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明
摘 要:“三言”是明代馮夢龍的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稱,是明代通俗小說的代表作。這些作品寫成于商品經濟繁榮發展的明中后期,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小說體現了眾多新的內容,其中也蘊涵了眾多新興市民精神:商人階級的興起;揭露官場黑暗,贊揚清官形象;婚戀新觀念;小市民對人際關系的渴望等,當然,這其中也包含著一些糟粕。這些新興市民精神是時代的必然產物,也對社會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三言 新興市民 精神
“三言”作為通俗小說的代表作品,寫成于明中后期,這個時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出現了諸多新的變化,受到社會的影響,作品中也出現了新的因素,新興的市民精神在其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商人階級的興起;揭露官場黑暗,贊揚清官形象;婚戀新觀念;小市民對人際關系的渴望等,當然,這其中也包含著一些糟粕,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社會新主角——商人
1.1 鮮明的重商思想
自古時候起,就有重農抑商的政策,還有“士農工商”的等級秩序,而在這些小說寫作之時商人的社會地位獲得了明顯地提升,商人不再是社會的底層,轉而成為社會較高層次的人,如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一篇中出現“一品官,二品客”的“常言”,在這里將商人與官員相提并論,反映出“士農工商”等級秩序的改變,再如《賣油郎獨占花魁》中的小商販秦重,他在接近花魁娘子時,理直氣壯地想:“我做生意的,青青白白之人”,商人不再是社會底層而受人壓制和鄙夷,如今也可以清清白白,體現了鮮明的重商思想。
1.2 商人取得成功
作品中的商人在經商中多取得成功,作品塑造了眾多“重義”、講誠信的商人,商人多靠辛勞發家,部分商人憑借經商的智慧,靈活地掌握市場變化,取得了厚利。如《賣油郎獨占花魁》寫道小販秦重做生意十分講誠信,忠厚老實,顧客們都只做他的生意。
1.3 全新的價值取向:重金錢而輕門第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時候人們更看重門第仕途,而現在轉變為更加重視金錢利益,如《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一篇中王奉把原本許配給官家之子的女兒和侄女掉包,女兒最后嫁給富商之子。這體現了當時人觀念的轉變。
2 官場新形象——清官
“三言”中多揭露官場的黑暗,塑造了眾多清官的形象,如《滕大尹鬼斷家私》中當梅氏領著十四歲兒子告狀時,滕大尹看見“行樂圖”中“開著許多金銀,未免垂涎之意”,滕大尹思索了很久終于找到了一個計策,于是他裝神弄鬼,不僅斷了無人能斷的遺產糾紛家務事,讓被欺凌的弱勢一方得到了應有的錢財;又私自地把“行樂圖”中的“奉酬白金三百兩”改成“黃金千兩”,不費力氣地就獲得了大筆錢財,在倪家“相持鷸蚌枉垂涎”之時,他卻“落得漁人取便”,這批判了官員見利忘義的不正當行為。又如《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喬太守十分正直,由很聰明,愛惜人才,關愛百姓,又明察秋毫,斷獄如神,眾人都稱他為“喬青天”。而他雖然飽讀圣賢詩書,卻沒有被賢圣教訓所束縛,在公堂判詞中說什么“愛女愛子,情在理中”,“移干柴近烈火,無怪其燃”。這贊揚了清明公正的官員。
3 婚戀新觀念——婚戀自主和女性意識
3.1 肯定以“情”抗“禮”,張揚真情真愛
如《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相悅為婚,禮從義起”,對健全的人性進行了充分的理解和冷靜的欣賞。又如《賣油郎獨占花魁》小販秦重和名妓莘瑤琴成婚,秦重對莘瑤琴一見鐘情,最終莘瑤琴被秦重感動,二人自由相戀,強調了“情”的力量。
3.2 沖破傳統貞節觀,宣揚男女平等
如《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丈夫蔣興哥可以站在自己妻子王三巧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反省自身,最終原諒了妻子的失貞。這體現了男女平等的觀念。
3.3 批判負心薄幸,維護女性尊嚴
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表現杜十娘的人格尊嚴,演繹“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價值觀,同時也抨擊了其情郎李甲的負心薄幸。
3.4 對封建婚姻制度辛辣嘲諷
如在《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把批判矛頭指向“父母之命”,對封建的婚姻觀念進行了嘲諷和批判。
4 市民新向往——人際關系
小市民對人際關系充滿了渴望,他們大多講道德、重情義,如在《呂大郎還金完骨肉》中,呂大郎拾到了重金并還給了丟失的人,而他在丟失的人家中找到了自己七年前丟失的兒子,這個故事體現了小市民的重義輕財,表達了小市民講道德、重情義的觀念,體現了對人際關系的向往。
5 作品中一些新內容遭人詬病
在新的時代思潮影響下作品中出現了新的內容,遭到了人的詬病,如對情欲的肯定,過分的描寫,直露了穢筆,遭到了人們的詬病;作品中又不適當地強化了文學的教化功能,有對忠孝節義的相當多的情節描寫,但又往往散發著陳腐的氣息,如《白娘子勇鎮雷峰塔》中的一些橋段。
6 小結
在商品經濟繁榮發展的明中后期,新的社會因素催生了新的精神,這些精神在“三言”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這些新興市民精神是時代的必然產物,也是“三言”的重要內容,是其靈魂所在,經過作者的加工又對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馮夢龍.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2] 馮夢龍.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3] 馮夢龍.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4] 馮娜.淺談"三言"、"二拍"的時代特征[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9,(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