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村
[摘 要]目前,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稅法的地位越來越高。高校作為培養稅務人才的搖籃,在現行稅法教學中仍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選用不盡人意、教師和學生知識儲備不充足等問題。因此,高校應重視稅法教學改革,從教學方法入手,將啟發式教學法、歸納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綜合運用于稅法課程中,使稅法理論和稅務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國家輸送高素質的稅務人才。
[關鍵詞]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6.109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0)16-0-02
0? ? ?引 言
在國外,早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牛津大學的本科生就開始學習稅法課程,挪威、比利時、西班牙和瑞典等許多歐洲國家都將稅法作為一門強制性課程。在國內,稅法課程不僅是高等院校財經專業學生在校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也是高校學生參加中國注冊會計師考試、稅務師考試的重要課程。稅法已經成為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領域,而我國與之不相適應的稅法課程教學仍處于較低水平,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因此,如何培養創新型和應用型稅法人才是廣大稅法教師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
1? ? ?稅法課程的特點
1.1? ?前沿性
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參差不齊,納稅人的實際情況各具特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不斷變化,稅源狀況千差萬別,導致我國稅收政策變化較快,例如,全面取消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不斷變化等。對于企業從事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的計入當期損益這一事項,在2018年1月1日之前,我國將企業分為一般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兩者適用不同的稅法加計扣除政策,分別享受研發費用的50%和75%加計扣除,而2018年7月23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印發了財稅[2018]99號文件,明確從2018年1月1日起所有從事研發活動的企業均可以享受研發費用的75%加計扣除,然而稅法教材滯后于稅收政策的變化,這需要主講教師經常登錄國家稅務總局官網核實相關政策是否發生變化,也可以訂閱稅務類報刊,利用多種信息渠道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拓寬教學視野,關注稅收前沿政策。同時,主講教師也要培養學生實時關注稅收政策的學習意識,更好地激發學生對稅法課程的求知欲。
1.2? ?綜合性
從書面文字看,稅法教材通篇講述稅法條文,主講教師授課時很容易照本宣科。通過對稅法這門課程的深入研究可以發現,教師在教授稅法知識時,需要同時掌握會計學、管理學、財務管理、金融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打破相關課程體系之間的壁壘,將其他課程交叉滲透到稅法授課中。如《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的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法規定不一致的應予以調整,企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通常需要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調整稅會差異,較典型的如扣除業務招待費等。針對大多數企業,業務招待費不允許作為管理費用全額扣除,而應該比較實際發生額的60%與企業當期銷售(營業)收入的5‰,選擇最小的數字作為稅法上的準予扣除金額限額。因此,只要企業當期發生有業務招待費就會產生稅法和會計差異,需要相關單位調整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同時,主講教師必須掌握稅法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并融會貫通到稅法課程中。
2? ? ?稅法課程的教學現狀
2.1? ?教材選用不盡人意
教材是主講教師授課的基礎,學生對一門課程的直觀印象從教材開始。稅法本質上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但是目前大多數教材偏重于稅法條文等理論知識的羅列,缺乏案例分析,有些教材即使配有案例分析,但與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缺乏生動性和趣味性,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稅法的興趣。另外,近年來我國稅制一直處于改革變化中,有些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不能跟上國家稅收政策的變化,部分條文已失效但仍出現于教材中,引起學生學習時的誤解,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2.2? ?教師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
