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韓逸悅
在現階段的初中眾多學科當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價值觀與人生觀方面的引導,從學生的具體情況著手,讓他們獲得良好的體驗,有效提升他們社會適應能力與水平,培育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將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作前提條件的學科,在此課程的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品質等進行培育,讓他們主動參與知識探究與思考等活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實際生活邏輯,基于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科學合理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良好的感受。教師需要把教育內容和生活元素全面整合起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營造課堂內容的生活化氣息,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欲望,培育他們的靈活思維。
比如,教師在教學“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對平時的生活進行觀察,在實際生活中感知。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學生會有話可說。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不斷指引學生,讓他們在上課前體驗、認識到平時生活中的規則,明白沒有這樣的規則社會秩序會被擾亂。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課前體驗會得到有效提高與增強。因此,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覺投入其中,讓學生之間展開良好溝通和互動,傾聽他人的看法與觀點。此種教學手段和方式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有效體驗,提升他們的學習水平,有效培育他們的核心素養以及綜合素養,這對推動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在課堂活動實際展開以前,教師可以在學生體驗過程中使用問題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問題處理與解決,獲得深刻以及良好的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把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問題當作核心,基于此展開教學,實現學生的認知情況和教育知識的良好整合,保障提出問題的可靠性與針對性。在此前提下,學生可以獲得更好的體驗。
比如,教師在教學“善用法律”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怎樣使用法律對自身的權益進行保護?”教師在提出此問題之后,讓學生之間進行探討和思考,可以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并讓他們明確應該使用法律保護實際權益,這對有效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水平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夠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占據著主體位置,教師需要轉變過去的灌輸式方式,保障課堂活動的多樣性,讓學生自覺投入其中。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樹立新型教育觀念,將學生放在課堂的根本位置上,讓他們在不斷的思考中學習與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在課堂活動中,教師需要把有效體驗方式運用其中,變成學生的指引者,建立良好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自覺參與知識點的學習,保障課堂教育質量和具體成效。
比如,教師在教學“合理利用網絡”的過程中,可以指出:網絡會改變人們的生活,為人們帶來許多的方便。然而,網絡如同雙刃劍,學生如若良好使用會帶來美好的生活,但是如若學生難以合理使用會導致悲慘結果。此時,教師可以使用視頻方式向學生展現先進技術產品給人們帶來的便捷,也可以展現網癮少年因過度上網而受到的不良影響。教師將“現代化社會中怎樣合理運用網絡”作為主題內容,讓學生展開探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想法各異,教師需要肯定以及鼓勵,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環境。
綜上所述,在我國初中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時候,教師需要將有效體驗方式運用其中,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學習與掌握更多的知識點,深化自身掌握的知識,并在反思中積累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專業技能與綜合水平,有效培育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把實際生活和知識點有效整合,讓學生內化知識,保障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