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背景: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是師生之間共同參與,為達成學習目標進行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直接影響著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對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的培養是健康行為素養中的培育內容。本期研討針對體育課堂中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的提升進行探討,希望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線體育教師交流互動、共享經驗,促進一線體育教師更好地掌握提升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的方法,培育學生健康行為素養。
話題一:體育課堂中學生善于交往與合作的外在表現有哪些?其對學習目標的達成有哪些幫助?
外在表現:1.活潑開朗,樂于參加各項活動,主動承擔活動項目;2.樂于助人,樂于幫助他人、善于溝通交流;3.善于分享,善于與他人分享心得與體會;4.比較客觀,能正確認識同伴的優缺點,對同伴客觀評價,對集體有依賴性;5.自控力強,能合理調控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行為;6.有科學的保健意識方法,能夠尊重同伴觀點,理解同伴處境;7.勇于承擔責任,尊重他人,并理解他人;8.有上進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動手操作潛力;9.榮譽感強,善于表達個人觀點;10.謙虛好學,有虛心向他人學習請教的良好風尚。
對學習目標達成的幫助:可以發揮集體的智慧,學生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幫助,能夠學得更好更快,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凝聚力,使課堂氛圍濃厚,學生關系融洽,增進彼此的感情,有助于目標的達成,促進課堂的有序開展。
——江蘇穆玉紅、江蘇張小梅、江蘇張建、
湖北熊昌軍
足球比賽中簡單的二過一配合、墻式配合等,互相的呼喊、防守時的相互提醒,都體現了交往與合作。
——甘肅錢海龍
外在表現: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望;性格活潑開朗;有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學生間交往與合作可形成團隊精神,發揮集體的力量,共同進步,共同完成任務,彼此建立信任和友誼,增強情感交流,發揮集體的力量。
——安徽李振
交往與合作是指讓學生對特定的內容、目標、任務通過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和相互幫助得以完成的一種學習方式。外在表現:1.課堂氛圍活躍;2.有合作就會有共同完成任務的學練過程;3.有交往就會有互動,互動可以是生生互動,也可以是師生互動。
——黑龍江王烈廷、廣東劉群
以小學生為例,交往與合作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不僅實現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也促進了學生的共同成長,能夠提升學生的組織和溝通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理解、消化與吸收學習的能力。
——安徽羅傳偉
外在表現: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交往與合作的形式生動,教學內容的多樣,便于在課堂中靈活運用。善于合作的種種表現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教學中,促進了運動參與目標的達成。教學過程中的交往與合作有利于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達成。
——安徽韓彤
外在表現:1.樂觀開朗,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2.當聽到教師說分組合作練習時,能夠積極找伙伴;3.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愿意幫助同伴,保護同伴,愿意接受同伴的幫助與建議;4.在合作學習中能相互幫助,不埋怨同伴;5.同伴間相互有默契。
對學習目標的達成有以下幫助:1.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相互學習,促進學生迅速掌握階段性運動技能;3.體驗協調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陜西劉城、山東牟保真
外在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1.分組。人數可多可少,成為小組才能交往與合作,這樣會有共同的目標,小組分組有多種方式,為了達到不同目的可靈活運用。2.競賽。通過競賽增加小組的完成度,在競賽中學習規則,遵守規則。良好的交往與合作,有助于改善學生心理狀態,增強其自尊心、信任感、安全感和責任感。
