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帥
(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12)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地位已經開始動搖,尤其是近年來美國單邊貿易主義更是對貿易全球化造成了巨大沖擊,引起了世界諸多國家的不滿及反抗。因此,很多國家逐漸開始降低對美元的依賴性,去美元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發展的趨勢。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國際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認同。而作為“五通”建設之一的加強貨幣流通對于深化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幣金融合作,進而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重塑國際貨幣體系格局意義重大。如何加強區域貨幣合作,實現沿線國家金融協調穩定發展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議題。
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首要條件是實現區域化,中亞國家作為我國“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的合作對象是實現人民幣區域化的突破口。一方面,中亞國家與我國地理位置毗鄰,經貿、投資合作密切,中亞人民幣區域化能夠降低區域內融資成本,提高投資、貿易的便利化水平,同時能夠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另一方面,中亞國家貨幣幣值穩定性較差,匯率波動風險較高,實現人民幣區域化能夠有效降低區域內金融市場波動,防范金融風險,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然而人民幣中亞區域化勢必會打破中亞國家現有的貨幣利益格局。首先,中亞國家為了維持本國的貨幣主權,很難在一定時間內接受他國貨幣的流通;其次,美元作為中亞地區重要的流通貨幣,為了繼續維持其市場占有地位,美國必然會采取措施抵御人民幣的區域化;最后,與中亞五國存在密切聯系的俄羅斯,為了提升其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同樣不會輕易放任人民幣在中亞的區域化。
“一帶一路”建設下人民幣實現區域化發展的局勢已不可逆轉,但必然會引發與區域內原有貨幣體系的激烈競爭,從而打破原有的貨幣利益平衡。因此,把握人民幣區域化的競爭優勢,明確自身存在的不足,從而制定有效的政策方針,對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意義深遠。
國內學者針對人民幣區域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研究成果也基本成熟,而關于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的分析則相對較少。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中亞地區逐漸成為國內研究的熱點,部分學者開始將人民幣區域化的研究視角轉移至中亞。
定性分析主要體現在人民幣推進的可行性、存在問題及政策研究方面,李文勇(2017)從人民幣國家化的趨勢、貿易規模、貿易收支三個方面闡述了人民幣中亞區域化的影響因素[1]。李培清(2017)、張雨思(2018)則從多個角度闡述了人民幣中亞區域化所面臨的困難及挑戰,并提出了相關政策路徑[2]。李亞楠(2017)則從經濟開放、貿易一體化、商品多元化等多個層面對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現狀進行對比分析,研究認為中亞區域并不適合構建單一貨幣的貿易結算體系[3]。
定量分析則主要集中在人民幣中亞區域化的論證方面,如田巧雨(2017)通過構建OCA指數模型,研究認為人民幣中亞區域化具備較高的可行性,可以成為主導中亞區域的貨幣[4]。李亞楠(2017)通過構建中亞國家“一籃子貨幣”指數,研究得出人民幣占據較大的權重,這對于實現人民幣區域化具有重要意義[3]。程貴(2018)通過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得出中國與中亞國家就人民幣的區域化問題會隨時間的推進而趨于合作的策略[5]。郭建偉(2018)通過構建模型分析人民幣、美元、盧布及歐元分別與中亞五國貨幣間的相關關系,發現美元在中亞五國錨貨幣權重占比中最大,人民幣則相對較低,人民幣實現區域化仍需加強區域貨幣合作[6]。
縱觀以上研究,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論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性。但綜合來看,當前人民幣中亞區域化確實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及制約,但仍然存在深層次貨幣合作的重大機遇。文章則基于福利經濟學的分析視角,通過引入一般均衡模型(GTAP),考察人民幣與中亞區域內主要流通貨幣(美元、盧布)在實現中亞貨幣區域化后的競爭優勢,從而明確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所處地位,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貨幣區域化的最高層次就是實現一國貨幣在區域內的自由流通,而文章所論證的貨幣區域化則主要體現在跨境貿易本幣結算這一相對基礎的層面,即中亞五國分別采用人民幣、美元、盧布為計價貨幣進行貿易清算的貨幣區域化模式。雖然在GTAP模型中并不存在刻畫金融部門的相關變量,但已有學者通過論證得到關稅的變化與貨幣匯率波動所引發的貿易量變化效應是相同的(Feenstra(1989))[7]。理論框架如下:

