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坤
【中圖分類號】R58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002-01
內分泌代謝疾病是由激素的異常合成、分泌或生物活性引起的。人體分泌的數百種激素中,有許多對骨骼的生長、發育或代謝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常伴有骨發育或代謝異常。骨質疏松癥伴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或繼發性疾病)的癥狀因原發疾病的病因而異。大多數癥狀都比較隱晦,往往表現為原發性疾病。許多患者在X線檢查中發現骨質疏松癥已經復雜化。一些病人會出現背痛、疲勞、肢體抽搐或運動困難的癥狀。病情嚴重者可有明顯骨痛,輕微損傷就可導致脊柱、肋骨、髖部或長骨骨折。認識和早期診斷內分泌代謝疾病引起的繼發性或伴發性骨代謝異常,對骨質疏松和骨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介紹常見內分泌代謝疾病中的低骨量和骨質疏松癥。
1 甲狀腺疾病與骨質疏松
甲狀腺疾病可引起骨代謝異常、骨質流失和骨質疏松,最常見的是甲狀腺毒癥。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的病因很多,其中以Graves病(GD)最為常見,占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的85%。男女比例為1:4-1:6。臨床上,甲亢肌病、低骨量和骨質疏松是甲亢的常見臨床表現。結果表明,Graves病合并甲亢患者骨內鈣丟失明顯,骨密度可降低10%~30%,表現為骨質疏松;亞臨床甲亢患者(0.7%內源性亞臨床甲亢,25%激素替代療法過度亞臨床甲亢)也增加了骨丟失和骨質疏松骨折的風險。
但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活性明顯增強。結果表明:血清骨鈣素、總堿性磷酸酶、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顯著升高,尿脫氧吡啶啉顯著升高,尿鈣排泄量與血清FT3、FT4、TT4呈正相關,TT4與尿鈣排泄量呈正相關,表示甲亢患者骨轉換增強,骨吸收更明顯。甲亢時Igfbsp升高,抑制IGF-1合成導致骨丟失。此外,甲亢時,骨骼肌能量代謝紊亂,肌無力和肌肉萎縮,瘦肉組織減少,可減輕骨量。總之,過量甲狀腺激素對骨代謝的影響主要是增加骨轉換,導致骨丟失增加。
2 糖尿病與骨質疏松癥
糖尿病已成為一種非常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糖尿病及其代謝紊亂可通過不同環節影響骨代謝過程,導致骨量變化和骨質疏松。
胰島素在正常骨轉換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是促進合成的激素,體外實驗發現,胰島素可通過成骨細胞刺激核苷酸合成,使胰島素樣生長因子水平恢復正常,促進細胞內氨基酸積累,促進膠原合成,增加骨鈣沉積。這些研究表明,胰島素水平降低可導致骨基質合成不良和骨鈣化,而胰島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癥可刺激骨過度生長。
不同類型糖尿病患者骨量變化不同。骨密度測定結果顯示,1型糖尿病(T1DM)常呈下降趨勢,2型糖尿病(T2DM)多呈上升或正常。結果表明,T1DM和T2DM均存在骨形成和礦化缺陷,還可出現骨吸收增加。糖尿病兒童前臂骨密度較同齡、性別正常兒童降低8%,小梁骨密度降低14%。骨量減少在糖尿病診斷時或診斷后不久尤為顯著,與血清內源性胰島素水平有關。當胰島素水平降低時,低骨量的發生率增加,但代謝控制水平與T1DM患者低骨量的關系尚不明確。
已經證實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前臂骨密度可出現降低、正常或升高,脊柱和髖部骨密度可正常或升高。可能與T1DM、T2DM的病因病機不同,對骨量的影響也不同。
一般認為,T1DM和T2DM患者青春期前應進行BMD檢查。低骨量和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與WHO相同。骨代謝生化指標主要表現為T1DM的成骨指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大部分情況下骨吸收指標正常,而T2DM的成骨指標明顯升高。檢測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謝指標有助于糖尿病骨質疏松癥的防治。
嚴格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是防治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的關鍵。已經證實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增加了骨質疏松和骨折的風險,因此,患有骨質疏松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應使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治療。其次,在補充鈣和維生素D的基礎上,結合患者的骨代謝指標,適當選用抗骨質疏松藥物。三、性腺疾病與骨質疏松??個體骨骼的發育、成熟和峰值骨量的形成與骨量的維持密切相關。任何導致性腺發育、分化和成熟障礙或性激素合成和分泌減少的原因都可能伴隨著骨發育、成熟和骨代謝異常。
雄激素減少是男性骨質疏松癥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IL-6是破骨細胞的激活因子,雄激素可抑制IL-6的表達。雄激素也影響肌肉力量,間接降低其對骨骼的機械負荷。老年男性的雄激素水平降低可能會增加由于骨骼肌力量下降和跌倒而導致骨折的風險。
雌激素缺乏也是導致低骨量和骨質疏松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FSH水平的升高可通過gi2a偶聯的FSH受體直接刺激破骨細胞的形成和骨吸收,促進受體下游RANKL激酶的磷酸化,抑制NF-KB和Ikba,最終誘導骨吸收。FSH還可刺激骨髓巨噬細胞釋放TNF-α,導致骨丟失。
臨床上,性腺功能減退可分為低促性腺功能減退和高促性腺功能減退。低促性腺激素性行為常導致垂體缺血性壞死、創傷、腫瘤、感染和浸潤性疾病引起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降低,導致性激素合成和分泌減少,這在垂體前葉功能障礙患者中更為常見。這種疾病常見于成年人(21-40歲)和婦女群體,常伴有生長激素(GH)、促卵泡激素(FSH)、黃體生成激素(LH)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缺乏。除繼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生長激素缺乏外,低骨量和骨質疏松也很常見。
性腺功能減退伴高促性腺激素常見于衰老、自身免疫、手術、放化療、藥物、環境或代謝等因素損害性腺,導致性激素合成和分泌減少。在成年男性中,男性遲發性性腺功能減退(LOH)是常見的。LOH是一種與衰老相關的男性性腺機能減退癥。50歲后,男性出現睪丸功能障礙,血睪酮水平下降,多器官或系統功能障礙,伴有低骨量或骨質疏松。另外,一些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癥和前列腺癌患者長期接受抗雄激素治療,加重和加速了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在抗雄激素治療的頭幾年,骨密度(BMD)每年下降3%-5%,明顯高于其他老年人,骨折風險顯著增加。在成年女性中,卵巢早衰(POF)很常見。其臨床表現與更年期綜合征相同,伴有骨密度降低或骨質疏松。
治療: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年輕女性患者需補充適量的雌激素或雌、孕激素;男性性腺功能減退可采用補充睪酮或替代療法。結果表明,雌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可降低椎體及非椎體骨折的發生率,睪酮治療3年可使腰椎骨密度增加10.2%,股骨頸骨密度增加2.7%。然而,沒有證據表明骨折的風險會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