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同安
摘要: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基本上會需要解答各種各樣的數學題,所以學習和掌握解題技巧是學好小學數學的關鍵。在小學數學解題中不僅需要準確掌握數學理論知識,同時也需要熟練運用解題技巧,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本文主要根據解題技巧在小學數學解題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旨在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解題效率。
關鍵詞:解題技巧;小學數學解題;具體應用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還處于不斷發展的時期,加上思維定勢的深刻影響,導致小學生在解答各種數學題的時候無法準確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答題。因此在小學數學解題中應當加強學生對解題技巧的學習和運用,同時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貼近現實生活設置各種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從而有效保障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效果。
一、引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解題
在小學數學解題的過程中學生會面臨各種數學題,有簡單易懂的基礎訓練題,也有復雜難懂的綜合數學題,不僅考驗學生對基礎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還需要學生準確運用解題技巧解答各種復雜難懂的數學題。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需要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身能力水平的學習方法,以及幫助學生掌握逆向思維解題方法,從而有助于拓展學生的邏輯思維。
比如說,“甲、乙兩站相距840千米,兩列火車同時相對開出,8小時后相遇,第一列火車的速度為每小時56千米,求第二列火車的行駛速度?”通常在小學數學相遇應用題的解題過程中需要掌握路程、時間和速度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通過分析題意準確把握已知條件,第一列火車的速度為每小時56千米,已知時間和速度兩者之間的數量關系,然后根據所學的數學知識:速度=路程÷時間,可以得到答案:(840-56×8)÷8=49(千米/小時),所以可以求出第二列火車的速度為每小時49千米。在遇到類似的相遇應用題可以通過逆向思維進行思考和分析,并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答題,才能有效保障解決問題的準確性。
二、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運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各種理論概念知識,更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在背誦公式上,若是一味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只會讓學生產生疲憊感和厭倦感,在面對復雜的數學題時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和公式進行答題,所以應該給學生詳細講解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具體運用,由于圖形語言相對較為形象,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題目的大意,加上小學生的年齡尚小,與數學語言相比,對圖形語言的記憶會更加深刻。
例如,在教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關于周長方面的知識點時,可以借助圖形加深學生對“周長”知識的理解程度,根據教科書知識內容可以得知求長方形周長的方法主要包括了:(長+寬)×2,長+寬+長+寬,長×2+寬×2,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更多的學生習慣使用后兩種方法,主要是部分學生對前一種方法的具體含義并不是很了解,雖然知道這種方法也能夠求出長方形的周長,但是卻不會靈活使用該方法進行解題。因此為了讓學生清楚認識“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基本概念和運用技巧,可以讓學生根據數學題的大意畫出示意圖,如某人擁有20只公雞,比母雞少15只,求母雞多少只?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題目大意畫出線段圖,然后根據線段圖可以看出母雞的只數是由兩部分所組成的,也就是公雞的只數部分和多出來的部分,可以列式:20+15=35(只)。通過數形結合能夠將抽象的數學語言直觀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準確把握數學題的運用技巧和解題方法。
三、引導學生找準解題方法
由于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而且很多學生都比較粗心大意,在進行數學解題的過程中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夠準確答題,但是解題速度相對較慢,為了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水平幫助學生找準解題方法,以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組織基礎訓練活動,合理設置基礎訓練數學題,安排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讓學生快速準確地解答所設置的數學題,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答題能力。如簡單的計算題6.79×(100+1)等,這些主要是考查學生對乘法的交換律等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導學生根據數學題的題型選擇合適的定律進行解題,才能確保數學題解答的正確性,以及通過基礎訓練活動能夠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解答數學題,通過做題能夠鞏固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
結語
在小學數學解題中準確掌握和運用解題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需要學習解答大量的數學題,能夠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從而能夠增強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另外,作為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者作用,指導學生不斷探索和理解解題技巧,不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紅梅.小學數學解題技巧的總結歸納[J].內蒙古教育,2019(36):98-99.
[2]羅莉.小學數學解題技巧探討[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