于應對,成效甚微,并無法從源頭上根本解決問題。因此,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辦學優勢,承擔育人主體責任,并深化產教融合,聯合政、行、企多方主體,明確參與各方的責權利關系,共同建設農村電商專業集群;整合多方優質資源,產教共建復合型師資隊伍、融合型課程體系、綜合型實踐平臺以及“一站式”指導服務平臺,從而集聚育人要素,優化育人環境;努力突破條塊分割、零散、臨時、碎片化的培訓現狀,構建以在校生系統化培養為主、以社會人員專業化培訓為輔的人才培養體系,真正實現精準育人。
總之,政、行、校、企之間,高職院校之間深度合作,形成縱橫交錯的協同育人共同體,凝聚社會力量,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才是培養農村電商“雙創”人才的明智之舉,也是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時椿,劉冠.關于創業與創新的內涵、比較與集成融合研究[J].經濟管理,2008(8):78-82.
[2]劉明海,謝志遠,劉燕楠.高職教育人才轉型的戰略思考:推進產教融合,服務產業發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82-188.
[3]吳加權,陳紅娟,胡永盛.產教融合下“雙創”教育的優化路徑[J].中國高??萍?,2019(1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