其中Pm、TX分別反映A國家該商品貨物的銷售價格及出口補貼稅率。

其中F、TM分別反映B國貨幣匯率及進口關稅率。
由(2)式可見,A國貨物出口補貼稅的變化可以間接反映出該國匯率變動影響B國貨物進口價格的大小。文章立足于使用出口國家本幣進行結算所產生經濟效益的分析,而匯率的波動能夠直接反映出本幣價值的變化,最終傳導至貿易及福利效應的變動。因此,文章將出口國本幣匯率波動所引發的貿易效應通過該國對不同產業制定的出口補貼稅來反映。原理如下:

同理,假設出口國貨幣貶值α,TX'為相應出口補貼稅率的變化,則滿足:

則代表本幣匯率變化所帶來的等價出口補貼稅。因此,可通過出口國對不同產業制定的實際出口補貼稅率,并采用(4)、(6)換算出匯率波動所產生的相應的等價出口補貼稅。
(1)數據處理
文章利用GTAP模型中所包含的9.0數據庫,涉及140個國家和57個部門。依據分析的實際需要,將數據庫原有國家劃分為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其他中亞三國及世界其他地區8個區域。依據產業部門的相似性,將數據庫原有產業劃分成農林牧漁、紡織服裝、其他服務業等10大類。分類結果見表1。
(2)情景設置
文章共設定6種模擬情景,分為人民幣、美元、盧布分別升值10%(情景1)及貶值10%(情景2),考察三種貨幣在匯率波動情況下,中亞五國使用該種貨幣進行貿易結算帶來的影響效應。根據GTAP9.0數據庫可以查出美國、俄羅斯現行的出口平均退稅率,中國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海關律師網,通過公式(4)、(6)計算出的三種貨幣分別在情景1及情景2下不同部門相應等價出口退稅水平。如表2所示:

表1 GTAP模型產業部門分類

表2 等價出口退稅率
從表3可以看出,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一方面能夠促進該區域GDP的增長,其中吉爾吉斯斯坦經濟增速提升最為顯著,兩種方案下分別增加0.95%、1.56%;哈薩克斯坦次之,經濟增速分別上升0.67%、0.58%;其他中亞三國GDP增幅則分別達到0.55%、0.47%。另一方面對俄羅斯、美國、歐盟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則起到抑制效應,其中俄羅斯經濟增速分別下降0.07%、0.06%,其他國家GDP降幅基本維持在0.02%。就我國而言,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能夠實現我國經濟增長的緩慢上升,GDP增速分別增加0.05、0.04個百分點。
盧布在中亞區域化的影響效應與人民幣基本一致。一方面能夠推動該區域及俄羅斯GDP增速的上漲,其中哈薩克斯坦經濟增幅最為明顯,分別達到0.66%、0.58%。另一方面對中國、美國、歐盟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經濟下滑基本維持在0.01個百分點。就美元來看,美元在中亞區域化對該區域及其他國家的影響相對較弱,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經濟增速分別提升0.02%、0.01%,而其他國家經濟增長則并未發生變化。這主要在于當前中亞國家的貿易結算仍然以美元為主。因此,模擬結果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表3 世界各地區GDP變化(%)
從表4可以看出,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能夠促進該區域大部分部門產出水平的上升,其中其他服務業、采掘業產出增長最為顯著,增幅分別達到2.81%(方案1)、2.38%(方案1),而對該區域食品加工、其他制成品及金屬制品三個部門的產出起到抑制效應,其中金屬制品部門產出下降最為明顯,降幅達到0.95個百分點。
盧布在中亞區域化對該區域采掘業、紡織服裝、其他制成品及金屬制品四個部門的產出帶來明顯負面沖擊,產出下降分別達到1.85%、0.79%、1.71%、1.95%,而對剩余其他部門的產出則起推動作用,其中對公共設施建設部門的影響最大,產出增幅達到1.41%,但整體影響低于采用人民幣結算的效果。美元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對該區域各部門的產出影響相對較小,部分部門如金屬制品產出增長波幅基本在0.02%,而其他部門產出則保持不變。

