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琪琳 趙忠波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前進,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科技之間相互影響。現代科技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傳承與成長,經由數字化技術來推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發展進步與完善。充分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地進行數字化保護和再現,使其獲得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高新科技;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1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207-02
當今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承,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具備主要的實際和歷史意義。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熱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產品開始走向市場,面向大眾,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延續的需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現代化技術的蓬勃發展,數字化技術一步步邁向成熟,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運用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與機遇。科學技術是一種新的文化表達方式,就如計算機數字化只是一種文化表達方式,而不是最終目的。科學技術的綜合化、整體化和社會化趨勢日益明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提供了可能性。
現代科技下的AR技術是現代社會新型文物和遺產保護的新趨勢和新方向。在現今全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情況下,AR技術、VR技術、數字互動等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完善,我們可以利用增強現實的AR技術讓文化遺產和已被破壞的歷史文化產物重現,這會是當代高新技術下保護文物的新方向,也是新時代技術工作者的主要課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論技術基礎。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1.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嚴格來說,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歷史進程,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與中華各族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世代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和主要載體,又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文化資源。
2.現代科技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現代高新技術,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數字化開發,產業化資源開發,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新的發展趨勢。應用AR技術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獲得更好的保護和傳承,特別是民間文化遺產。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數字化技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它不但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新的力量支持,同時也增加文化在數字藝術中的活力與動力。文化,也可以為新媒體的進步發展帶來更加寬廣的科學發展空間和機遇。利用全媒體新型互動平臺,擴展了文化遺產的傳播形式,為大眾帶來了更為舒適的文化體驗,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1.AR數字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是AR數字化文化遺產獲得發展的一個新方向。通過虛擬事物與現實相融合的方法既要充分發揮中國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創新和提升功能,又要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內涵,促進中國文化遺產更好更快地發展。
2.AR數字化文化遺產具有更強的娛樂性、互動性和體驗感。AR技術依賴于信息技術、多種傳感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等多種當代高新技術,把計算機生成的虛擬內容,與用戶想要體驗的實際情況進行精準結合,其目標就是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內容與現實相結合,增強用戶對真實文化遺產的認知與體驗。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實際應用中的娛樂性、互動性和體驗感增強,充分實現文化遺產與數字信息的真正交互。
(三)AR技術使文化遺產具有更好的可視性與可感化
結合現在AR、VR科技,將真實場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對仿真圖像進行實時更新與渲染,通過聲音、文字、圖形圖像、視頻、互動等,把虛擬事物與現實相融合,增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視性與可感化,通過人機交互促進“非遺”的豐富化、趣味化,增強了用戶的體驗感,同時使被破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從而推動數字化文化遺產的傳播。
二、當代前沿科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一)高新技術與文化遺產
利用現代先進的技術,將數字化技術和文化結合起來,應用數字化和融媒體技術重建丟失和不存在的考古遺址,將數字化信息與現實的文化遺跡相融合,使用戶能在文化遺跡現場體驗到遺跡背后的歷史,增強自身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度。一方面,利用高科技手段保護文化遺產,恢復古代文化魅力,傳遞中國文化精髓,促進文化傳播與欣賞;另一方面,它可以是獨立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獨特的藝術形式,易于理解和藝術的再創造是高科技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播領域的一項新努力。
(二)虛擬現實、實時交互、AR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利用AR技術,將稀有文物的3D數字模型帶到實際展覽中,用戶可以通過互動設備從各個角度進行觀看和欣賞,而把真實的文物放到更加嚴密、安全的環境中保存。這將充分解決傳統展覽手段的不足,隔絕外界因素影響讓文化遺產更加長久保存下去,滿足游客對文化遺產認知的需要,并有效保存文化遺跡,對我國的“非遺”保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后輩對歷史文化的研究。
利用AR技術的3D重建技術,將重建的古跡遺址與其曾經存在的實際環境相融合,將場景實時呈現給用戶。這是AR 技術體現歷史的最直接表達。
