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烘霞



國家教材委員會歷史專家委員會主任馬敏教授指出:教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2019年秋季學期起,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實施的語文統編教材格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相應加大了兩類課文的比重。單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題材的課文便有40篇之多,同時在相關助讀系統中安排了大量關聯閱讀素材,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近現代中國歷史進程中一代代革命者偉大的道德風貌和精神品質。這一類課文具有“非?;钡奶攸c,往往反映的是“非?!睔v史情境中的“非常之人”“非常之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須仔細研讀文本及文本內容所處的歷史時空,從中解鎖“非常之人”在“非常”歷史情境中“非?!钡木窭Ь撑c價值選擇,準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導向;然后結合相應學段課程標準與教材編排意圖中的單元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揣摩體會文本中語言文字的力量,準確定位文本學習目標和重難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發揮引導者、幫助者作用,適時帶領學生穿越崢嶸歲月,準確理解和體會文本價值,把握歷史事件的真諦和英雄人物的品格,從中提升精神境界,達到言意兼得、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
《青山處處埋忠骨》是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與內容,有“默讀有一定的速度”“根據需要搜集信息”“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等要求。教材中的本單元人文主題是體會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用了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一句話“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表現人物的內心”。本課教學,便始于備課中解鎖文本的價值導向。
一、解鎖文本價值導向,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革命傳統題材的課文,同樣可以文質兼美,在教學過程中同樣倡導言意兼得,而不僅僅是把文本當作思想教育的工具,或者摒棄思想而單純聚焦語言文字去尋求所謂的語文味。語文教師要自覺去除籠罩在此類文本上的所有標簽,用語文的方式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浸潤式熏陶,帶領學生直面文本,經由語言文字符號本身,回到語言所記錄、所描述的歷史場景,讓學生真切體驗并感受到革命年代那些“非常之事”的真諦,從中感悟“非常之人”在民族危難之時所表現出來的信仰、激情、理想和品德。
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講述了毛主席在得到長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的噩耗后,內心極度痛苦,經過一番思想掙扎,終于忍痛做出了將愛子的遺體留在朝鮮的決定,表現了毛主席作為父親的人之常情和作為國家主席的家國情懷及博大胸襟。課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毛主席作為一個“常人”,在收到彭德懷司令從朝鮮發來的那封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后內心的巨大悲痛;第二部分,寫毛主席作為“常人”兼“偉人”,面對兩難抉擇——是將岸英遺體運回國內還是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安葬在朝鮮,經過一夜煎熬,強忍內心痛楚,做出了將愛子葬于朝鮮的艱難決定,在電報上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批示,點明了標題。課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用以反映主人公不平靜的內心世界,揭示其內心深處巨大的情感波瀾。
回到文本語言所記錄、所描述的歷史場景:本文所描寫的“非常之人”毛澤東,是彼時剛剛成立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最高領導人,因所擔任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是主席而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主席;彼時“非常”的歷史情境是,新中國百廢待興,美帝國主義對社會主義新中國虎視眈眈,我們的鄰邦朝鮮正在遭受以美帝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侵略,唇亡齒寒——為了保衛新中國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做出了“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決定;本文所記“非常之事”,便是在以上歷史背景下,毛主席接到了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電報,并要做出一個艱難的抉擇——是把兒子的遺體運回國內告慰為父深切的思念,還是安葬朝鮮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
