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明



9月3日,主營各類家電、汽車電子等電控產品的振邦智能成功過會。據其招股說明書,公司2017年至2019年營收分別為4.76億元、5.68億元和6.97億元,同比增長35%、19.3%和22.7%;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8576.23萬元、8576.86萬元和1.16億元,同比增長-5.54%、0.01%和34.96%。從財務數據表現看,公司業績表現并不穩定,2018年時甚至出現明顯的增收不增利情況,而2019年凈利潤增速又遠超營收增速。
振邦智能為何會出現這一情況,背后的原因令人好奇。《紅周刊》記者根據振邦智能招股說明書核算公司近幾年的采存銷數據,發現其中存在不小的異常,而這些異常的存在讓人對其上市后的經營表現感到擔憂。
查看振邦智能招股說明書可發現,公司前五大客戶比較集中,2017年至2019年,公司向前五大客戶銷售額分別為3.29億元、3.96億元和4.53億元,占營收比例分別高達69%、69.73%和64.96%。因對大客戶銷售存在一定的依賴性,這也導致公司在回款等環節較為被動,2017年至2019年,振邦智能的應收賬款占營收比例幾乎都在三成左右,分別為34.5%、32.22%和27.27%。此外,相較于其他同業可比公司,振邦智能的應收賬款周轉率還較慢,據招股說明書,2017年至2019年同業可比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率平均值分別為5.05、4.52和5.18,而同期振邦智能卻只有4.65、4.33和4.23。如此情況意味著,公司在資金使用效率上與同業可比公司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應收賬款周轉率的偏低,振邦智能的毛利率與同業公司相比一直處在較高的水平,2017年至2019年,振邦智能的毛利率分別達到了31.21%、26.15%和27.94%。表面上,振邦智能毛利率比同行業公司偏高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其競爭能力較為突出,事若考慮公司存在一定的大客戶依賴情況,則結果可能出現新的變化,若大客戶一旦選擇毛利率更低、成本更低的供應商采購,會否對振邦智能造成沖擊就存在很大的懸念。而一旦公司遭遇到價格戰,若出現降價迎戰,則必然會導致毛利率的下滑,進而會對公司的凈利潤影響明顯。事實上,公司在2018年就已經出現這種現象,當年公司的毛利率從31.21%降至26.15%之后,公司的凈利潤就幾乎沒有增長,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此外,若查看公司近幾年財務結構,可發現振邦智能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分紅金額格外高。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9年,振邦智能現金分紅金額分別為1.9億元、2597.52萬元、6165萬元及9206.4萬元,合計約3.7億元。要知道,振邦智能同期凈利潤才分別為9078萬元、8576萬元、8576萬元和1.16億元,總共才為3.78億元,這意味著公司這幾年分紅基本將獲得的凈利潤分得干干凈凈。
值得注意的是,這3.7億元分紅還幾乎全部流進了公司實控人及其家族“陳家人”的手中。據招股說明書,振邦智能的實際控制人為陳志杰、陳瑋鈺、唐娟,陳志杰與唐娟為夫妻關系,陳瑋鈺為陳志杰與唐娟之女。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陳志杰、陳瑋鈺、唐娟一家人直接或間接持有振邦智能8173萬股,占發行前振邦智能總股份的99.43%。大股東持股比例過高,在企業發展初期是有利于公司發展的,但發展到一定階段,或繼續高比例持股,則很可能會成為公司發展的障礙,不排除控股股東會利用手中控股權進行利益輸送的可能,而這種情況在A股市場上很多風險公司中普遍存在的。