——浙江陳英
外在表現:1.專注的傾聽,聽來自教師和同學的聲音;2.有效的交流,能與教師和同學產生共鳴;3.主動地參與,預判到挫折仍不懼怕失敗;4.積極的心態,具有向上的勇氣和決心,愿意與他人合作。
教師要關注以下幾點:1.教師的共情能力決定學生的底氣;2.教師的容錯閾值決定學生的勇氣;3.教師的智慧引導決定學練的準度;4.教師的介入時機決定學練的效率。
——江蘇孫培娟、江蘇張永桂
對達成目標的幫助:1.濃厚的學習氛圍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習目標的達成;2.增加合作體驗和成功體驗,有利于學習任務的完成;3.能達成合作探究學習的目標,能達成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
——山東姜洪良、河南楊光
交往與合作的外在表現主要是基于教師布置的合作任務,可以是雙人、三人或四人及以上的學習小組,最終目標指向是小組達成學習目標或取得小組成功。它是達成教學目標的中間過程,通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完成合作學習目標或任務。善于交往與合作的外在表現還有對待輸贏的態度,能夠做到理性分析獲得輸贏的原因;在合作過程中善于排兵布陣,善于利用規則。更高層面的表現是不僅關注自己小組,還有余力主動去參與或指導其他小組,主動向教師提出問題或看法。
——廣東楊超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的健康行為,需要組內成員互幫互助,形成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在體育課堂中,如小組長和體育委員(教師的小助手)起到良好組織和督促同學的作用,這也是很好的交往與合作的表現。
——山東韓恩田
話題小結:通過研討,學生善于交往與合作的主要外在表現有:1.課堂組織有序;2.課堂氣氛熱烈;3.學生間互相配合;4.學生表情活潑,自信樂觀,積極主動,樂于助人,熱情大方,遵守規則,團結協作,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幫助。其在體育課堂中,對學習目標達成的幫助:1.提高學習效率;2.培養交往能力;3.促使目標有效達成。如,通過發揮集體的智慧,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參與程度,使課堂氛圍濃厚,促進融洽和諧的學生關系及增進彼此的感情;培養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凝聚力。在相互幫助和合作中激發學生的學練積極性、良好的教學氛圍等都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良性循環。
——安徽金文波
話題二:教學實踐中為提高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您是怎樣設計練習方法并進行教學組織實施的?
在交往與合作中,互看、互糾、互幫、互助、互議、互評,共同進步,達成學習目標,合作和競爭并存,合作與對抗并存,培養學生體育精神與品格。
——江蘇穆玉紅
1.運用分組練習法:將每組技能優異的學生設定為小組長,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分組練習。2.靈活運用競賽教學法:在進行球類教學時,在讓學生學習運動技能的同時設定好比賽規則,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3.適時運用保護與幫助法:體操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之間互相保護與幫助。這種身體接觸屬于非語言類的人際交往,使交往與合作更進一步深入。
——安徽羅傳偉
籃球、足球、排球等項目都需要合作,就是利用體育項目本身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多組織游戲與項目比賽,其有助于提高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如“兩人三足跑”游戲,不合作是要栽跟頭的。
——廣東黃寧波、上海王彩云
在排球教學中,筆者經常運用合作學習,如學習排球墊球技術時,兩人一組先進行一人持球一人模仿的墊球練習,在練習中相互觀察動作,提示糾正;接著練習一拋一接,也可以接移動球;最后進行一拋一墊的練習。整個系列學習學生都是在相互觀察與合作學習中完成的,學習效果明顯。策略:1.教師分組有策略;2.學生合作有分工;3.合作練習有方法;4.學習效果有評價。
——黑龍江姜海彭
耐久跑除了跑路線、領先跑、跑走交替等,還可以和定向跑相結合,以組為單位一起拉著一條繩子跑動,尋找不同目標,發揮集體“指揮棒”,一起克服困難完成任務,又可以發揮團隊的力量幫助耐久跑弱的學生一起前進。讓學生盡量利用合作來解決課堂中遇到的困難。減少教師的干預和指導,那么合作的效果就真正達成了。如有一個班級四個體育組長不是班級體育最好的,是個子最小的,但卻是管理能力最強的,甚至超過了體育委員,筆者只需要將整個體育課規范布置下去,實施一個月不到,這四個小個子學生不管課內還是課外都積極幫助其他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使得班級學生的鍛煉熱情不斷高漲,學生們的自控能力、合作能力大大加強。
——浙江鄭華
