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亮,簡明瑋,李玉潔,王可可,賀正楚,袁國華
(桂林理工大學 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區域發展不平衡主要反映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最為突出的矛盾就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排在前列的5個省份與排在末尾的5個省份的差距,在近年來被拉得越來越大.產業轉移和承接是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承接產業轉移已經成為廣西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
廣西不僅具有生產要素豐富、人力資源充裕、區位交通便利、消費市場廣闊等相對優勢,而且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也持續得到提升,正在成為重要的產業轉移承接地.
學術界對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的研究由來已久,靳衛東等(2016)[1]認為產業轉移和承接的目的,都是為了尋找新的市場發展空間,以及生產要素資源在空間上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從而實現成本最低化、利潤最大化.陶長琪等(2019)[2]認為產業轉移的外在表現就是生產力在空間布局上重組和對比較優勢的尋求,具體體現在企業區位變遷和產業發展新空間構建等方面.由于產業轉移表現為產業承載地的地理空間位置變更,雒海潮等(2019)[3]認為可以依據轉移地、承接地這些視角,對產業的轉移和承接兩個方面分別展開研究.關于承接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產業承接模式(袁國華等,2020)[4]、選擇性承接(趙康杰等,2019)[5]、產業承接效應(陳萬旭,2017)[6]和產業承接對策(劉友金等,2019)[7]等.
2010年出臺《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之后,國家發改委在廣西批準設立了廣西桂東示范區,這是我國西部地區的第一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該示范區覆蓋玉林、梧州、貴港和賀州4個地級市,主要承接來自廣東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轉移的產業.廣西也認識到“承接產業轉移是實現廣西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李小好,2016)[8].東部地區的廣東省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對主導產業實行更替(吳艷,2017)[9],不少產業正在轉移或具有產業轉移趨勢(張訓,2010)[10],含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將引領我國新一輪的大規模產業轉移(陳亮,2019)[11].廣西是廣東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之一.廣東和廣西兩省區的產業轉移與承接的互補性很強(李小好,2016)[8],廣東在向廣西進行產業轉移的過程當中,轉出產業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制造業和重工業(楊豫萍等,2019)[12].
近年來,廣西承接廣東產業轉移的步伐加快,取得較好成效(楊豫萍等,2019)[12].廣西區轄的14個地級市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面臨著來自彼此之間的競爭.如何才能在吸引和吸收產業轉移的激烈競爭當中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做到“精準對接”和“不錯配”.是當前承接產業轉移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依據2015-2019年的資料,對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分別是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肇慶)的有關產業數據,測算上述產業轉出區域中具有產業轉移趨勢的產業分布.
產業靜態集聚指數反映某一產業在某一個分區域的專業化程度,該指標能夠反映在某一個分區域中那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產業靜態集聚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1)
其中,Xij表示產業j在某一個分區域i的產值,Yj表示產業j在某一個分區域i所屬的整個區域的產值.Xi表示某一個分區域i全部產業的總產值,Y表示某一個分區域i所屬的整個區域的全部產業的總產值.分子Xij/Yj表示來自某一個分區域i的產業j在其所屬的整個區域的行業份量.分母Xi/Y表示某一個分區域中的全部產業在其所屬整個區域的份量.LQij表示一個產業在其地域范圍內的份量.顯然,一個產業的產業靜態集聚指數LQij的數值越大,該產業轉移到區域外的傾向就越大.
產業動態集聚指數反映在一段時期內某一產業在某一個分區域的發展速度與該產業在某一個分區域所屬的整個區域的平均發展速度之間的差距.產業動態集聚指數Aij的計算過程見式(2)-(4).
(2)

(3)

