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任東
摘 要: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是我國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組成,擁有豐富的創新動能,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很多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發展過程中,注重科研進步而忽視了內部控制的優化,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存在各類風險,一著不慎就可能導致經營形勢逆轉、持續發展受阻。分析了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優化內部控制體系的對策。
關鍵詞: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優化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7-0118-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75? ? ? ? 文獻標志碼:A
1? 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重要性
1.1? 滿足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中小科技型企業在上市后,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發展更加迅速。中小科技型企業在快速發展中需要應對復雜的內外部經濟環境變化。預先準備好應對可能發生風險的措施,可保證企業在面臨風險時臨危不亂。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銷售、采購、研發、生產、品控、資產管理等各業務環節都存在著各種風險。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有利于優化治理結構,提升資產利用效能,防范舞弊行為,保障資金安全,提高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規避經營風險,保證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1]。
1.2? 滿足上市公司監管要求
為了保證資本市場健康穩步發展,以財政部、證監會及證券交易所為代表的監管部門提出的監管要求越來越嚴格,對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規范提出了更高要求。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配套指引,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為了適應資本市場的監管要求,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必須建設內部控制體系,規范公司運作,合規經營。
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通常憑借在某一細分市場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優勢,迅速打開市場,取得較快發展并能夠引領該細分市場。
2.1? 內部控制環境薄弱,內控運行土壤貧瘠
目前,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通常規模相對較小,公司管理者多出身于科研技術隊伍,工作重心偏向于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內控意識相對薄弱,在內部控制體系設計上存在先天不足。有些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為了高效快速發展,不希望內部控制過多干擾經營決策和業務流程的執行過程。或者雖然建立了內部控制體系,但僅停留在紙面上,形式化嚴重。經營決策缺乏科學合理的機制,沒有設計有效的內部控制績效機制,缺乏激勵和約束,導致內部控制難以落實,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2.2? 風險意識欠缺,風險防控能力較低
內部控制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是公司治理層和管理者的風險意識。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管理層風險意識淡薄,只重視業務開拓和技術研發,輕視風險管理,對風險缺乏敏感的洞察力。沒有建立科學系統的風險管理、風險評估體系,不能有效對業務流程關鍵節點進行風險識別和過程監督。當風險發生時措手不及,不能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造成重大影響或導致公司經營困難。
2.3? 內部控制活動執行乏力
部分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管理基礎薄弱,領導者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濃厚,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領導者凌駕于企業內部控制之上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存在有些制度設置因人而異的現象,不能有效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為了使戰略目標和經營策略適應市場發展變化,可能不斷調整組織機構和相應職能,導致內部控制活動延續性被不斷打破;或者基礎業務控制流程設計不合理,有些過于復雜導致效率低下,有些業務控制節點不夠全面,不能達到控制效果;或者以阻礙業務開展和技術進步為由,繞開內部控制走特殊通道,導致內部控制體系形同虛設,無法有效運行。
2.4? 內部監督評價體系不完善
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雖然設置了審計委員會及內部審計部門,但由于權限設置不科學,審計部門工作模式流于形式,沒有發揮應有的監督作用。對內部審計工作不重視,缺乏專業的審計人員,難以維持對經營業務的持續監督檢查。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及在風險評估過程中的崗位獨立性不夠,即使在監督過程中發現了內部控制缺陷,也不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3? 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的優化對策
