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藝
摘 要:課本劇表演是一種綜合性語言活動,課本劇表演能讓小學語文教學呈現精彩,能夠充分彰顯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課前表演,引發閱讀質疑;組織課中表演,提升閱讀素養;開展課后表演,深化閱讀體驗的策略,能夠讓閱讀教學更高效。
關鍵字:小學語文;課本劇表演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現在一些教師依然偏重于“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模式的運用,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已經用多年的成果證明了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是按照新課改中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的要求,這樣的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學為中心”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徹底激活并且引導其發揮出來,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師們需要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引導課前表演,引發閱讀質疑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課本劇作為基礎素材,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對相關內容開展預習,并且先自行代入到課文中進行預表演準備,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由教師組織開展表演。
例如,一位教師在上《蜘蛛開店》時,就以本課文作為課本劇的獨特形式,組織學生們在課前對課文進行了詳細的預習和準備,要求每一位學生在通讀課文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角色并且進行一定的表演準備。在正式的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先根據不同學生的角色扮演意愿,將學生們分為若干個表演研究小組。并對每一個具體角色如何表演到位對相關學生開展了集中輔導,如對扮演“蜘蛛”的學生進行引導,如何在生活化的開店叫賣場景下表現出蜘蛛的“孤獨感”等,學生們由于生活閱歷有限,很多時候無法把握課本劇中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語言行為的表達方式。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相關角色情感的同時,也是在增加其共情能力,對于其發展生活中的相關能力和素質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組織課中表演,提升閱讀素養
(一)在表演中提升綜合能力
課本劇表演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于課本文章的熟悉程度,并且還能讓他們在主動學習課文后進一步探索和感受每一篇課文中所包含的深度內容,此外經常性的課本劇表演訓練還能夠激發學生對于表達能力的追求,學生們在習慣課本劇之后就會想辦法對自己的“演技”進行提升,即尋找各種適合自己的表演、表達方式,從而得到在生活中也能大方、得體的表達和溝通。同時,課本劇的表演中還可能摻雜一些歌唱、舞蹈等情節,或是以手工藝能力創造不同的道具,學生通過這些環節能夠有效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并且逐步培養各種溝通和交流的能力。
例如,一位教師在對《小蝌蚪找媽媽》進行教學時,在開展課本劇活動之前要求學生為自己所選擇的角色親手制作一個面具或是頭飾,方便在表演課本劇時更加浸入環境之中。此外,還在教室中布置出了不同的區域來模仿課文所描述的池塘中每一個場景,這些讓學生耳目一新的體驗極大的激發了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其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二)在表演中促進閱讀理解
在開展課本劇的表演過程中,因為形勢比較新穎同時對學生而言較為新奇,因此學生們往往都會表現得比較興奮,但學生在課堂上過于興奮也有可能會造成課堂教學秩序失控的情況出現,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控制能力進行提升,一方面確保學生們能夠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去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另一方面又要規范他們不要在課堂上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難忘的一課》時,采取了課本劇表演的形式讓學生一邊表演一邊學習。但是因為部分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失誤或者是對課文的誤讀,有時會引起學生們的哄笑,而這樣的情緒與該篇課文比較沉重莊嚴的基調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在這個時候該教師暫停了學生們的表演,并且為其講解了這篇課文的創作初衷,讓學生們浸入到課文的創作背景已經表達情感意境之中,這時學生們就能夠對課文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充分理解并表現出來,在表演中真正理解這篇課文的思想內核。
三、開展課后表演,深化閱讀體驗
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理解教師想要傳遞的知識點,因此在大部分的時候,課本劇表演環節可以在教師已經對一篇課文進行了充分地講解之后進行,這樣既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課文所表達出的情感,又能對教師在課堂上所教學的知識形成回顧和復習。
總而言之,“課本劇表演”教學模式是一種非常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課本劇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并且為學生帶來提升各類面綜合素質以及文學、藝術感受力等方面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劉曉東. 編演課本劇——激活小學語文教學源頭之水[J]. 華夏教師, 2014(02):35-36.
[2]賈愛琴. 新課程理念下“以生為本”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J]. 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5,(2):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