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玥
摘? 要:2020年春,突如其來的疫情仿佛給生活按下暫停鍵,“宅在家”一時成了流行。但人類“求知”的欲望借力科學技術終是突破桎梏,帶我們走上“線上教學”之路。也正是有了這樣的體驗,使得我進一步思考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如何通過多樣化學習活動的設計促進學習效果的最大化這一個命題。
關鍵詞:學習;教學;學習
以往的線下學習有著一些巨大的優勢,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地交流,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獲得的體驗,能夠在集體教育的智慧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而在活動中互相的合作交流以語言、眼神、肢體為載體進行傳達和鍛煉。當然,線下也有缺點,如果把時間和精力看作一種資源,受時空所限這種資源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對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是如此。但是線上的學習卻能打破這種限制,促進相對更加公平的學習環境,例如:針對學生練習中的共性問題,我們可以錄播統一的視頻進行講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次觀看、研究。然而隔著屏幕的教學,其效率和效果卻建立在學生的自律性上,那么其中的不確定因素又多了許多。為找到線上和線下的“優勢共生”,教育和科技的“融合發展”,我也做了一些努力。
一、張嘴“說一說”,產生“真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交流、合作意識。作為課堂參與、合作交流的載體,“說一說”尤其重要。
(一)“不變”何以應“萬變”
平時的線下教學,我有意識地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但總因為課堂時間、學生主動性、學生自信心等原因,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線上學習則可以通過音頻和視頻拍攝的方式,給予每個學生展示“說一說”的機會,即便“說不好”“說錯了”也可以重來,不再窘迫和尷尬。在學到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兩位數除法后,我就是先錄音示范,再讓學生模仿著“說”試商的過程,使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商是怎么來的,初商太大要怎么做,太小又要怎么做。
(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為了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在之后每一次布置“說一說”的練習時,我都會將發言設置成互相可見,還鼓勵學生相互傾聽,一時間安靜的討論區一下子“炸開了鍋”。他們帶著“獵奇”的心態一個個點開同學們的發言,通過語音、文字、表情包等方式盡情地表達。在“相互”的作用下,學生提交語音、視頻的積極性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從單一的“說”,到“說”和“聽”的雙向練習,無形中提高了鍛煉的效果,還增加了學習的愉悅感。
(三)三人行,必有我“師”
我根據以往對學生的觀察與了解,將班級里42個學生分成了10個小組,每個小組4~5人,主要從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三個方面考量分配。每個小組自行選出小組長,圍繞老師提供的“導學策略”查找資料,共享交流,分類整理出預習中已解決的問題和仍然存在的困惑,進行提交。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生間互動互助,老師適時參與引導,大家在團隊學習中不斷成長。
(四)線上“大富翁”
線上“大富翁”通過搶“星”的方式展開,融入線上教學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學習階段。課前的小組預習中,凡是參與提供有效共享資料、發表有效觀點、準確表達困惑、分類整理問題等小組活動的學生,都能獲得1顆“星星”,多項貢獻者“星星”顆數可以累計;課中積極參與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每個環節中的學生,也都能獲得1顆“星星”,多項參與者“星星”顆數也可以累計;課后的說話練習中,完成基本說話任務獲得1顆“星星”,最終獲選進入班級展示的同學獲得3顆“星星”。對應不同“星星”的顆數還可以獲得不同的“獎勵”。
二、親身“做和玩”,獲得“真體驗”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尤其注重抽象思維的培養,而在抽象邏輯思維產生之前,兒童的思維活動主要借助動作來完成,所以課前、課中、課后的“做一做”也必不可少。
(一)“小老師”初體驗
在嘗到線上“大富翁”游戲的甜頭之后,我將視角轉向一些有利于課堂學習的“操作”活動,思索著如何利用技術手段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同時,加深其體驗感。在上到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認識鐘表》這一課時,我大膽創新設計了“小老師課堂”,效果還不錯。
(二) “親子游戲”玩中學
在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認識人民幣》,我設計了一個“超市大購物”游戲:給身邊的各種物品定下不同的價格,小朋友和父母輪流擔任營業員和顧客。顧客買東西要挑選合適面值的人民幣付錢,營業員則要根據物品價格和付的錢數來找回相應的錢數。身邊沒有人民幣,可以用白紙寫上相應面值代替。人民幣的使用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如果在課堂上進行知識講授,不僅浪費了很好的生活資源,還會讓學生感覺無趣,學習效果反不如游戲中玩著學來的好。如果課堂中沒有條件進行游戲的家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課前、課后經常“玩一玩”。
三、實踐反思與展望
從“超市大購物”游戲出發進一步思考,這樣的游戲是否也適合放在小組內部、家庭之間去共同完成呢?答案是肯定的。通過線上小組,我們將一個個學生、一個個家庭聯系在了一起,通過線上平臺,我們還可以將一個個學校也聯系在一起,而這種聯系會比線下教學時期更加緊密,減少了時空的束縛。為此,借助信息科技技術,我們為教育教學開辟了一個“小社會”。在這樣一個“小社會”里,學生可以進一步體驗知識源于生活,并歸于生活。
教育教學也需要進一步發展,要學會主動“擁抱變化”,以跟上信息技術發展和時代發展的步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活動設計等都需要進一步地改革和完善,有很多信息技術不能做到位的地方,需要我們立足于教育教學本身進行開發和思考,以便教育教學和信息技術相輔相成。相信這些“難題”的解決,就是加速“互聯網+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提升教學教學質量、教育教學效能最有價值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線上教育教學的定位重構與組織實施——浙江省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行與思[J].王小平.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0(05)
[2]“互聯網+”下課堂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和用情雕琢[J]. 何波,欽蘭云,李景春.? 教育教學論壇.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