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育雷鋒精神與提升文化自信高度契合。基于文化自信視角去觀照大學生雷鋒精神的培育,有助于豐富雷鋒精神的文化內涵,創新雷鋒精神的培育機制。目前在大學生雷鋒精神培育中存在一些文化缺位問題,要注重將文化要素融入雷鋒精神培育的全過程,通過強化價值引領、創新載體形式、營造校園文化等途徑,增強雷鋒精神培育的實效,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雷鋒精神;培育機制;大學生
當今時代,各國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文化自信作為最基礎、最廣泛、最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保證。雷鋒精神雖已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洗禮,仍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彰顯出深刻的時代內涵與豐富的時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傳承雷鋒精神。對于價值觀尚不穩定的大學生來說,培育并弘揚雷鋒精神是幫助他們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一、提升文化自信與弘揚雷鋒精神高度一致
雷鋒精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與文化自信擁有共同的源流和一致的價值目標,二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之中。
(一)弘揚雷鋒精神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雷鋒精神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傳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在時代的發展與文化的嬗變中不斷釋放出新的文化力量,彰顯重要的文化價值。
一方面,弘揚雷鋒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仁”是核心字眼,“仁愛”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其講求的不僅是要愛自己的家人,還要愛所有的“他人”。而雷鋒精神正是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才能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奉獻自己,助人為樂,將無私的愛給予身邊的每一個人。同時,在中華文化的滋養和哺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正直善良、勤勞勇敢、誠實守信、勤儉節約、愛國敬業等優良民族精神,它們在時代和社會的變遷中日益凸顯其強大的生命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這些在雷鋒精神中都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因此,雷鋒精神正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復歸與弘揚,顯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雷鋒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另一方面,弘揚雷鋒精神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它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凝練出相應的價值要求,引領和促進著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化。其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新時代每個公民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而雷鋒精神正是這些道德準則的集中彰顯。“愛國”是雷鋒精神的重要部分,它體現在公而忘私,愛黨愛人民,始終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雷鋒曾寫道:“我要永遠忠于黨、忠于人民,時刻準備著,為黨和階級的最高利益犧牲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凸顯了對黨和國家的滿腔熱誠。“敬業”“誠信”是雷鋒精神的重要內容。“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是雷鋒的人生追求,認真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干一行愛一行正是“敬業”“誠信”方面的具體展現。“友善”則是雷鋒精神的重要特征。他心里時時刻刻裝著他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為人民克服困難作為最幸福之事,將“友善”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提升文化自信是深化對雷鋒精神理解的重要前提
當代社會,各種思潮激蕩,對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和文化認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歷史虛無主義打著所謂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質疑和詆毀雷鋒形象,對雷鋒精神進行歪曲,使雷鋒精神面臨著嚴重的認同危機,也影響著我們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匯聚。只有廓清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客觀理性地認知雷鋒精神的文化內涵,挖掘其文化意義。
首先,堅定文化自信有助于理解雷鋒精神所追求的真善美。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品質,雷鋒精神正是傳承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主體價值觀,成為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和現代表達。其次,堅定文化自信有助于理解雷鋒精神是紅色革命文化的重要體現。雷鋒用他短暫的一生,努力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諾言,并為建設社會主義奉獻著自己的全部力量。雷鋒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祿精神等一樣,彰顯著偉大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最后,堅定文化自信有助于理解雷鋒精神是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雷鋒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主義道德的理想規范,其中的愛崗敬業、為人民服務等無不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要求,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著廣泛影響。在堅定文化自信的總體背景下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能夠進一步在全社會塑造文明風尚,構建精神家園,不斷推動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二、文化自信視角下大學生雷鋒精神培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弘揚雷鋒精神是新時代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當前高校的雷鋒精神培育中存在著一定問題,影響了青年學子文化自信的提升。
1、缺少文化內涵,培育活動單一僵化
雷鋒精神是一種文化,其傳承與弘揚必然需要文化內涵的積淀和文化土壤的滋養,否則就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當前不少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雷鋒精神培育時,只單純講授雷鋒的生平經歷或灌輸雷鋒精神的基本內容,而不去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不注重營造涵養雷鋒精神的文化氛圍,導致雷鋒精神的培育難以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雷鋒精神培育的內容過于單一化,要么是去敬老院看看老人、去福利院陪陪兒童,要么就是免費提供一些日常生活服務等,并未對培育形式進行多維度的拓展,使得培育活動往往缺少實效,無法真正讓學生領會雷鋒精神的豐富內涵,難以在精神層面打動學生;二是雷鋒精神的培育形式過于程式化,不少高校只在每年3月5日才開展雷鋒精神的宣傳和相關活動,臨時搭個棚子走個過場,短暫的熱鬧之后即是長久的沉寂,忽視了在日常生活中對雷鋒精神進行潛移默化的培育,更不要說將雷鋒精神培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
