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啟泉
從教育內容的角度來說,“學習”是探究客觀世界的認知性、文化性活動。在這種認知性、文化性實踐活動中,學習者建構客體與自身的關系、建構未知世界與已知世界之間的關系,也建構知識與學習者自身之間的關系。佐藤學在《課程與教師》中指出:“‘學習這一實踐,是建構客體之關系與意義的認知性、文化性實踐,同時是建構課堂中人際關系的社會性、政治性實踐,也是建構自身內部關系的倫理性、存在性實踐。”課堂研究需要從“整體的人”的高度,打破傳統的教學論囿于“認知性維度”的局限,從三種實踐的層面來開展。具體而言,“有效學習環境”中承認學習者是構成學習環境的核心參與者,賦予學習重要價值,也就是促進學生成為“自我調節的學習者”。它以“協同學習”為基礎,個人的知識建構通過交互作用在協同過程中產生。在這一學習環境內的教師,承擔著協調學習者的動機與成就感的重要角色。學習的情感、認知維度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
有效學習環境極其關注學習者之間的差異、既有知識的差異。學生在既有知識、能力、學習方式、學習風格、戰略、興趣、動機、自信與感悟方面是多種多樣的。有效學習環境的設計,需要在艱苦努力和減輕過重負擔方面達到均衡。
有效學習環境作用的體現與明確的教育目標相呼應,并會展開與目標相應的評價策略?!靶纬尚栽u價”在這一環境中,可以架起教與學之間的橋梁。唯有當評價同教育目標一致的時候,才會成為支持學習的強有力的工具。否則,就會成為一種障礙。
有效學習環境超越知識與學科領域,與廣闊的世界建立“水平性關聯”。復雜的知識結構按照層級化方法,由更基本的知識要素構成,因而能夠在多種領域得到活用。
在有效學習環境中,“協同學習”起主導作用,優于“競爭學習”。學習者相互學習、相互激勵、相互提高的學習活動;而建立在“誰是第一”比拼基礎上進行的學習活動,即“競爭學習”。有效的協同學習取決于兩個要素:小組目標與個人責任。概言之,在協同學習中,每一名學生都承擔著為同學提升給予幫助的責任。
而傳統對于“競爭是有效的”的認識,事實上是一種錯覺。這種錯覺源自競爭勝利者的成果引人注目。競爭有效性的主張,單純是根據競爭成功的事例做出的偏頗見解??梢园l現,關于早期教育的效果,建立在極少數成功案例的基礎之上,不考慮成功案例背后的無數失敗案例,就大吹大擂,甚至肆意歪曲。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基于協同的作業與學習比基于競爭的更為有效。也就是說,對他者做出貢獻、從他者獲得幫助的協同學習動機,比戰勝他者的競爭學習動機,具有更顯著的效果。
(摘自《核心素養十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