從“教”這一層面看,我國稅法教學起步較晚,稅法本身的綜合性和專業性給稅法師資隊伍建設帶來一定的困難。一些稅法教師的專業背景并非稅收方向,稅法教師不同的研究領域導致他們講解稅法的角度不一致。此外,稅法是一門業務性較強的學科,主講教師通常沒有稅務方面的實踐經驗,授課時停留在理論層面,很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點,也不利于學習培養應用型稅法人才。從“學”這一層面看,我國現行稅種多達20多個,高校稅法課程的課時少,每周一般為2~3學時,主講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只講幾個重要的稅種,容易導致學生對稅法的學習重視度不夠,一學期下來并沒有掌握多少稅法知識。另外,稅法課程沒有與稅務會計、納稅籌劃等課程一并開設,使稅法課程孤立存在,學生對稅法的學習一知半解,沒有形成整套的知識體系,無法提高稅法學習質量。
3? ? ?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稅法教學內容較豐富,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教師應本著“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啟發”的原則設計教學方法。
3.1? ?啟發式教學法
稅收時刻發生在學生身邊,大到國家宏觀稅收政策的頒布,小到購買一項商品要交多少稅,只是由于生活閱歷不同,學生沒有勤于思考,因此,稅法教師應循循善誘,通過日常生活中身邊發生的事實引導學生。如在講解稅法總論時,教師可以結合近幾年媒體曝光的明星偷稅漏稅事件引導學生認識稅法知識的重要性;在講授消費稅的稅目時,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列舉哪些商品對人體健康有害,哪些商品對環境有害,哪些商品是高檔奢侈品等,使學生掌握我國消費稅的征收原理;在講解個人所得稅時,引導學生分析身邊親戚朋友中高收入工資者的納稅情況,從事個體工商戶經營的納稅情況,以引出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對象和計算方法。此種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稅法理論變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生動。
3.2? ?歸納式教學法
稅法課程共講解10~20個稅種,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時刻提醒學生每個稅種或者每個章節并不是割裂的,要明確稅法課程的整體性,尋找各個稅種的共性,共性中仍不失個性。如在講解消費稅時,通過回顧增值稅的內容,比較兩種稅收在征收范圍、納稅環節、計稅方法與價格關系等方面的區別,并分析兩種稅收對貨物征收、特定環節的交叉聯系,以加深學生對兩種稅收的理解;同理,教師應結合企業所得稅講授個人所得稅,兩種稅收都是針對純收入即應納稅所得額為計稅依據,區別在于征稅對象不同。另外,稅種之間針對同一事項的描述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如視同銷售業務在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中都有涉及,將資產或貨物用于股息分配和對外捐贈的情形要按照視同銷售既要繳納增值稅也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區別在于企業所得稅強調資產在形式和實質上是否脫離企業這個法人。在講完全部稅種之后,主講教師通過設計專題教學,培養學生掌握多個稅種的綜合運用能力。
3.3? ?案例式教學法
3.3.1? ?課堂中的案例式教學法
稅法課堂中引入案例分析,能夠打破抽象,將稅法條文轉化為具體的實務案例。具體實施時,主講教師通過引出鮮活的實際稅務案例,并運用到稅務法律法規中,由主講教師梳理總結相關稅法原理,將傳統的講授式轉變為講授式與案例式教學相結合。案例式教學法也可配合課堂討論,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的能力,豐富學生對教材和知識點的直觀認識和感性經驗,改變以往只重視稅款計算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便于學生掌握、理解與應用稅法知識。
3.3.2? ?課堂外的案例式教學法
大量的稅法實務案例素材均來源于社會實踐。由于稅法中的多個稅種都需要編制納稅申報表,編制過程煩瑣,可操作性強,很難全面涉及講解理論部分,也很難講清楚每一個處理步驟。因此,在實踐訓練方面,各院??纱罱ㄐF蠛献髌脚_,緊密依托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稅務局,聘請注冊會計師和稅務師等領域專家走進校園進行學術講座,傳播解讀前沿稅法政策,開闊學生視野;同時,將學生安排到企業和稅務部門實習,考察實際經濟業務,學習納稅申報流程,打破理論和實踐的距離,否則僅靠課堂上的學習只能是紙上談兵,學生在實踐中邊學邊練,能夠隨時了解實際工作中對稅務應用型人才的真實需求情況,并及時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提升職業能力。此外,稅法主講教師通過外部合作企業可以獲得第一手的稅法教學資料,與稅務實務界共同探討一批具有現實意義的案例,以此推動稅法教學方法創新,提高教學質量。
4? ? ?結 語
稅法學科專業性和綜合性較強,稅收政策經常變化,使稅法具有前沿性和時效性,這要求主講教師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采納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幫助學生勤于思考;采用歸納式教學,加深學生對各個稅種的理解,使他們掌握不同稅種的共性和個性,把握規律;采用案例式教學,課堂中將講解理論與案例分析相結合,課堂外加強校企合作,豐富學生的稅務實戰經驗,提高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因此,高校應重視稅法課程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開創高校稅法教學改革的新局面,努力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復合型、應用型稅務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解青芳,孫學輝.稅制改革背景下會計學專業稅法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9):45-47.
[2]李曉紅,謝曉燕.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會計之友,
2010(10):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