1.了解學生特點,熟悉學情,設計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如,對于比較聽話的班級學生,教師要多設計引導參與交往與合作的學習,從簡單的合作開始,如相互幫助數跳繩次數,在這樣簡單的組織活動中培養學生開朗的性格和敢于表達的勇氣。對于活躍的班級學生,要抓住“領頭羊”,利用好他們的優勢,讓活躍分子先嘗試,對于能力強的要推舉他為小教練,帶領學練。2.針對性地強化提高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如,游戲引導,在游戲中要合作;實踐引導,制訂內容,借助合作才能達成。
——山東姜洪良
教學實踐中為提高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應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容易到困難、由少數人到多數人,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方法。在教學組織時,首先要物色得力的體育骨干或者小組長,其次體育教師巡場指導的時候要及時評價和反饋,最后對于學生善于交往與合作的行為和表現要在全班學生面前大力表揚。
——廣東劉群
例如跳躍練習中,先進行單人獨自模仿練習—雙人合作練習(主要關注動作要領和糾錯)—三人小組練習(主要進行有器械幫助的跳躍高度和遠度練習)—四人一組對抗練習(四人一組組內跳躍比遠對抗賽),然后按比分進行跨組同分對抗賽。
——江蘇張小梅
設置不同難度的關卡任務,在各個關卡設計里融入各種各樣的技能技術,供學生選擇,關注到個體差異,又能鍛煉到團隊合作。教師對學生學情的把握要非常全面和精準,設置的任務一定要契合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既有能力達到,但是又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山東陳斯媛
教師提供機會:1.技巧類、體操類,課堂上教師提供一些探究式的學習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合作交流、溝通,達成一個共識;2.學生做得比較好的、需要被大家認可的時候,教師要及時予以肯定,這樣學生對動作的認識又加深了一次;3.教師要適時用語言和肢體動作提示學生應該怎么做、做什么。
學生尋找機會:1.學生兩個人相互合作的時候,幫助的人一定要盡心,做動作的學生一定要盡力,互幫互助;2.合作一起完成動作時,每個學生都要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努力實現小組共同的目標;3.探究式學習時,每個學生都要積極地交流與溝通,把自己的想法大膽地說出來,集思廣益。
——浙江王玲
1.分組練習、分組討論、分組展示;2.運用游戲和教學比賽;3.開展學生間互相糾錯,互相保護與幫助。
設計兩人或多人一組的合作練習,如在蹲踞式起跑練習時,可以設計兩人一組的互相推肩練習,讓學生體會起跑時,身體前傾的感覺。學習一項技能時,可以先對技術中的關鍵技術提出問題,讓小組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回答。如,在學習排球的正面雙手墊球技術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何才能把排球平穩地墊起來”,然后讓學生分組回答。
——安徽李厚余、山東韓恩田
提高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教師設計練習時可以嘗試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跑得快的學生帶跑得慢的學生(伴同跑等);技術學習時,可以讓技能好的學生指導(幫教)技能不好的學生。
——黑龍江王烈廷
分組實現、目標引領、任務驅動是運用有效課堂設計提高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的重要策略。1.同質分組,便于開展分層教學;2.異質分組,便于培優補差;3.根據教學內容和練習密度的需要進行雙人、三人、四人或是多人分組;4.根據不同任務進行分組。
——廣東楊超
改變學習形式,讓學生感受到交往與合作的樂趣。如在教學中列隊時,筆者改變傳統的四列橫隊,讓學生站成半圓形,在課堂上不斷進行隊形變換,加強了學生的新鮮感,更有利于學生間相互交流,與同伴合作,這樣學生的活動空間更大了,有利于展開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感受能力,分階段設立不同目標,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湖北熊昌軍
話題小結:通過第二個話題的研討,在設計練習方法并進行教學組織實施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任務驅動:合作學練,團隊、合作類游戲、比賽等。2.合理分組:根據內容和練習密度,運用同質分組、異質分組等形式,小組長管理,分組練習、分組討論、分組展示。3.目標引領:共同探討,相互協作、配合,互相糾錯,互相保護與幫助,開展評價。
——江蘇張建
話題三:結合教學實例談談提升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的策略
如接力跑項目,要區分一至四棒人員的分工(包括技術分工)。一和二、二和三、三和四建立起合作信任關系,同時確認一棒至四棒的整體磨合合作。
——安徽詹焰平
小組合作學習必須綜合考慮合作的時機、量、度,通過參與合作、討論,真正解決技術、技能上的難點問題。如在跳繩小組搬運接力活動中,如何提高擺繩者與二個、三個跳繩者之間的協調配合,既需要學生在實踐中、在反復交流中提高配合默契程度,更需要教師適時、適當地進行指導擺、跳的協調配合。