3.1? 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要規范公司治理結構,明確各機構決策、執行、監督的職責權限,形成有效制衡。科學合理地設計內部控制手冊及制度體系,在業務運行過程中實現有效控制。內部控制監督部門和審計人員應保持獨立性,在內部控制運行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向有權限的層級匯報。管理層要提升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加強制度宣傳和貫徹落實,設置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樹立“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人才選拔標準;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組織員工進行內控制度及風險管理培訓,提升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體員工的內控意識。組織機構、部門職責及制度流程一經設定不能隨意或頻繁變更,要保持內部控制環境相對穩定。
3.2? 建立風險管理體系
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管理者應強化風險管理意識,結合公司經營業務發展情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合理評估公司的風險承受能力,準確識別各類風險,提前預判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影響后果,并準備相應的措施,以備面臨風險時能夠積極應對,有效規避風險或降低公司損失。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應加強風險管理文化建設,定期對各業務領域管理者及員工進行風險管理培訓,將風險管理融入企業文化宣傳,使全體員工對風險有客觀的認識,并在日常工作中主動規避風險[2]。
3.3? 嚴格控制和規范關鍵業務流程
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要根據自身規模和發展目標,建立授權審批、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護、預算控制、運營分析、績效考評、重大風險預警機制等內部控制制度和程序,嚴格執行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形成一套完善、適應自身發展的內部控制體系。在設計內部控制業務流程時,應明確職責權限,使不相容職務之間相互監督和制約,形成有效制衡。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在經營發展過程中,要合理規劃營運資金,明確資金審批額度和權限,在資金支付前要嚴格審查是否履行相應審批手續。規范與銀行等金融機構授信的操作流程,合理設計籌融資審批權限,重大籌融資方案需集體決策。科學統籌資金調度,避免出現資金短缺影響運營及債務兌付風險。規范供應鏈管理,明確物資請購審批權限,優化采購流程,嚴格按照預算計劃執行。建立供應商評估和準入規則,擇優選擇供應商,重要原材料物資要建立供應商備選庫,規避材料供應不及時導致產品交付延遲的風險。營銷系統要組織業務員進行市場調查,根據客戶的真實需求調整營銷政策,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指定責任人催收逾期款項,避免壞賬風險。重大的資產投資、研發項目投資、工程項目建設需要進行可行性研究,報經營班子或者董事會審議決策。推進財務管理轉型,提升會計信息質量。財務部門要實施“走出去”戰略,將財務與業務充分融合,在經營發展的全過程提升財務管控及服務能力,支持業務決策,規避經營風險。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優化資源配置,保證經營目標按計劃實現。在營銷體系、供應鏈體系、生產管理、籌融資、投資決策等業務領域開展運營分析,發現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及時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并有效實施。科學設置績效指標,將員工實施內部控制的情況納入績效考評體系。建立重大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一旦有關情況出現,可以快速反應,將公司損失降到最低。
3.4? 建立內部控制信息管理系統
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要提高內部控制執行效率,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更新發展促進內控流程優化及評價分析信息的收集與共享,提高內控管理效率。根據內部控制管理要求,結合經營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符合自身發展的內部控制信息系統。充分利用OA、ERP、MES、PLM等信息化系統,從制度及流程設計、數據信息管理、生產流程管理、研發項目管理等各方面對企業的資金流、信息流、物資流進行全方位的內部管控,優化結構,提升效率。以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進行管理,在系統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及時應對。定期更新和維護內部控制信息系統,建立良好的物理環境,定期進行數據備份,加強網絡安全管理。
3.5? 提升監管力度,優化內部控制評價體系
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應將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相結合,構建完整的監督評價體系。明確內部審計部門在經營管理過程的監督檢查權限,提高審計人員的地位和工作積極性。內部審計部門要定期檢查關鍵業務流程的合規性,出具內控分析評價報告。分析出現內部控制缺陷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發現不適用的流程要及時更新和完善,防范經營風險,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按照外部監管要求,聘請中介機構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監督評價。解決在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不斷優化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提升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
4? 結束語
中小科技型上市公司需要結合自身發展階段,不斷更新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使內控制度適應公司發展需求。通過優化內部控制環境、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嚴格控制和規范關鍵業務流程、建立內部控制信息管理系統、優化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等措施,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石群.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全國流通經濟,2020(1):30-32.
[2]李屹.企業內部控制[J].河北企業,2003(1):14-15.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