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玲
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要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本課題研究目的是通過對西方發達國家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推進我國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而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中西方;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法
高等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我國的高等繼續教育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初的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然而,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等繼續教育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要培養出真正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就需要對舊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最終實現我國高等繼續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西方發達國家繼續教育現狀分析
美國是世界上教育事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發展繼續教育的國家。美國的繼續教育始于二十世紀初的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把課堂學習與學生專業或職業相關領域內的有報酬的、生產性的、有成就的工作經驗結合起來的一種教育計劃。這種教育形式可以擴大和充實自己的學習儲備,將課堂學習與工作場所的學習相結合,同時獲得知識和技能。
德國繼續教育模式典型模式是“雙元制”。德國雙元制模式的課程設計以職業需求為核心,理論課程設計是以職業活動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的,教學分別在企業和職業學校里交替進行,約60%-70%時間在企業,40%-30%時間在學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的選擇都是經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業內專家綜合編排的,更注重直接性的職業經驗。
英國繼續教育模式被稱為“工學交替”。工學交替主體包括學生、企業、學校,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
澳大利亞的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聯邦政府和各個州政府共同投資興建并進行管理的教育系統。TAFE提供職業和非職業課程,這些課程大多是根據社會經濟和商業生活發展的需要而設計的,非常實用。課程設計由教育決策單位和工商企業屆同時參與。教學上注重學習和討論,教師多為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教學內容是實踐工作和課堂教學相結合。
西方發達國家高等繼續教育共同點是強調和行業的緊密聯系,充分發揮行業的主導作用。以學員為中心,以實踐為主旨,真正實現以學為主,以提高職業技能為中心。辦學主體不僅僅局限于高等院校,還包括企業、政府、各種協會等。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發展以及學員的需要,課程編排合理,教學管理科學,教學評價體系完整。
二、中國高等繼續教育現狀
我國的高等繼續教育從上世紀50年代起為許多學員提供了繼續教育的機會,滿足了人們對知識和學歷的渴求。隨著社會的發展,面對新時代,高等繼續教育面臨的問題日漸突出,如已有的人才培養模式老舊、資源分配不平衡,繼續教育主管部門仍將重心放在學歷教育方面、缺乏政策引導、繼續教育資源短缺、教學管理和評價機制匱乏和專業設置不合理等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高等學校繼續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教育理念老舊,培養目標不清晰
高等繼續教育仍然以學歷教育為主,忽視了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受教育者所需的多樣化服務需求。一些高校繼續教育只是簡單復制全日制同層次、同專業的培養目標,沒有體現適合社會需求的特點。
(二)教學資源分配不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地區間仍存在差異,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公共資源的分配優先滿足城市需要,落后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較少,師資、教學設備等資源嚴重缺乏,同時鄉鎮教育資源比起城市也存在著較大差距。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同地域、階層、地位的學員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差距很大,從而影響繼續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
(三)政策缺乏引導
行業主管部門普遍仍保持舊有的教育政策,沒有對繼續教育發展進行統籌指導,缺乏和其他教育部門的協調合作。地區繼續教育部門較少提供具有現實意義和參與價值的學習指導信息,對學員接受繼續教育缺乏政策支持。
(四)專業設置不合理
高等繼續教育開設的專業往往是傳統專業,脫離社會發展需求,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忽視社會發展的需要,課程體系較為單一,不能滿足學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五)教學管理和評價機制匱乏
在教學組織方面,不少高校的繼續教育教學組織形式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方式,網絡在線課程也只是簡單復制了線下教學的形式,教師講,學員聽,缺乏教學效果。在教學管理方面,高校繼續教育部門缺乏專業的繼續教育人才,有的工作人員甚至對繼續教育缺少深入了解,同時教師對學員監管不夠,教學管理松散。評價機制大多數采用考試作為手段,只重視結果,不利于學員綜合能力的培養。
三、多元化的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更新教學觀念,制定清晰的培養目標
在分析研究國內外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的經驗上,緊緊圍繞我國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的主題,立足我國國情、地方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傳統教育觀念在人才培養理念的束縛,既能滿足學員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又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同時,培養目標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根據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制定培養目標和課程,著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
(二)合理地分配教育資源
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中,教育主管部門要考慮地區和類別差異,教育弱勢地區加大教育經費投入,通過對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縮小繼續教育的地方差異,同時,教育主管部門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對教育資源進行統籌安排。
(三)提供正確的政策引導
將繼續教育納入到各行業、各地區總體發展規劃之中,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學員參加繼續教育,支持用人單位為從業人員提供繼續教育,對在繼續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的用人單位、地區進行獎勵。
(四)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實施上可以建立理論知識和基于工作場所的專業知識并重的課程體系,注重實用性,以提高學員職業能力為目標,并能根據學習需求不斷更新,要建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在人才培養上,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課程,實行學分制,通過“學分銀行”來建立高等繼續教育的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對于已經工作的學員,工作中的相關內容可以轉換為學分,實現和實踐課程學分的互換。
(五)改革教學管理和評價機制
培養專業的從事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完善師資結構和管理結構,從業人員深入了解高等繼續教育政策以及發展趨勢,以便更好的實行教學管理。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采取以網絡教學為主、面授為輔的教學方式,實行靈活管理,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和考核力度,加強教學過程的管理,削弱考試結果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胡筱華,錢宇光.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淺談[J].科教縱橫,2014(10).
[2]楊斌,李紅霞,常莉.普通高校學歷教育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5(9).
[3]楊斌,王柏新.一體化視角下普通高校學歷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整合研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3(11).
[4]白清平.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高教論壇,2018(5).
[5]田妍.發達國家繼續教育模式分析[D].山西大學,2013.
[6]郭艷霞.繼續教育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研究[D].山西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