我們通過融媒體的平臺使用3D技術將毀壞的文化遺產進行虛擬復原,可以讓我們利用數字動畫、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對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歷史文物和古老建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的視覺呈現,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將這些虛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應用與保護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應用
1.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應用。AR技術與三維數字軟件技術結合,這樣可以更長久地保存難以在現實中保護的文化遺產。百度制作了28家VR博物館,其中就包括三星堆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云岡石窟、中國園林博物館等多個知名展館,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線上VR博物館。借助AR、VR技術,實時交互將歷史再現,讓后輩重溫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2.AR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國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AR技術方面的研究在不斷深入。利用AR(增強現實)技術,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研究與實踐,對增進將來文化遺產的進一步鉆研、文化遺產與科技交融互動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再現北京阜成門”是北京國際設計周展出的一個作品,在AR技術下重建的文化遺跡會與現實中的殘破環境進行融合處理,把已經被破壞的、殘缺的古跡文化遺產重新構建出來,通過AR技術再現了阜成門等消失的建筑。
3.投影的空間增強現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AR技術賦予文化新的生命,借助3D技術將毀壞的文化遺產進行虛擬復原的數字化視覺呈現。新“天堂”這一應用就是“非遺”數字化保護的體現。“洛陽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就是為了重現盛世唐朝的杰出建筑技術成就,因此借助于數字化技術,在遺址之上重建了新“天堂”,將歷史遺址重現。新“天堂”工程的建造很好地借助了一項先進的數字化保護技術,它就是投影的空間增強現實技術,把對文物的保護與展示合為一體,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加以展現和保護“天堂”這一歷史遺址,讓人們更真實清晰地了解文化遺產,體驗感受歷史文化的氣息。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保護
目前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面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依靠數字化技術,通過數字化復制、模擬或虛擬形式的技術,將文化遺產進行實體布局,之后再進行數字化虛擬保留或復制,從而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構成的資料研究成果,為有關工作人員的研究提供了無消耗、可供反復分析的有利資源。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推廣、傳播
(一)融媒體平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1.3D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以3D技術為基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相關產品研發,匯聚3D技術、AR虛擬現實和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內涵,如果可以通過App或者其他音視頻的形式得到推廣,會極大地推進我國文化自信的進程。
2.多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融媒體平臺。為多媒體非物質文化數字化保護宣傳而建立的融媒體平臺,將大大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傳播規模與范圍,讓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貼近生活,推動傳統手工技藝的發展和傳承。
(二)新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1.多種媒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推廣。政府機構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地建立相關的文物展覽館、展示基地,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進社區、進校園等各類活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影響力,特別是利用節假日進行各類媒體宣傳,展開形式多樣的宣傳展現活動。
2.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宣傳報道。新媒體被用于報道各種事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資源得以首次向公眾開放。可以利用多媒體平臺、微信、微博和QQ空間等開展一些線上活動,還可以舉辦一些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題征文比賽,通過各類活動鼓勵公眾參與,激發公眾熱忱,讓人們更加了解中國歷史。
五、結語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是我們對于中國悠久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尊重與傳承。而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作為現今時下的潮流,是現今科技蓬勃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AR技術增進了文化遺產的傳播,在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奠定了技術支持,在開發、利用和保護文化遺產資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今,因為全媒體藝術與技術的影響,保護、普及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了新的進步。不斷完善、發展進步和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傳承與文化交流,還在現今全媒體和數字化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保護與傳承獲得進一步升華。在媒體廣泛傳播的時代,這兩個要素相輔相成,在文化的認知與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何成戰.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大眾科技,2016,18(07):10-12.
[2]余日季,唐存琛,胡書山.基于AR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產業化開發研究——以黃鶴樓傳說為例[J].學術期刊,2013
[3]劉錦宏, 夏高奎, 張亞敏.現實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9(02):124-126.
[4]梁敏,閆河.數字化下“咸陽形象”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80(20):36+42.
[5]左笑.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途徑探究[J].大眾文藝,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