表4 中亞五國不同部門產出變化(%)
由表5可知,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能夠顯著提升中亞國家及中國的進出口,其中吉爾吉斯斯坦變化最為顯著,進出口規模分別增加16.86%、26.27%,中國進出口總值則分別提升0.22、0.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對世界其他國家貿易狀態的改善有促進作用,即能夠推動其他國家進口規模的減少、出口規模的增加。
盧布在中亞區域化同樣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其中哈薩克斯坦增長較為明顯,進出口規模分別增加9.23%、7.88%,俄羅斯進出口總值則分別上升0.41、0.31個百分點;從對其他國家進出口的影響來看,基本呈現進口、出口總值均下降0.01個百分點的特征,影響效果相對較弱。美元在中亞區域化能夠對該區域進口產生微弱的促進效應,進口總值增長基本維持在0.02%,但對中亞國家及其他國家的出口變化均未產生影響。
從表6可以看出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能有效促進中亞國家貿易條件的改善,其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其他中亞三國貿易條件增幅分別達到3.88%、4.4%、2.9%,而對世界其他國家貿易條件的改善則起抑制作用,其中俄羅斯貿易條件下降0.03個百分點,其他地區下降幅度基本維持在0.01%。盧布在中亞區域化一方面對該區域貿易條件的改善同樣有明顯促進作用,其中吉爾吉斯斯坦變化最為顯著,貿易條件上升幅度達到4.06%;另一方面卻導致俄羅斯貿易條件的惡化,而對世界其他國家影響甚微。美元在中亞區域化對該區域貿易條件的影響相對較弱,其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貿易條件分別增長0.03%、0.02%,而對其他國家則基本無影響。

表5 世界各地區進出口變化

表6 世界各地區貿易條件及福利水平變化
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一方面能夠提升中亞國家的福利水平,其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其他中亞三國福利增加值分別達到22.92億美元、11.73億美元、8.95億美元,中國福利水平則增加18.38億美元;另一方面對其他國家的福利水平則帶來消極影響,其中世界其他地區沖擊更為顯著,福利損失達到9.79億美元。盧布在中亞區域化的影響效果基本同人民幣,對中亞地區尤其是哈薩克斯坦福利水平促進更為明顯,福利增加值達到4.96億美元,而對歐盟的負面沖擊則更為嚴重,福利水平減少了5.77億美元。美元在中亞區域化對世界各國福利水平的影響依然較弱,其中哈薩克斯坦福利水平改善相對較大,增加值達到0.15億美元,而歐盟及中國福利水平下降則相對較多,縮減幅度達到0.06億美元。
文章通過采用GTAP模型對人民幣、美元、盧布在中亞貨幣區域化的經濟效益進行實證模擬,主要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人民幣在中亞區域化能有效促進該區域GDP的增長、貿易條件的改善、福利水平的提升,而對其他國家則起到抑制效應;能夠促進該區域其他服務業、采掘業等大部分部門產出水平的上升,同時能夠帶動中亞國家及中國的進出口。
第二,盧布在中亞區域化的影響效果基本同人民幣,即提升該區域經濟增長、改善貿易條件、增加福利水平,但促進效應弱于人民幣;但能夠對該區域采掘業、紡織服裝等四個部門的產出帶來明顯負面沖擊;同樣對該區域進出口起明顯推動作用,但卻導致俄羅斯貿易條件的惡化,而對世界其他國家影響甚微。
第三,美元在中亞區域化對該區域及其他國家在各方面的影響相對較弱。
整體來看,人民幣相對于盧布、美元而言能夠對中亞國家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人民幣中亞區域化具備重大的發展潛力,但依然面臨美元市場占有率高、盧布發展空間足及復雜的地緣政治等方面的壓力。為有效推進人民幣中亞區域化發展,文章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繼續深化同中亞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為區域國家發展提供金融支持,在項目投融資中鼓勵區域國家采用人民幣結算,通過直接投資、債務援助、證券投資等多種途徑向中亞區域輸入人民幣,擴大人民幣在中亞區域的流通規模。第二,提升金融機構在中亞國家的輻射效應,通過創新金融產品種類、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制定全方面的金融優惠政策,為區域民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提供必要的融資支持,從而增強區域居民、企業對我國金融機構的認可度。第三,積極推動與中亞國家制定促進貿易發展的多種稅收優惠政策,不斷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從而降低貿易交易成本;完善境外稅務爭端解決制度,保證我國對外投資企業經營的安全穩定性。第四,充分利用中哈邊境合作中心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加大離岸金融產品創新力度,逐漸打通人民幣回流渠道;繼續推動與中亞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不斷擴大貨幣互換規模,提升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中的地位。第五,嘗試與哈方構建雙邊匯率聯動機制,雙方針對兩國匯率政策調整、波動幅度等問題進行協商并以法律文件明確固定,在該區域逐步形成堅戈與人民幣為代表的雙重貨幣錨形式,最終構建中亞區域性的匯率聯動及協調機制,從而擴大人民幣在中亞區域的影響力及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