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香
“黃老師,俊峰(化名)開始炫耀他的分數了!”晚上,俊峰的家長給我發來微信,字里行間滿是激動。能將俊峰這么頑劣的學生培養成“潛力股”,我著實費了不少心思。
記得我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聽以前的老師談起俊峰,說他就像班里的“小炸彈”,一言不合就會被“引爆”,和同學打架、與老師對著干是常事。更讓人頭疼的是,他的爸爸不但不配合我們老師的教育,還經常與我們爭論,時間一長,老師們都感覺惹不起,同學們誰也不敢與他接觸,他便只能一個人坐在教室一角做孤家寡人了。
我負責他們班的語文教學,很快就發現,俊峰毛病不少,課上小動作特別多,一做筆記就表現出煩躁不安的情緒。他的媽媽也反映:只要大人不在家看著他,他要么捧著手機玩游戲,要么到處晃蕩不見人影。
我深知“短板效應”的意義,一直在尋找教育的契機。
在執教《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在開課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什么日子?”
意外的是,俊峰居然第一個說出了答案:“老師我知道,是世界地球日。”
“咦,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很驚訝。
“五年級的時候老師說過。”俊峰說。
“俊峰,現在我才發現,原來你記性這么好!看來以后應該多讓你發言。”我微笑地說。
聽我這么一說,很少得到表揚的俊峰眼里似乎有了光。
我想抓住這次教育機會,于是把他的座位調到了第一排。他表現得更加積極了,每次我提出問題,他都會主動舉手。答對了,我會表揚他;答錯了,我也會鼓勵他,讓他爭取下次有好的表現。
此后,我還從他身上挖掘出更多閃光點。比如,我發現他普通話說得非常標準,要知道,他可是壯族人家的孩子,能說一口不“夾壯”的普通話實屬難得,于是,我讓他領讀課文。
我發現他還是一個有想法的孩子。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關于暑假生活的作文,他寫的作文是《我幫爺爺耕田啦!》,讓我印象深刻。文中寫道:暑假期間,他在爺爺的帶領下,走進了田間地頭勞作。開始的時候我還不太相信,但看完他在作文里的詳細敘述后,我忍不住贊嘆:“你還挺厲害的嘛!”我向他豎起了大拇指,“如果你把耕田的感受寫得再具體一些就更好了。”我對他進行了一番指導,后來還把他的文章推薦到了少兒雜志上發表了,他因此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筆稿費,寫作的動力更足了。
“怎么樣,有沒有覺得這些事比打架有意思多了?”我開玩笑地說。
“對啊,以前我咋沒發現呢?原來還可以做這么多有意思的事。這種成就感比打贏了架還要開心和滿足!”俊峰說。
我想,每個學生都可以是“潛力股”,只要給他們找到一個合適的支點,他們就有可能“撬動地球”,給我們帶來驚喜。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