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較為全面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總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特征以及時代價值,最后,提出了基于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國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實踐方式,以期為我國新時期下國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國企職工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相繼提出“……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系統全面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與教育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顯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為新時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實踐提供新的方向與視野。顧名思義,中國傳統文化,特指“……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并且至今仍在影響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就存在形式而言,不僅以經典文獻、傳世物品等顯性客體形式存在和延續,而且廣泛地以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征、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范、風尚習俗等隱性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1]”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為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案例,進一步梳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提煉與升華其精神實質,不僅有助于深化新時期下各大經濟實體決策者與職工對中國文化的心理認同、增進文化自信,推動我國重大部門的工作人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世界唯一未曾斷裂的文化體系,沉淀、并煥發著中華文明最為璀璨的智慧結晶與最為真實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綿亙數千年來所獨有的思維模式、群體心理、人倫道德、價值取向等特質的總體表達[2]。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主體呈現出儒-道互補互鑒為主導,以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為羽翼的結構特征;從核心內容來看,“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對中國的政治、倫理、價值觀念、心理結構、生活習俗、思維方式、行為模式、道德規范、人生理想、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都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3]” 鑒于此,有感于上述發展現狀,圍繞“傳統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鞏固”這一重要議題,鑒于此,本文以國企在職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契機,探究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員工思想政治創新教育實踐模式,以期為企業部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對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本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探討范疇僅包括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參照張岱年先生的論述,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如以下三個方面顯著特征: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道家認為天是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先于萬物即存在的“理”,即“天理”;強調“萬物同源”的觀念,因而在對于個人要求而言,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則實則維護“物我一體”,因此,天道合一、天理合一與天人合一達到了統一,即“萬物歸一”。以此觀之,中國傳統文化主張與人和善、與萬物和存、與自然和諧的樸素辯證思想,通過觀人、觀物、觀自然便是觀自我、觀本心,體現了高度的東方智慧。
(二)求真求善的道德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對真理與至善的追求成為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體現,自我內化、修身養性成為實現求真、求善的重要途徑。相較于西方文化所表現出的外向型特征,中國傳統文化更為重視對宏觀智慧的總結與闡述過程,而非具體知識理論的發現與教學環節,通過個人修為、思索感悟以及體驗意會等方式,最終達到儒家文化中所追求的“格物以致知”的崇高境界,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觀念、品格操守與社會化責任。
(三)知行合一的實踐觀
中國傳統文化對知行合一的重視與推崇,在儒、道兩家的思想體系中均有體現。無論是前文所述“窮就天地之理”,還是“信守真善之道”,其過程都離不開實踐,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理論從實際出發,通過不斷反省、融會貫通于自我內心世界與外界事物,達到知、行合一”。古代先哲不僅局限于對知識理論的認知與學習,更加重視實現知與行的高度統一,從內心世界而言,達到心性平和、超脫自我,從外物環境來說,追求物我一系、明理求真。
當前關于企業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不斷暴露出一些突出問題,例如愛國主義情感薄弱、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等,亟待開展創新性實踐探索,不斷更新教育工作觀念、拓展工作方法,并挖掘富有時氣息的教學材料,組織大規模員工實踐教育活動等。然而,中國傳統文化正是為其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無論是從員工的思想道德建設、政治意識構建、愛國情感培育以及職業道德培養等都能尋取多個維度、具有重要教育意義的歷史性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為我國新時期下國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國際形勢風起云涌,而國內也正處于戰略轉型的關鍵階段,在此背景下強化對我國經濟制度具有支柱地位的國企在職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與戰略考量。基于此,以傳統文化為豐富資源引導當代在職員工用辯證、歷史的思維模式去看待當前重大現實問題,再度審視自身工作與參與國家建設過程中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否發生偏離,“不忘初心、不忘本心”,在國家發展進程中實現自我的人生理想。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當代國企在職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彰顯的重要價值。
二、引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模式
(一)提高國企在職員工思想道德素質
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高度注重倫理關系、社會心理的培養,這為當代大學生個人思想品德的提升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諸如“自強不息”的積極入世精神、“厚德載物”的兼容并包之道、“仁心愛人”的為人服務的態度、“天下為公”的無私奉獻的理想追求等等,這些優秀的古代傳統文化要素,對于完善當代國企在職員工思想品格、陶冶高尚情操、樹立理想人格等多方面的思想道德素質建設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二)增進國企在職員工愛國主義情感
中華民族沉淀厚重的發展史,蘊含著大量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優秀“基因”。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至關重要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支柱,特別是在國家面臨危難之際,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當前新形勢下,社會各界對于愛國主義的表達意識存在一定程度的滑坡,因此,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富有多樣化的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開發等,對增進國企在職員工愛國主義教育,不忘初心、銘記歷史,樹立崇高遠大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奮斗。
(三)提升國企在職員工人文素養
底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豐富當代從事各類工作的人們的知識結構、文化水平、思想觀念、道德修養、意志品質等多重人文涵養與人格魅力。經過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我國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物質財富得以快速增長的同時,人文素養卻面臨一定的下滑的危險,導致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基本價值趨向日漸式微,對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成非常不利的局面。為此,通過創新性吸收國學經典,“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當前提高國企在職員工人文素養行之有效的重要辦法[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涌現新的觀念、方法與組織形式等,但也充斥著新的危機與挑戰,通過創新式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優秀成分,合理加以運用,對促進國企職工對思想道德行為與政治意識形態具有重要意義與積極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模式下,國企職工思政教育工作有望實現整合創新與“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 顧冠華. 中國傳統文化論略[J]. 揚州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9(06): 3-5.
[2] 劉呂高, 田崇軍.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作用[J]. 中華文化論壇, 2014(03): 162-165.
[3] 趙吉惠. 中國傳統文化導論[M].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7: 42.
[4] 錢文潔. 淺議國企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思考[J]. 企業導報, 2011(20): 187.
作者簡介:
袁娜,女,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本科,成都市煙草專賣局,中級政工師,研究方向:黨風廉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