厘清了文本價值,再來結合單元教學目標,便可以確定本文的教學價值是通過文本學習,培養學生對革命領袖、革命英雄的敬佩之情,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學重點是借助之前所學人物描寫的方法,找出并朗讀文本中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和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毛主席的精神困境(兩難抉擇)和價值抉擇(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感受毛主席作為黨的領袖、國家主席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難點是嘗試運用學到的人物描寫方法進行課堂小練筆——寫作“毛主席的無眠之夜”。
常規的識字目標,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不是難事,課堂教學不再作重點展開;結合課后練習1,再設把握文章大意、概括課文兩部分內容的學習目標。
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從整體入手厘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強化重難點訓練。
二、課堂實施:從情感解讀入手,帶領學生直面文本語言文字,結合史料閱讀,逐漸走入文本的深處,既得意又得言
(一)結合史料品讀文本,準確感知歷史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
抗美援朝戰爭距今已有70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當下小學生,不僅對那段歷史知之甚少,而且對那段歷史、那段歷史中的人和事存在理解困難,這些困難會阻礙學生準確感知毛主席與毛岸英之間的父子深情。教師抓住學生對文本的以上“陌生感”展開教學,課前布置學生通讀課文、尋找相關史料,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逐漸走近“歷史的現場”,在交流學習中相互啟發,準確把握文本主旨,加深理解毛主席的悲痛之巨、抉擇之難。
1.從動作和神態描寫的典型句式入手,結合史料圖片,引導學生在感知人物描寫方法的同時,準確感知毛主席和毛岸英之間的父子深情
師:“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闭堈乙徽疫@個句子中描寫主席動作和神態的詞語。
生:動作有“站”“仰”“望”,神態有“強忍著”“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
師:這些動作和神態告訴我們,主席的內心非常不平靜。主席此時可能會想些什么呢?我們先來看幾張照片。(課件呈現史料圖片,如圖1)
生1:他會想起和長子岸英在一起時的幸福時光。我看見那張照片中的父子倆笑容溫暖,好像在聊家常。
生2:他會想起送岸英出國、送岸英下鄉時父子依依不舍的情景。
生3:我看到主席的目光聚焦在岸英身上,充滿了父愛。
師:作為偉人和偉人的兒子,他們聚少離多,只能把感情深深地埋在心里。新中國成立后,毛岸英成了北京機器總廠的一名工人,他原本是不用上戰場的。
生4:我查到的資料中寫到,毛岸英是主動要求去朝鮮,主動要求上戰場的。
生5:通過查找資料,我知道,在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內,一塊一米高的花崗巖石碑矗立在毛岸英烈士的墓前,上面刻著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撰寫的這樣一段碑文……
課堂討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點撥者、幫助者。引入史料圖片,旨在觸發學生的討論、喚醒學生對英雄的感知,讓學生對毛岸英烈士及其父子深情有更直觀的認識。
2.抓住語言描寫中的關鍵詞語,結合史料文字,引導學生走進毛主席與毛岸英父子情感的深處
革命傳統題材類文本中常常隱藏著一些特殊的詞語,帶給學生“陌生化”的體驗,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到這些語詞,帶領學生去發現文字背后或廣大或深邃的意蘊空間。
師:我們知道,“特殊”就是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那么,在本課毛主席“若有所思”說出的這句話中,“搞特殊”是指什么?
生:聯系上下文,我知道“搞特殊”指的是依仗權力和地位,獲得制度以外的特殊待遇。
師:作為一個父親,想破格見見他為國捐軀的兒子的遺體,這個要求是多么合情合理??!作為一個國家主席,他不用求人,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到!可是,毛主席“搞特殊”了嗎?
生:沒有。
師:老師這里有3份材料。請大家快速默讀后,跟同桌交流一下感受。(課件呈現材料,如圖2)
生閱讀資料后相互交流,場面熱烈。師巡堂時,間或參與學生討論(過程略),最后小結。需要說明的是,搜集史料必須核實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并標注清楚資料的來源,從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
(二)浸潤文本,關注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習得人物描寫的方法
1.從典型句式入手,引導學生關注人物描寫的方法
師:我們心目中的毛主席是英雄,是領袖,是偉人,可他同時也是一位平凡的父親。千般思緒,最后化成聲聲呼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再讀一遍這句話,說一說這句話是對毛主席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寫。
生:語言、動作和神態描寫。
師:對比下面兩個句子(課件出示兩個句子,如圖3),談談你的體會。
生:修改后只有語言描寫,沒有人物的表情動作,不夠形象生動。
生:課文中的語句包含了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讀起來真實可感。
師:通過對比我們知道,幾種描寫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時,可以刻畫出更加豐滿的人物形象,給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之感。
2.體會關鍵詞語的語言張力
師:請快速默讀課文第二部分,找一找描寫主席內心的語句。
生:我注意到第4自然段中的兩個詞語“躊躇”和“黯然”。通過聯系上下文和查閱詞典,我知道“躊躇”指猶豫、拿不定主意,“黯然”指心里不舒服、情緒低落。
師:這是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給主席簽字時對主席的神態描寫。從毛主席的神態變化中,你能想象到他的內心此時是怎樣的嗎?
