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


摘? 要:科普文是高中語文閱讀中較為基礎的部分,教師在科普文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對科普文的學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字素養,還能夠啟發學生“格物致知”的學習精神,所以高中語文科普文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宇宙的邊疆》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經典的科普文作品,在本篇課文的學習中,學生會收獲更多的知識與閱讀技巧。本文以《宇宙的邊疆》為例,對高中科普文的教學策略加以研究,希望能夠為實際教學工作帶來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中語文;科普文;《宇宙的邊疆》
引言:
茫茫宇宙之中充滿了無盡的奧秘,自古以來人們對宇宙的遐想從未停止,在我國的古代神話中就有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傳說。在科學時代,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則從幻想變為現實,宇宙飛船為人們揭開了太空的奧秘。在《宇宙的邊疆》一課中,作者卡爾·薩根以理性的語言向讀者揭示了宇宙的神秘面紗。作為一篇文質兼美的解說詞,《宇宙的邊疆》更是一篇向學生講述宇宙探索問題的科普作品,其屬于科學小品文的范疇,作者從“宇宙”這一大問題出發,既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又可以激發文字中詩意的聯想。
一、縱覽語文教材,琢磨編者意圖
在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中,編委會十分注重對高中生語文能力的綜合培訓,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共選編了兩個單元,其中包括六篇科普文。就這樣的編排體系而言,教育者不難發現編委會的編寫“目的”:其一,科普文可以啟迪心智,激發學生的文字想象能力,重點將信息整合、歸納起來,使學生了解科普文中理性語言的寫作風格與文本內容;其二,科普文中包含許多新奇有趣的事物,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并未接觸或了解的,在科普文的學習中,學生因這些興趣點會對科普文閱讀產生興趣,有助于學生綜合的了解語文文本內容。在《宇宙的邊疆》一文中,作者應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其文本的語言直觀形象、生動而富有樂趣,一改學生對傳統科普文的固化認知。如課文中所說“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濱,我們現有的知識大部分是從地球上獲得的,近來,我們已經開始向大海涉足,當然,海水才剛剛沒及我們的腳趾,充其量也只不過是濺濕我們的踝節。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們召喚。”作者在文中將宇宙比喻成“大海”,凸顯出宇宙的浩瀚,生動形象地向讀者展示出宇宙如“海”一般的形態。
二、緊握課文特色,滿足教學要求
《宇宙的邊疆》文字篇幅較長,全文約為五千字,內容的專業性較強,十分考驗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且作家的思維跳躍性較大,雖然是漢譯的課文,但仍未完全解決語言的流暢性問題,《宇宙的邊疆》一文的結構并不是非常緊湊的,反而呈現出一種隨意灑脫的寫作氣勢,這是其獨有的文本特色。教師在科普文《宇宙的邊疆》的教學中,為使學生更加了解科普文的寫作模型,可以通過表格的形式來分析本篇科普文的內容,如表1所示,搭配例題有“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簡要說明”,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從課文中選擇典型的說明方法,并結合實例將其填入表格中。
三、指導學生技巧,提升閱讀能力
教師在《宇宙的邊疆》的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對科普文的閱讀能力,科普文與普通的文本閱讀有所不同,其帶有明顯的實用性。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注重方法的傳授,帶領學生總結閱讀的技巧,以提升學生對科普文的分析能力,如科普文閱讀中常用的“抓關鍵詞法”、“語段歸納法”等等。其中,教師在傳授“語段歸納法”時,可以如圖1所示,依據文本內容建立一個完整的段落樹狀圖展示表,并在表中留有空白處,讓學生作答。在本表中,教師將空白處的①、②、③、④以選擇題的形式讓學生作答,有“A、探索宇宙的奧秘;B、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點;C、宇宙中的恒星及其特點;D、我們的星系及地球”,學生經過思考以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即“A、B、C、D”對應“①、②、③、④”空白處。
結束語:
在《宇宙的邊疆》一課中,作者在文字間流露出對宇宙探索的興趣,他將自身的興趣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雖是一篇科普文作品,但卻具有濃厚的文學魅力。這也說明教師在高中語文科普文的教學中不應局限于思索解題答案,而是要探尋使學生享受于科普文閱讀的方式,啟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則學生對科普文閱讀的能力水平將會得到必然的提升,當然,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總結技巧,加強學生在科普文閱讀考試中的抓分能力。
參考文獻:
[1]申亞輝. 圖式理論在人教版高中語文科普文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8.
[2]林嬌. 人教版高中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