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智
【摘要】目的:分析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前期(PD)療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診斷為PD患者80例,隨機分為2組,兩組均給予對癥治療,對照組40例,單純應用二甲雙胍治療,研究組40例,給予阿卡波糖治療,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糖化血紅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及空腹血糖(FPG)水平開展檢測;觀察兩組血糖變化情況(包括平均血糖絕對差及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血糖達標時間;統計兩組PD控制率即血糖恢復正常的人數占比;統計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結果:研究組最終發展為糖尿病人數占比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FPG、2hPG及HbA1c水平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3周,兩組FPG、2hPG及HbA1c較前均有所降低,但研究組2HPG明顯低于對照組,FPG卻稍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意義(P<0.05),HbA1c兩組對比無差異(P>0.05)。研究組平均血糖絕對差及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血糖達標時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雖然二甲雙胍的降血糖效果優于阿卡波糖,但阿卡波糖不僅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也能進一步阻止病情轉向糖尿病,效果更佳。
【關鍵詞】阿卡波糖;二甲雙胍;糖尿病;前期療效
【中圖分類號】R29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035-02
糖尿病前期(PD)是由血糖正常的健康群體,逐漸發展成糖尿病人群的一個中間時期,其包含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受損兩種情況[1]。研究顯示[2],PD患者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因此,抑制PD進展是減少我國糖尿病發病率的重要舉措。目前臨床主張對PD患者采取藥物治療與生活方式調整的綜合療法,但選擇何種藥物干預至今尚未統一。有關研究已證實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均有良好的降糖效果[3],但本研究旨在探索抑制PD發展為糖尿病的最佳藥物,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診斷為PD患者80例,隨機分為2組,分別采用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治療,觀察臨床效果,以期為臨床預防提供更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臨床研究以確診PD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來源于醫院內分泌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患者)。按照嚴格的隨機對照原則,共收集病例80例。根據就診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男女比例29/21,年齡31~73歲,平均(52.12±5.68)歲;對照組:男女比例22/18,年齡32~74歲,平均(52.57±5.63)歲。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糖尿病前期相關標準[4];(2)意識清楚,認知、交流功能正常;(3)有良好的的依從性;(5)患者自愿簽署入組實驗同意書,且經過醫院倫理學協會審核同意。
排除標準:(1)存在急慢性糖尿病并發癥者。(2)心腎功能嚴重不全者。(3)存在重癥高血壓者。(4)存在惡性腫瘤者。(5)過敏體質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二甲雙胍(生產企業:江蘇蘇中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規格:0.5g 批號:國藥準字H32021625)。每次0.25 g,每日3次,隨餐服用或餐后服用。
研究組給予阿卡波糖(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 50mg/片 國藥準字H20020202)口服,50mg/次,3次/d。治療期間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出現,治療時間為3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工具
(1)血糖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在規定時間內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ml,對兩組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及空腹血糖(FPG)水平開展檢測。(2)觀察兩組血糖變化情況(包括平均血糖絕對差及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血糖達標時間。(3)統計兩組PD控制率即血糖恢復正常的人數占比。(4)統計兩組用藥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將數據資料分為兩大類,即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檢驗方式為卡方值(χ2);計量資料用()表示,檢驗方式為t值,最終以P值是否小于0.05判定其有無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糖尿病發生率及PD控制率比較
研究組最終發展為糖尿病人數占比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的血糖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FPG、2hPG及HbA1c水平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3周,兩組FPG、2hPG及HbA1c較前均有所降低,但研究組2HPG明顯低于對照組,FPG卻稍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意義(P<0.05),HbA1c兩組對比無差異(P>0.05)。如表2:
2.3 兩組患者血糖變化情況、血糖達標時間比較
研究組平均血糖絕對差及日內平均血糖波動幅度、血糖達標時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4。
3 討論
糖尿病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高危人群”,第二階段為“糖尿病前期”,第三階段則為“糖尿病” [5]。其中糖尿病前期是一種血糖異常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的狀態,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和后天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據調查統計[6],我國約有1.48億糖尿病前期患者,若為得到有效干預,將有5%~10%的人群發展為糖尿病,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過去常規注射胰島素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血糖升高,但不良反應多,常引發低血糖事件,為進一步提高T2DM患者的生活質量,控制血糖水平,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成為眾多學者的研究熱點[7]。
目前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均是臨床治療T2DM的常用藥物,均在各自的領域發揮作用。楊璐、孫路路[8]等人研究認為,相比二甲雙胍,阿卡波糖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療效更加顯著,但二甲雙胍經濟學優勢高于阿卡波糖。本研究進一步調查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治療PD的效果發現,治療后研究組最終發展為糖尿病人數占比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2HPG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阿卡波糖作為一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能延緩、減少腸道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對餐后血糖能起到良好控制作用,在餐后血糖較高、將淀粉作為主食的中國人群中適用性較高。長期服用,也能使空腹血糖濃度下降。而二甲雙胍在降低FPG水平上明顯更優,主要由于二甲雙胍即是臨床一線降糖藥,也是一種基礎藥物,通過改善肝臟和肌肉的胰島素抵抗為作用機理,能夠顯著改善高血糖癥狀,可與任一其他降糖藥聯合應用,發揮最大藥效,這也成為其最大優勢所在。有研究顯示[9],阿卡波糖中有近2%藥物能發揮出藥理作用,不易產生低血糖。而本研究研究組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予以證實。另有學者認為[10],也可以將阿卡波糖和二甲雙肌聯合起來進行治療,然而這一結論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研究。
綜上所述,兩種藥物價值各有千秋,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雖然二甲雙胍的降血糖效果優于阿卡波糖,但阿卡波糖不僅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也能進一步阻止病情轉向糖尿病,效果更佳。但由于本研究所選的樣本量較少,且觀察時間短,下一步有待擴大樣本量探索兩種藥物聯合應用的優缺點,充分的發揮其最佳的治療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瓊,李一梅,謝波等.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前期療效的 Meta 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5,18(3):304-311.
[2] 鄧麗萍,武紅梅,龍愛梅等.對二甲雙胍單藥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維格列汀的療效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9,27(6):449-452.
[3] 侯麗萍,趙紅玲,張雪坤等.米格列醇和阿卡波糖分別聯合二甲雙胍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207-208.
[4] 張瓊閣,王超群,薛嵩等.單用胰島素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聯用阿卡波糖或二甲雙胍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一項隨機、開放、平行分組對照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8,34(9):755-760.
[5] 盧汶,陳小燕.格列美脲聯合二甲雙胍或阿卡波糖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對比研究[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9,47(4):404-406,410.
[6] 張波慶,江淼,余穎等.二甲雙胍聯合阿卡波糖治療2型糖尿病的效果觀察[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6,11(2):116-118.
[7] 王映琴,謝亞莉.阿卡波糖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22):3453-3457.
[8] 楊璐,孫路路,王淑梅等.阿卡波糖對比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與安全性的系統評價及藥物經濟學分析[J].中國藥房,2015,13(24):3371-3373,3374.
[9] 張愛萍,柯亨記,佘開儒等.阿卡波糖聯合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國際泌尿系統雜志,2017,37(6):911-915.
[10] 馬鮮霞.阿卡波糖聯合二甲雙胍對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7,24(18):2772-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