合作學習要求要科學控制進程,如教師巡回時可多提示配合時機;學生偏離活動時要給予暗示、糾正;教師應友好、建設性地、恰如其分地把控合作進程,調控好紀律管理、學習的量與強度、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個體學習與小組學習的分合時機。
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有參與合作的機會,都能學有所得。合作學習要求教師既要敢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又要善于控制好合作學習的進程,適時進行“收”與“放”。如在籃球的行進間投籃練習中,教師既要多讓學生進行反復的體驗練習,更要在觀察中不斷發現學生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進行集體糾正與個別輔導,只有有“放”的學、練和“收”的糾與輔的交替,才能有效保證交往與合作能力提升的學練效果。
——四川劉輝利
1.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拓展游戲“挑戰150”,在開展游戲前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再通過語言渲染氛圍,增強學生的積極性以及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意識。
2.善于把握時機。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各種時機,化被動為主動。如當教師了解到某班學生不團結、集體凝聚力差時,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他們進行籃球比賽、拔河比賽等,使學生體會到“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重要性,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合作意識。
3.挖掘合作意識培養的教具器材,提高學生完成學練任務的合作水平。教師設計由學生多人協作才能完成的操作練習,如“二人三足跑”、男女混合接力賽等深受學生的游戲,經常設置將體育器材創新組合,升降練習的難易程度,遞減學練時間。在教學中改進原有的體育器材,或將其重新組合,從器材變化與改變教學中要求創新,在系列組合變化中滲透教育成分,提高學生完成目標的交往與合作能力。
——安徽韓彤
提升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必須滿足兩人及以上,筆者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在課堂上可以提升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1.分組合作。通過同質、異質分組等形式,在練習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經驗、相互探討方法、相互幫助提升,對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及交往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2.競賽比拼。以賽促練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非常好的手段,同時學生在比賽中為了尋找更好的戰術可以使他們之間有更多的交流,提升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同時還能培養其團結協作、勝不驕敗不餒的優秀品質。3.保護與幫助。保護更多的是產生在有一定危險性的項目組,學生之間必須相互信任,通過保護與被保護,提升彼此間的信任度,同時促進學生之間的友好感情,這樣自然而然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就提高了。
——浙江顧安杰
提升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也可以延伸至課外時間。1.布置合作性質的體育作業:如課后作業布置雙人跳繩、籃球傳接球、排球相互墊球等課后練習。2.設置小教師監督:如初中引體向上是需要花更多的課外時間進行練習來提升成績的,設置一位小教師,多位小組長來管理班級同學練習,不僅提升了管理能力,也提升了小組長與小教師直接的合作能力,更提升了與學生的交流能力。提升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不僅僅局限于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也可以提升交往與合作能力。筆者認為體育教師在上課選擇教學內容時,可以采用“問計于生”的方法,讓學生敢于與教師交流,并且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在與教師的教與學共同提高中提升交往與合作能力。通過相互交往確定教學內容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中會更積極地與同學合作交往、與教師合作交往。
——浙江顧安杰
可以參照《奔跑吧兄弟》這個節目里面的一些思路,每贏得一個環節,獲得一些有利條件,在最終任務的時候各顯神通,這樣讓學生產生好奇和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合作與交往能力。
——山東陳斯媛
