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慧 劉華偉 陳立 吳麗珠 李國君


摘要 為探索水肥一體化栽培模式在玉米栽培上應用的增產效果,開展了水肥一體化在玉米栽培上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表明: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能不同程度提高玉米產量,并能實現節能增收,很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 水肥一體化;玉米栽培;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S1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4-0-03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11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基本情況
試驗在雷州市英利鎮賓祿村和雷州林業局遂溪縣仁仙林隊進行,前者土壤屬磚紅壤粘磚土,土壤肥沃,前者為穿心蓮,后者為紅壤砂磚土,地力中下,前作番薯。供試驗品種均為“強甜248”甜玉米,英利試驗點2017年10月10日播種,基肥為每667 m2施46%黑勁豐腐植酸尿素26.7 kg,40%生物有機肥56.7 kg,17%鈣鎂磷鉀肥30 kg,51%紅四方51%復合肥30 kg,2018年1月10日采收,全生育期91 d,客路試驗點2017年10月1日播種,基肥為每667 m2施51%紅四方51%復合肥25.9 kg,生物磷肥14.45 kg,有機肥11.56 kg,12月31日采收,全生育期92 d。2個試驗點各處種植均為寬窄行播種,寬行65 cm,窄行30 cm,株距35 cm,種植密度為3 500株/667 m2,按“一帶兩行”方式鋪設滴灌帶,將滴灌帶鋪設于窄行中間,用手推式點播器將玉米種子播在滴灌帶兩側,播后滴水并等畦面稍干爽后按80 ml兌水16 kg量噴施二甲戊靈[1]。2個試驗各處理間的病蟲害防治和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相同。
1.2 試驗設計
1.2.1 試驗處理 2個試驗均設5個處理,每個小區寬9.5 m(10畦),長10 m,折95 m2。小區按隨機排列,設三次重復。各處理追肥次數、肥料品牌、施用量均相同,滴灌與噴灌設備相同(表1)。
處理1(CK):追肥+清水滴灌;追肥以人工方式施下,隨后用滴灌系統滴灌清水。
處理2:水肥人工澆灌;追肥用清水溶化后,用人工進行澆灌。
處理3:追肥+清水漫灌;把小區畦溝頭尾堵住,在滴灌系統側管位于畦溝中央位置上安置“帶開關的旁通”,施肥時打開旁通,注水至水層約達畦高2/3,人工將追肥施下,溝水讓其自然落干。
處理4:水肥一體化滴灌;追肥用滴灌系統進行滴灌。
處理5:水肥一體化噴灌;肥用滴灌系統進行噴灌。
1.3 調查與測產方法
2個試驗點均選擇小區左、右兩側各3行作為本區保護行,以防止竄肥干擾影響試驗結果,調查時,取中間4行作為樣點,以平行跳躍法進行五點取樣采,每點連續調查5株。測產時,取中間4行作為樣點進行實收測產。2個試驗點產量、產量構成因子均只計商品果(玉米棒)。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
從2個試驗點測產結果可以看出,2個試驗點的處理4、處理5、處理3單產高低順序相同,均分別排名第1、2、3,而處理1、處理2單產高低順序則不相同,在英利點處理2單產比處理1低,在客路點處理2單產則比處理1高(表2)。
2.2 產量差異顯著性分析
經方差分析,2個試驗點處理間產量差異均達顯著水平(表3)。其中2個試驗點處理1和處理2與處理3產量差異均達顯著水平,但處理1與處理2之間產量差異達不到顯著水平;2個試驗點處理4與其他處理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但與處理5產量差異只達顯著水平,處理5在英利試驗點與處理1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與處理2產量差異極達顯著水平,與處理3產量差異未達顯著水平,在客路試驗點與處理1、處理2產量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與處理3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處理3在英利試驗點與處理2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與處理2的差異未能達顯著水平,在客路試驗點與處理1、處理2差異未能達顯著水平,2個試驗點處理1、處理2之間產量差異均未達顯著水平(表4)。
2.3 增產及原因分析
2個試驗點處理4平均單產1 640.23 kg/667 m2,比處理1(對照區)的1 423.63 kg/667 m2增產216.61 kg/667 m2,增產13.2%;處理5平均單產1 548.89 kg/667 m2,比處理1(對照區)增產125.26 kg,增產8.09%;處理3平均單產1 481.17 kg/667 m2,比處理1(對照區)增產57.54 kg/667 m2,增產3.87%;處理2平均單產1 376.02 kg/667 m2,比處理1(對照區)減產47.60 kg/667 m2,減產3.45%;從構成產量因子調查數據可以看出,2個試驗點處理3、處理4、處理5的單位面積商品玉米棒穗數均比處理1(對照區)多,單穗重也比處理1(對照區)重,因而提高了玉米產量,而處理2比對照減產原因也是棒穗數和單穗重都比不上處理1(對照區)(表5)。
3 結論
通過試驗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雨旱季非常明顯的雷州半島推廣水肥一體化栽培模式,可收到較好增產效果,同時投入的設備可反復使用且成本適中,農民易于接受,因此,水肥一體化栽培模式在旱地栽培上更有明顯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陸興倫,賓士友,何禮新,等.廣西農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現狀與發展對策[J].廣西農學報,2011,26(5):81-83,99.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