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剛 雷玉菊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越來越受到國家、社會和高校的普遍重視。立足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高校及教師需要加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的探索與構建,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有效性。由胡誼、張亞、朱虹主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一書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專著。該書以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規律為指導,以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需求為中心,以案例分析和活動設計為內容,科學專業地探索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有效策略。為了使教師與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并應用書中的心理健康知識與技巧,該書帶有顯著的通俗性和實用性特征,可讀性強。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模式探究方面,該書的論述方式別具一格,具體來說,該書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立足大學生視角,便于學生自學、自測和自糾自查
該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論述中,始終站在大學生的視角,闡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情緒表達和意識發展,強調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管理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大學生增強自身的適應能力、自我認知能力、情緒調節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抗壓能力等。例如,在第一章“三省吾身”中,通過具體的問題與案例闡釋了青年期的心理特點、心理健康的標準、壓力管理的方法。又如在第二章“心安是家”中,則分析了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并針對不同階段適應方面的困擾,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除此以外,第三章的“認識自己”、第四章的“喜怒哀懼”、第五章的“力學篤行”等,這些章目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劃分成幾大鮮活的板塊,大學生可以從自身的生活體驗和心理體驗出發,在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與技巧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經歷和經驗,切實發現并解決自身的心理健康發展問題。
囿于現代心理學科實踐發展的局限性,大學生心理健康仍依賴于大學生的自主認識,若能夠從專業上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查、自測能力,將大大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效率與水平?!洞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以通俗易懂、條理清晰的論述方式,充分強調了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列舉了大量大學生可以自主處理與培養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助于大學生的自學、自測和自查自糾,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滲透到每一個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實踐當中。就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功能來說,該書進行了專業化的分析和總結,并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自主心理調節的機制來幫助大學生優化心理健康自主管理的內容、形式與方法,讓大學生能夠自主、自發地掌握科學、規范的心理健康管理策略,更加科學、專業地處理好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教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導作用來說,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科學地根據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逐步訓練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和應用能力,激發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管理的興趣,鼓勵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展開個性化的探索。總之,要想將大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課程實踐之中,高校需要創建多層次的課程與咨詢體系,在課內采取靈活的項目討論,引發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管理經驗的思考。在課外輔以專業的心理咨詢,及時有效地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狀態,幫助大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地應對現在與未來的多樣化心理問題與困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跨學科綜合分析,增強論述的系統性和應用性
該書站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自主管理的角度,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了科學和專業的指導。為了讓學生看懂、學會和用好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達到更優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應用效果,該書又進一步梳理與融合了跨學科的專業知識,包括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兼顧了心理學研究的專業規范性和應用復雜性,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更加豐富和實用。一般而言,心理學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十分復雜,大量現實性的現象和問題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解答,大學生的言行舉止與前途選擇更是蘊藏著豐富的心理成長活動。因此,要想更好更快地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模式,高校及教師需要結合更多專業化的知識與技能,全面探究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實際問題與發展狀況,進而更科學準確地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一般原則與規律,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在高校教學與管理體系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并非是單一性的課題,它除了跟各種心理學分支理論與實踐有關外,還與大學生思政教育、學科專業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教學管理等密切相關。因此,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應當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體系,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融合到高校教學與管理的系統性發展之中。在該書的知識結構中,編者兼顧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關鍵模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情緒管理、自我認知管理、人生管理、心理疾病防治等都做了介紹,讓大學生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心理學多個分支的理論與經驗,逐步形成系統化的心理健康知識體系,繼而真正科學掌握自身的心理健康發展。
我國應當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納入到大學生教育課程體系中,建立與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標準,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規范化發展。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思政教育有同有異,高校及教師應當著重進行分析、梳理和整合,在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增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差異性認知,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化和專業化發展。
三、案例生動詳實,著力提升心理健康教學的有效性
該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的論述中,增加了通俗易懂的科普問答、豐富生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融入了知識點的課堂小游戲,顯著提升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調動了大學生的自發性和積極性,繼而切實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著眼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現狀,課程理論性過強是普遍的教學難題,大學生深感這門課程的專業、深奧和枯燥,并因此產生了畏難情緒。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學實踐的推廣。不僅如此,有些高校及教師認識到這一問題后反而陷入矯枉過正的境地,一味地引進大學生愛情心理學、色彩心理學等課程,課時短,講解不系統不深入,非但沒能對大學生產生一定的指導作用,反而使大學生陷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誤區。因此,該書在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用性特征的同時,也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用性和專業性上作出了較好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群體往往會因為背景、環境、生活學習習慣和心理基礎發展模式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如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拋開事實只談理論的學習,那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難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更加深入的影響。鑒于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刀切地展開教學管理,而應當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大學生自身不同的情況來完善教學內容。從該書的論述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涉及多方面的心理知識與內容,比如學習、交際、愛情、職業生涯規劃等,而每一個教學板塊下,不同的大學生往往有不同的心理體驗。要想更好地消化各個教學板塊內的知識,就要多分析案例,多聯系自身實際,并在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進一步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該書引入的案例和設計的活動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較為全面地覆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難點課題。一般而言,專業化和個性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雖然針對性強、效果好,但是教學管理難度高,為了能夠更好地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管理教育,高校還應當繼續收集最新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信息和數據,根據數據與信息的分析、歸納和總結,科學探索更高效、高質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與教育的有效策略與方法。站在大學生的角度,生動鮮活的案例越多,就越容易形成具體的、深入的認知印象,豐富自身的心理健康管理經驗,從而在遇到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更積極主動地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縱覽全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突出了大學生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主體性地位,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形式和策略方法進行了探索和總結,對當下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作出了良好的示范。基于該書的相關論述,我國高校需要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求出發,不斷探索現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讓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與教學真正融入高校教學與管理的制度體系當中,切實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4-6歲兒童錯誤記憶的特點研究及其在早期閱讀教育中的應用”(項目編號:16Y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