提升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的策略,需要在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上下功夫,根據課型不同、學情差異等,思考如何進行有機的分組、分層、合作探究,從而為更好的目標達成服務:1.創設情境教學,善于把握時機,適時進行評價與激勵;2.規則允許下,科學控制,做好決斷;3.敢于放手,發揮學生天性與創新意識,教師監督;4.合作活動豐富,以生為本,注重細節,評價緊跟。
——浙江孟凡東
1.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方法,把培養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自然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2.教師要根據學情,設計合理的方法,讓學生在合作練習中培養與他人的交往能力。3.對特殊學生,教師要有意識地與他共同練習,或安排與他關系好的學生一起練習,因材施教。4.培養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不是通過一節課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師通過了解所帶班級的學情,有針對性地設計長、短期目標,將育人目標融于每一節體育課中、每一次課外體育活動中,潤物細無聲慢慢培養出來的。
——陜西陳擁軍
以“大漁網”游戲為例,要求所有學生要聽從統一的口號,不能由于個別學生的偷懶或者不齊心而導致“漁網”脫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體會,并充分認識到只有團結合作、齊心協力才能使“漁網”牢固、快速且不脫節地向前進,從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使學生在快樂中發展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
——山東羅兆杰
1.運用啟發式教學。2.運用游戲、比賽進行練習。3.運用學生間互相保護與幫助,以及學生間互相糾錯的教學方法。如,前滾翻教學中,讓學生分組討論怎樣才能做到滾動圓滑,并讓學生回答,采用兩人一組的互相保護與幫助的方法;在快速跑的教學中,當學生基本掌握跑的動作要領后,可安排學生進行接力跑比賽,培養學生互相配合的能力。
——安徽李厚余
優化組合,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如投擲壘球的教學時,將學生按身高、性別、性格、投擲距離的差異性均勻分配到各小組(一般1組為5~6人),在最后組與組的展示環節,組織各組學生按投擲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的距離進行5~6輪挑戰,讓每個學生都有戰勝對方的可能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自信。在低年級學習跳繩教學時,筆者根據學生跳繩的技能、身體素質、心理特點的差異分為多個小組,然后讓他們思考如何提高跳繩技能,由小組長組織學習,然后安排觀察員觀察他們的動作,記錄員記錄每個隊員跳的數量,評價員評價每個成員跳得如何,匯報員把情況及時反饋給組長,等等。這樣對于學習困難學生,教師也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并及時輔導,讓其技能也能得到較快提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湖北熊昌軍
以雙人跳繩為例:1.學習階段可以組成2人為1組的學習小組,探討并嘗試不同跳法;2.練習階段可以交換不同的合作對象,如原來是A和B一組練習,現在是A和C一組練習。即可以在內容、對象等方面設計難度、梯度來提高。
——廣東楊超
以跪跳起為例,充分利用情景游戲:1.毛毛蟲爬行游戲。既能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腳背壓墊的動作方法,也能讓學生體驗樂趣,便于更好地合作交流與融入。2.毛毛蟲學站立。設置兩人一組的幫助學習,幫助者在背后托其腋下。
——黑龍江姜海彭
話題小結:本話題通過教學實例歸納教學中提升交往與合作能力的幾個策略:1.引導學生間互相糾錯。如前滾翻教學中,采用兩人一組互相保護與幫助的方法,一人練習,一人觀察指出動作存在的問題,相互糾錯提醒。2.運用游戲、比賽進行練習。如在快速跑的教學中,當學生基本掌握跑的動作要領后,可安排學生進行接力跑比賽,培養學生互相配合的能力。3.優化組合,激發學生體育合作興趣。如投擲壘球,將學生按身高、性別、性格、投擲距離的差異性均勻分配到各小組,學生可以相互幫助、相互指導、相互交流。4.運用啟發式教學。如足球比賽中簡單的二過一配合、墻式配合等,互相的呼喊、防守時的相互提醒,都體現了交往與合作。5.靈活創新。如以“大漁網”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引導進行討論,“漁夫”手抓“魚”,團隊考核抓“魚”數量,或者靈活運用規則,先用幾個“小網”,最后“小網”合成“大網”。6.任務驅動,積極引導。如籃球比賽,賽前決定誰打后衛、誰打中鋒、誰打前鋒,進行位置、角色分工,相互多傳接球,相互呼應,掩護、突分等配合,為取得勝利團結一致。7.評價激勵。如低年級學生學習跳繩教學時,安排觀察員觀察他們的動作,記錄員記錄每個隊員跳的數量,評價員評價每個成員跳得如何等,培養學生的交往與合作能力。
——山東羅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