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上海某高校2020級新生入學報到現場。
“下學期我最重要的安排就是把論文寫完,準備好預答辯,因為上半年耽誤了太多時間。”正在北京理工大學讀教育學碩士的李同學對記者說。
又是一年九月至,各高校陸續開學了。今年不同于往年,上半年疫情洶涌而至,高校紛紛推遲返校時間,許多學生都只能“宅居”家中;如今,剛剛度過半年“宅居”生活的高校學生重返校園。
“請出示證件。”記者走訪北京地區的高校,幾乎每所高校的校門前都門禁森嚴。如果無法出示校方開具的相關證明,外人難以進入。
“因為校門口有管理人員,所以需要辦理出入證才能正常進出校門,現在開學了,學生進出校門都需要找老師開具出入證明。”李同學告訴記者。
近期,屢有新聞報道,上報外出目的、時間后憑限時出入證進出校門的封閉管理措施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記者聯系到的一名河南高校學生則表示,支持封閉管理的決定,愿意配合學校封閉管理。
錯時、錯峰開學,是教育部為恢復教育教學秩序而確定的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開學原則。“近期,我們學校也在分批、錯峰開學,主要是按年級分批,研二、研三和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生先開學,然后研一、大一的新生再入學。現在新生還沒有入學,他們開學應該是9月20日以后。”李同學說。
還有高校以學院為單位錯峰開學。記者了解到,河南科技大學將返校學生劃分成4個批次,按批次分數天報到,不同學院的在讀本科生和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被劃分成兩個批次錯峰開學,2020級本科新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新生也錯開了入學報到的時間。
這個“開學季”,距離上個“開學季”,間隔時間有些長。假期從寒假延長到暑假,李同學通過上網課的形式完成了上學期需要學習的全部課程。“我們都是通過網上平臺進行學習,網課有錄播和直播兩種形式。直播的課程通常需要按時聽課,錄播的課程只要在一段時間內聽完就可以。”他說。
李同學告訴記者,北京理工大學使用的網上課程平臺是與外部機構合作的“樂學”平臺。記者了解到,不同高校會選擇不同的網上教學平臺,比如山東大學選擇了網易公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聯合推出的在線教育平臺“中國大學MOOC(慕課)”,搭配校內直播教室和各種即時通信工具進行網絡授課;“騰訊課堂”“釘釘”“超星學習通”等平臺都在高校網絡授課的選擇范圍內,還有高校采用多平臺結合的方式開展線上教學。
聽課時間可以自由安排,那么如何合理分配居家時光,保證學習、鍛煉與娛樂的平衡?李同學說:“還是以學習為主,如果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沒有趕上直播課程,可以看回放。”他是在京讀書的外地孩子:“我家屬于農村的,家中有院子,會在自家場地中打籃球、打羽毛球,進行鍛煉和娛樂。”
但是疫情對專業學習需要的社會實踐還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李同學表示:“我讀的是教育學碩士,需要做一些問卷調查,但是受疫情影響,學校都沒有開學,去任何地方都不太方便,就沒辦法在現實中進行問卷調查,只能借助網絡做一些功課。”
“從2月開始,每天早晨7:30都要健康打卡,直到暑假,徹底養成了我每天早起的習慣。”談及長期“宅家”對生活和心態的影響,一位同學對記者說。
今年3至4月,為疏解疫情可能對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北京理工大學也做了許多工作。李同學說:“輔導員和心理輔導中心的老師都會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這段時間學生的動向。對于身處武漢等受疫情影響較嚴重地區的同學,學校也會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幫助。”
“宅家”大半年,對李同學而言,更像是一段成長過程中難得的時光:“一方面,總是在家里待著,每天和家人在一起;另一方面,作為在校學生,我從初中、高中就開始住校,上大學以后又長期在外地,其實是很少有機會能在家里待這么長時間的。”
與同學半年多未見,彼此間的感情會不會發生變化?李同學表示,因為碩士階段很多同學已經開始工作了,所以自己并沒有感覺身邊發生太多的變化。“有些同學在工作,但是下學期我可能會一直在學校。”他說。
李同學準備下學期一直待在學校,是因為他要完成畢業論文、準備預答辯。“研究生在研三有一個預答辯,第二年3月提交論文后,5至6月再進行終極答辯。下學期我就進入研三階段了,但是受疫情影響,前期很多工作沒有做。”他向記者解釋道。
今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許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受疫情影響,全球整體經濟下行,很多企業業務“停擺”,只能通過降薪、裁員等方式渡過難關,部分臨近畢業、即將進入職場的高校學生抱持“求穩”心態,加入“考公”大軍。
“疫情沒有影響我的就業傾向。”李同學說。目前,他在學習之余已經開始了自主創業,那是一個開在自己家鄉的教育培訓機構,主要做一對一的輔導,也會借助網絡開辦一些課程。“因為不是屬于班課式的集中面授形式,人員不是非常密集,所以不必擔心由于人員集中而產生傳染風險。”他說。
談及不久后即將面臨的正式就業,李同學表示,自己也許會繼續創業。“現在有一些自己的項目也在進行探索。目前收入還不穩定,因為做教育有季節周期。不過,自己開一個教育機構的話,每年收入幾十萬元應該問題不大。”他的想法或許代表了部分同齡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