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于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鑒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來自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稱該文“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8月3日 澎湃新聞網)
不可否認,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是一篇寫得不錯的文章,引用了很多生僻的名人名言和典故,使用了不少生僻字,且文風比較晦澀。如果讀者閱讀量和理解力不夠,想通篇順利讀下來有一定難度,這大概是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39分的重要原因。
后來經過包括閱卷組長在內的多位閱卷老師評判后,《生活在樹上》被打了滿分。為此,筆者特意查閱了2020年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對“寫作”的要求,感覺該文大致符合高考作文對考生“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各方面的要求,例如“內容充實、觀點明確”,“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內在關系”等,且在高考這種特殊環境下,一名高中生能在短時間內寫出這樣一篇邏輯嚴謹、說理到位且兼具思想性的作文,獲得滿分無可厚非。
當然,也有不少人質疑該文晦澀難懂,像在故意“掉書袋”。可實際上,好文章并沒有統一的文風標準,高考作文既然對文風沒有明確要求,那么高考滿分作文晦澀一些并不違規。考生在寫作時的文風是晦澀還是通曉,均屬個人自由選擇,他人無權干涉。要知道,高考作文的讀者(閱卷者)是具有較高學識的人員(高校教師、中學教師、教研員等),而非普通大眾,他們自有評判。況且,高考作文的文風多姿多彩一些總比千篇一律要好。
不過,筆者在肯定這篇高考滿分作文的同時,卻不提倡在高考時寫晦澀的作文,更不宜用類似《生活在樹上》這樣的高考滿分作文當范文。理由并不復雜,因為一旦晦澀的高考滿分作文成為范文,很容易誘導考生為了高考作文拿高分“鋌而走險”,去選擇寫文風晦澀的高考作文,那將是一場作文的災難。
高中語文教師和廣大考生應切記,文辭簡練、平易曉暢的寫作風格才是作文的主流。無論是從應試角度還是社會認可的角度來說,通俗易懂的文風獲得認可的概率總歸要大得多,《生活在樹上》一文起初被打了低分就是一個反向證明。
學問高深卻不陷入其中、不故意賣弄,而是追求接地氣、說白話,歷來為社會和學界推崇。比如:唐代的白居易,每寫詩句,都會先拿給街上的老嫗看,她們能看懂了才定稿;宋朝的蘇軾在考進士時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算起來也是“考場滿分作文”(至少是高分作文),全文明白曉暢,說理透徹,深得包括皇上、主考官在內的閱卷者們的稱贊。
試問,當下的我們,學問與作文,與白居易、蘇軾相比如何?估計無法相提并論吧。因此,還是“明明白白作文”吧,否則優秀而晦澀的文章只能落個孤芳自賞的命運,想想也挺不值得的。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