(4)
其中,Zij表示某一個分區域i的j產業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增長速度,Xijt表示某一個分區域i的j產業在考察期t內的期末產值,Xij0表示某一個分區域i的j產業在考察期t內的期初產值,Zj表示j產業在一定時期內某一個分區域i所屬的整個區域的平均增長速度,Xjt表示j產業在考察期t內的期末產值,Xj0表示j產業在考察期t內的期初產值,Aij表示某一個分區域i的j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與某一個分區域i所屬的整個區域平均增長速度的比值.
當產業動態集聚指數Aij≥1時,表明j產業向某一個分區域i集聚,該產業的發展速度高于某一個分區域i所屬的整個區域的平均水平.當0 為了文字表述的方便和簡潔,所涉及的產業和細分產業(或產品),使用代號來代替該產業名稱,見表1和表2. 表1 產業和細分產業(或產品)及其代號 表2 產業和細分產業(或產品)及其代號 按照產業靜態集聚指數和產業動態集聚指數的計算公式,根據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的統計年鑒以及其他有關年鑒和官方公布的數據進行計算,得到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態勢的結果,見表3和表4. 表3 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的產業集聚指數 表4 珠江三角洲(惠州、珠海、中山、江門、肇慶)的產業集聚指數 已有研究結論表明,某一個分區域的某個產業要發生產業轉移,應具備兩個條件(郭淑芬,2017)[13]:一是要發生產業轉移的某個產業,其在產業轉移地的產業靜態集聚指數要大于1;二是要發生產業轉移的某個產業,在產業轉移地的產業動態集聚指數要小于0.8.依據這兩個條件作為判斷標準,得出珠江三角洲具有產業轉移趨勢的產業清單,見表5. 表5 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具有產業轉移趨勢的產業清單 資源稟賦是影響一個區域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重要因素(陳凡等,2017)[14].因為承接產業可以促進自身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所以產業轉移承接地所在的政府要給予當地承接產業更多的支持(陳凡等,2020)[15].分析廣西14個地級市資源稟賦情況,測算他們的產業轉移承接能力,將有助于他們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揚長避短和有的放矢,精準承接產業轉移. 通過主成分分析的降維功能,可以確定廣西14個地級市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綜合能力及單項能力.其基本過程包括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m個主成分、計算各主成分得分Fi、構造綜合評價指數.以提取出來的m個主成分所對應的方差貢獻率αi作為權重系數,構造的綜合評價函數為 F=α1F1+α2F2+…+αmFm (5) 承接產業轉移的綜合能力F主要取決于5個要素的單項能力:投資環境能力F1、自然資源能力F2、交通便捷能力F3、技術創新能力F4、勞動力成本能力F5.基于這5個要素的單項能力,構建一個包括5個一級指標、26個二級指標的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評價體系,見表6.主成分分析所用的指標數據來源于廣西14個地級市的統計年鑒數據以及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 使用SPSS23.0進行主成分分析,結合公式(5)得到廣西14個地級市關于上述26個二級指標的綜合得分(僅以2018年為例,計算14個地級市在該年度的綜合得分),綜合得分的高低表示該地級市承接產業轉移的綜合能力的強弱.對廣西14個地級市的5個一級指標分別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5個一級指標的綜合得分,其單要素得分的高低表示了該地級市單要素能力的強弱. 根據主成分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南寧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綜合能力為87.23,為廣西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城市.柳州、桂林和北海的綜合能力得分分別是76.44、73.67、70.58,屬于廣西承接產業轉移的第二梯隊.欽州、防城港、玉林、百色綜合能力的得分分別是67.35、63.90、60.86、58.72,位居廣西承接產業轉移的第三梯隊.梧州、貴港、崇左綜合能力的得分分別是54.76、54.62、52.58,排在廣西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第四梯隊.來賓、賀州、河池綜合能力的得分分別是48.46、44.72、40.39,暫居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第五梯隊. 單項能力方面,百色、崇左、河池和賀州四個地級市的自然資源稟賦在承接資源型產業轉移時與其他地級市相比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這些地級市具有發展有色金屬、紡織及新材料等產業的自然資源優勢,適合建設錫銻銦鋁稀土材料基地、稀土綜合利用創新基地以及桑蠶繭絲綢產業基地.北部灣經濟區(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和廣西西江經濟帶的柳州、桂林在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交通便捷能力和投資環境能力方面的得分比較高.在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技術創新能力方面,北部灣經濟區(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最強,廣西西江經濟帶的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次之.廣西西江經濟帶在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勞動力能力方面強于其他經濟區.在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投資環境能力方面,南寧、桂林、柳州、玉林和貴港的得分較高. 產業吸引力指數可以用來篩選廣西14個地級市可以承接的產業.參考有關文獻(郭淑芬,2017)[13]和文獻(左小德等,2011)[16]的有關做法,產業吸引力指數Fj按照公式(6)-(7)進行計算. (6) (7) 公式(6)中,Fj為產業轉移地m和產業承接地i之間j產業的吸引力指數,Pj為產業承接地的產業轉移系數,λj為產業承接地產業發展系數,Yij和Ymj分別表示i地和m地的j產業工業產值,Dim為i地和m地之間的地理距離. 公式(7)中,λj為產業承接地的產業發展系數,參考有關文獻(吳艷,2018)[17]、(唐紅祥等,2019)[18]、(曹德等,2018)[19]測算工業增加值.參考了趙細康對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的評價(趙細康,2003)[20]. 計算出2018年有關產業在珠江三角洲和廣西14個地級市之間的產業吸引力指數,結果見表7和表8. 表7 2018年廣西南寧等地級市承接珠江三角洲各個轉移產業的吸引力指數 鄭晶晶等(2019)[21]、彭花等(2018)[22]鄧英等(2016)[23]、潘紅玉(2015)[24]、賀正楚(2015)[25]、潘為華(2019)[26]、邱慧等(2020)[27]的研究表明,某個產業轉移地的轉移產業的吸引力指數越大,產業轉移承接地對該產業的承接能力就越強. 從產業轉移地視角,研究了那些具有產業轉移趨勢的產業分布范圍,明確給出了轉移產業清單.從資源稟賦視角評價了那些影響廣西14個地級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各項能力,從產業承接地視角分析和確定了廣西各地的產業承接范圍,在測算廣西對珠江三角洲那些轉移產業的吸引力指數基礎上,確定了廣西14個地級市承接的轉移產業的產業領域和產業范圍,即詳細的承接產業轉移清單建議.




3 廣西對接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
3.1 資源稟賦視角的廣西14個地級市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
3.2 產業吸引力指數視角的廣西14個地級市對接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

4 結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