公司一邊要積極上市融資圈錢,另一邊則闊氣給“自己人”大力分紅,振邦智能究竟是缺錢還是不缺錢?從公司的貨幣資金來看,其也是在不斷增長的,2017年至2019年分別為7493萬元、1.2億元和1.8億元。從這些財務特點來看,振邦智能上市融資的必要性是否有那么強呢?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公司在上市之前為了給日后營造出更多的資產做高空間,常常會先通過分紅的方式減少資產總額,這樣日后突增某項資產掩飾財務報表就不會這么突兀,或者有的公司此前通過虛增營收和采購,虛增出很多凈利潤,通過分紅的方式將這些“根本不存在”的凈利潤“消化掉”,掩蓋其財務曾造假的風險,而若結合振邦智能下文中采存銷數據中存在的較大異常情況,不排除公司也存在這種可能性。
2019年,振邦智能營業收入為6.97億元,而同年的合并現金流量表數據顯示,公司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5.79億元,此外, 2019年公司新減少預收款為425萬元,對沖同期與現金收入相關的預收款項影響,則與2019年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達到了5.83億元。
若暫且不考慮增值稅率影響,將2019年的未含稅營收與現金收入數據勾稽,則當年未含稅收入比現金收入多了1.14億元。理論上,2019年的應收款項應該至少新增1.14億元才合理。
可事實上,在2019年的資產負債表中,振邦智能的應收賬款(包含壞賬準備)、應收票據合計為1.99億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數據僅新增了718.89萬元,這一結果很明顯與新增債權金額存在很大差異,差異金額高達1.06億元,而即便我們考慮到2019年存在5600多萬元的應收款項融資,數據仍然無法匹配。需要注意的是,這還是在未考慮增值稅率的情況下,若考慮營收的增值稅率因素,則此項差異將更為明顯。
要知道2019年,振邦智能營收總共為不到7億元,這其中就存在至少數千萬元的營收無法匹配勾稽關系,那么這多出的營收又是怎么獲得的呢?
除了營收方面數據出現較大異常外,《紅周刊》記者在查看振邦智能招股說明書相關采購數據時,同樣發現有明顯疑點。
據振邦智能招股說明書中,2018年和2019年,公司采購總額分別為3.65億元和4.22億元,而在2018年、2019年的現金流量表中,公司“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分別為2.84億元和3.02億元,剔除當年預付款項新增加的-86.33萬元和43.81萬元的影響之后,與采購相關的現金支出分別達到了2.84億元和3.02億元。若暫且不考慮營收的增值稅情況,將未含稅采購與現金支出相勾稽,可發現2018年、2019年未含稅采購都比現金支出要多出8030萬元和1.2億元,這意味著同期的應付款項金額應該至少新增這些金額,而且這還是在未考慮增值稅率的情況下,若考慮進增值稅率,新增的金額還將更大。


可事實上,查看振邦智能財報可發現,2018年、2019年的應付款項分別為1.6億元和8757萬元,2018年和2019年都相比上一年僅增加了329.69萬元和7284.16萬元,與理論上應該新增的金額都有較大差異,分別存在7700萬元和4753萬元的差異,而且若考慮增值稅率的話,此項差異還會更大。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公司也需要對相關數據做更詳細的披露和解釋。要知道,公司營收相關數據也出現大額異常,而在A股中,有的上市公司會出現同時做高采購和營收的情況,以系統性的增厚公司業績,那么振邦智能營收、采購數據同時出現異常的原因是什么,則需要公司做更多的解釋了。
除營收數據、采購數據中的疑點,振邦智能的存貨數據同樣令《紅周刊》記者不解。在公開發行說明書中,振邦智能披露2019年的采購總額為4.22億元,同期營業成本中的材料消耗金額為4.15億元,占營業成本比例的83.13%。
將材料采購金額與營業成本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相減,2019年得到723萬元差額,理論上,這部分差額應該計入當期的存貨變化中,即2019年存貨中的原材料應該分別新增723萬元。先不論當年存貨中原材料的新增金額,振邦智能2019年的存貨價值總額為1.02億元,已經比上一年未增反減少了1383萬元,這一情況本身就已經顯示出公司存貨相關數據的矛盾。那么,振邦智能多采購的這部分原材料既然未體現在存貨上,那么其又流向了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