2、缺乏合力意識,培育活動表淺割裂
雷鋒精神的傳承弘揚是一個長期化系統化的復雜工程,需要整體布局,形成合力;新時代下特別要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之中,從而升華其內涵,提升其實效。雷鋒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有機統一的,它們都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雷鋒精神的培育有利于深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理解,促進其實踐養成;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又為雷鋒精神的弘揚及其內涵的創新奠定了價值基礎。可以說,弘揚雷鋒精神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但現實中不少高校卻存在著割裂彼此的狀況,沒有形成合力,導致雷鋒精神培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一些高校的學雷鋒活動僅僅停留在做好事本身,在雷鋒精神培育中忽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引領,并未真正認識到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重要載體和豐厚的精神資源,缺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雷鋒精神培育的整體布局和長效機制。此外,部分高校不注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內含的文化意蘊為雷鋒精神培育提供相應支撐,校園內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氛圍尚需強化,對雷鋒精神時代內涵的深度挖掘也相對缺乏,使得培育活動流于表面,浮于形式。
三、文化自信視角下大學生雷鋒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徑
文化自信視角下培育大學生雷鋒精神要從價值引領、載體創新、文化營造等多個維度切入,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真正以弘揚雷鋒精神彰顯文化自信。
1.強化雷鋒精神培育的價值引領
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其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從整體上為全社會明確了價值導向,成為了向上向善的時代風尚。在大學生群體中培育雷鋒精神不僅要說清雷鋒精神的基本內涵,更要強化雷鋒精神的價值引領;要找準著力點,創新培育路徑,以雷鋒精神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真正讓雷鋒精神成為引領社會文明和價值追求的時代精神旗幟。高校在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斷創新雷鋒精神傳承和弘揚的思路,深化雷鋒精神的文化內涵,打造學雷鋒活動的品牌項目;與社會、養老院、企業等共建學雷鋒實踐基地,開展雷鋒精神培育活動,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雷鋒精神的認識和踐行提供充分保障,帶動廣大青年學子以實際行動詮釋雷鋒精神,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與認同。同時,要加強學雷鋒活動的日常管理,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長效機制,使雷鋒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形成合力,同向而行,引導大學生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促進高度的文化自覺。
2.創新雷鋒精神培育的載體形式
在雷鋒精神培育中,要充分認識文化創新的重要意義,大力挖掘各種文化資源并進行創造性轉化,使雷鋒精神的培育既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又充滿時代感和創新性。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誠信精神,新時代的志愿者精神、勞模及工匠精神等等,均是激活雷鋒精神的生長點;完全可以大力挖掘并利用關于雷鋒精神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雷鋒事跡的小品演出、雷鋒歌曲的創作傳播、雷鋒日記的深入品讀、雷鋒征文的評選登載等形式多樣、富有創新的文化活動,讓大學生真正領會雷鋒精神所包含的豐富文化意蘊,并在思想上產生價值認同。再如,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搭建一批專門性網絡平臺,通過公眾號、微博、抖音等青年人喜聞樂見的載體,大力傳播弘揚雷鋒精神,在網絡空間中形成傳承弘揚雷鋒精神的良好氛圍,使雷鋒精神的培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另外,還可以充分挖掘雷鋒精神中的志愿者精神等,深化志愿服務理念,并結合社會需要不斷拓展志愿服務平臺,把學雷鋒活動與新興公益活動結合起來,倡導“微公益”等理念,深化雷鋒精神的文化內涵,使弘揚雷鋒精神不但成為生活上的習慣,行為上的自覺,更成為精神上的追求。
3.營造雷鋒精神培育的校園文化
文化育人在高校的人才培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營造有利于雷鋒精神培育的校園文化對于雷鋒精神的傳承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首先,由于雷鋒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高校要大力弘揚“公而忘私”“憂國憂民”“不計個人名利,以天下為己任”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倡導樂觀進取、自強不息、誠信待人的人生態度,讓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在校園中滲透和流淌,為雷鋒精神的培育增添更為深沉的底色。其次,高校要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將其與校園文化有機整合。紅色文化蘊含著極為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而雷鋒的成長深受紅色文化影響,其身上承載著紅色文化的優秀基因,因此雷鋒精神與紅色文化是相融相通的。針對大學生開展雷鋒精神培育活動要注重在校園中培植紅色文化的土壤,通過編制校本教材、閱讀紅色經典、建立校外紅色教育基地等方式,讓青年學子與紅色文化深入接觸,深刻把握雷鋒精神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和與時俱進的品質,堅定理想信念,自覺踐行新時代的雷鋒精神。再次,高校要把握時代脈搏,大力傳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髓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雷鋒精神的培育更加契合時代需要,不斷擴大雷鋒精神的文化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鄧建偉.雷鋒精神生成機制的社會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總政治部編.雷鋒日記[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2.
[3]陶倩,曾琰,謝婧怡.雷鋒精神內涵的時代變遷與媒體建構——基于《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7).
[4]李暉,姚選民.論雷鋒精神的紅色文化之維[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6).
[5]臧英杰,孫超,李進.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及其在高校的弘揚踐行建議[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4).
作者簡介:
陸璐(1982—),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博士研究生,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
江蘇高校“青藍工程”,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雷鋒精神融入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徑研究”(2017SJB0838),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文化自信語境下的大學生紅色革命文化教育研究”(DJSZ1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