生:他不想簽、不忍簽,心情難過,情緒低落。
師:從主席的神情變化中,作者揣摩到此時主席的內心在想什么?
生:我找到了這個句子——“難道岸英真的回不來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見了?”這是兩個緊密相關的反問句,直接道出了毛主席的所思所想。
生:從這兩個問句中我想到,毛主席雖然知道愛子已經犧牲,但依然不愿相信岸英不能回來,不愿相信父子再不能相見。
師:此時此刻,這位身兼父親與國家領導人雙重身份的偉人,正處在巨大的精神困境之中,他“強忍著”內心的傷痛……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和體會再讀這兩句話!
3.在文本留白處遷移運用語言描寫的方法
師:“毛主席已經出去了,簽過字的電報記錄稿被放在了枕頭上,下面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這個句子中,什么地方打動了你?
生:“被淚水打濕的枕巾”。
生:我想,毛主席應該是一夜未眠。他失去愛子,做出讓愛子遺體安葬朝鮮的艱難抉擇,這讓他傷心了整整一個夜晚。
生:在這無人的夜晚,主席一個人一定是大哭了一場,甚至可能是哭了整整一夜!
師:透過這被淚水打濕的枕巾,你們一定能感受到這位父親失去愛子的無限傷痛。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讀讀這句話吧。(生讀)
師:在這打濕的枕巾背后,這整個晚上的十多個小時里,毛主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又可能說些什么呢?也許他眼前不斷浮現兒子燦爛的笑容,腦海中縈繞著父子長談的情景……請你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的方法,寫一寫“毛主席的無眠之夜”。
(三)聚焦文本核心,貫通今古,升華愛國主義情感
革命傳統題材的文本對當下小學生的精神成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可以為學生自覺傳承紅色基因、培養高尚情操打下堅實基礎。
師:“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闭n文最后的這個電報稿批示,表明了主席尊重朝鮮人民的意愿,做出了將愛子安葬朝鮮的決定,這充分展現了主席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家國情懷和博大胸襟。其實,歷史上有無數為國捐軀的英雄兒女,他們的故事也曾深深地感染了我們,同學們在課前查了不少資料,誰來分享一下?
生逐一匯報自己收集到的英雄人物故事,抒發自己的感想。(過程略)
師:此刻,我們再讀一讀毛主席的這句批示——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請說一說你的感受。
生1:為國捐軀,即使身葬異鄉,精神也將與祖國的人民永存。
生2: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那么死后尸骨是否要歸葬故鄉已經不重要了,即使長眠于異國的土地又有何妨!
生3:我突然想到了今年新冠疫情期間,許多戰“疫”英雄逆行湖北,他們的事跡也曾深深地打動了我,他們的精神,也是愛國主義的精神。
生4:我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靠的是英雄們的奮斗和犧牲。我們要用行動向他們學習。
……
最后,教師課件播放歌曲《祖國頌》,依次呈現從古至今一個個英雄人物的圖片形象和英雄事跡,再次點燃學生的愛國主義激情。
革命文化教育最終要喚醒的是師生的精神力量,讓學生擁有更加純粹、更加豐沛、更加高遠的生活世界與精神人生,進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語文教學中革命文化教育的目標不僅有“知”,而且要“行”,教師要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精神啟迪,化為學生行動中價值選擇的法則,從中促成革命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林志芳,潘慶玉.中小學語文課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價值澄清與實踐路徑.課程·教材·教法[J].2020,(5).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