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彰顯鄉村文化特色和魅力,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安徽宿州自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精心謀劃,大膽創新,通過規劃、投入等機制,走出了一條具有皖北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但在美麗鄉村建設推進過程中,文化建設仍然面臨諸多困惑和難題,要確保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效,保留住鄉土味道,就離不開文化建設,避不開對美麗鄉村文化建設中相關問題的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宿州;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問題探討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安徽宿州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持城鄉一體發展,堅持“三不三重”建設理念(不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破壞自然風貌,重經濟適用、重整治提升、重可持續建設),圍繞“四美三宜”(科學規劃布局美、生態宜居環境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宜居、宜業、宜游)建設目標,精心謀劃,有效推進,走出了一條具有皖北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宿州之路。然而,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推進過程中,村莊道路、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成效明顯.村容村貌變化較大,文化內涵建設方面則成效遲緩。事實證明,做到“物的新農村”相對比較容易,實現“人的新農村”卻有一定的困難,城鎮化效果較好,而古樸的鄉村民俗民風蹤跡難尋,記憶中的鄉愁很難找到,鄉村文化建設仍然在路上。
1 宿州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問題分析
1.1 歷史遺留問題多消解難度大
鄉村環境改善提升難度較大。在長期的無序開發和村民私自建房過程中,不少近村或位置較好的良田沃土要么受破壞,要么被占用,有的靠近山體水邊的林地或植被也不同程度被毀壞,加上多年之前因莊稼秸稈沒有得到合理處置從而導致一些地區村莊水土流失,水質變差。又由于農村生活垃圾管理不善甚至根本就沒有妥善處理,有的農村地區特別是相對偏遠的自然村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個體養殖等污染源,文化承載空間長期被擠壓。
村莊歷史文化遺跡損毀嚴重。長期以來,一些有一定歷史年代感的村莊因為基層政府和村民沒有保護和修復意識,也因為沒有得到專門部門的關注和重視,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定的經費支持,再加上村民不斷改善生活條件的實際需求,以及城鎮化建設和擴張的快速推進,有的村莊古建筑倒塌損毀無人問津,有的遭到人為破壞,甚至被拆除的也不在少數,僅有的鄉愁寄托物不復存在,鄉土文化的根將要斷掉消失。
村莊文化空心化越來越突出。長期以來,農村地區缺乏產業,既沒有工業基礎,又缺乏就業機會,僅靠種植土地收入極其有限,即便是新建的示范試點的村容村禮貌比較漂亮的美麗鄉村也很難留住人。因此,土地收入低下就業創業無門現實的問題逼迫許多村民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都無可奈何地離開農村、離開家鄉另尋出路,他們或進城務工或進城經營一些小本生意。關鍵是這些外出務工的村民一旦離開了農村,鄉村文化的消費者和傳承者就缺乏了應有的主力。更何況,這部分外出務工的村民本身也是增添農村社會文化活力的主要群體,這些村民的流失直接導致農村地區文化的空心化。
有的地區自然村莊不斷消失。隨著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的深入推進,尤其是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撤并村莊、集中安置趨向明顯,有的縣區鄉鎮主張鄉村城鎮化,把人數不多的自然村整體搬遷集中安置,有的因為礦區塌陷不得已集中安置。總之,村莊持續性的消失變遷,勢必造成鄉村本來的文化氛圍受到破壞,原有的鄰里鄉情變淡沖散,使得鄉音無處可尋。
1.2 不正常不健康文化現象抬頭
農村地區人情消費日趨泛濫。多數農村人情應酬名目繁多,人情消費范圍廣、數額大、頻率快,甚至形成攀比之風,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除了婚喪嫁娶,親友熟人蓋房、喬遷、生孩子、升學、參軍、工作調動、開業慶典、老人祝壽等,往往都要送錢、送物,而且講排場擺闊氣,禮金由以前的50元至100元發展到100元至500元不等,關系親密的動輒上千,有的甚至負債而為,慢慢地,就造成了極大的經濟負擔。還有些農村地區一個普通農戶一年的人情應酬費用高達五、六千元之多,大約占到家庭全年總支出的30%至40%,有的甚至占到了總支出的半數以上。但是,村民深受其累而又無可奈何,人情債已成為村民沉重的經濟負擔。
鄉村婚喪嫁娶習俗陳腐不堪。有些地方的紅白理事會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又恢復了過去的喪葬習俗,披麻戴孝、吹打號喪、撒紙錢、擺酒席,辦一次喪事一般要花費一兩萬元,有的甚至幾萬元。有的農村習俗甚至還帶有濃重的封建迷信色彩,有些落后地區盛行冥器陪葬,諸如紙質制作的金元寶、形似真人的金童玉女、逼真的家具電器、還有香車豪宅等。在婚俗方面也有許多不文明、不健康的現象,辦喜事鬧洞房的習俗有的已經脫離了傳統賀喜祝福形式,演變成侮辱人格的低級庸俗鬧劇,因此而產生傷害、發生糾紛的事情屢見不鮮。由于紅白喜事的繁文縟節、大操大辦,一次花費可將全家一年甚至幾年的收入全搭進去。還有的地方婚娶彩禮越來越重,這些都使百姓家庭不堪重負。
黃賭毒及迷信活動暗流涌動。受制于場地、人才、經費等,導致農民文化生活比較貧乏,除了電視、手機、麻將、撲克幾乎找不出其他時尚健康的娛樂活動,賭博、甚至吸食毒品等不良風氣也因此有了滋長的土壤。特別在那些偏僻又偏遠的鄉村,算命、求簽、祈禱的在暗中盛行,一些從事宗教迷信活動的也由以前的偷偷摸摸變為公開或半公開的,甚至明目張膽的裝神弄鬼,故弄玄虛,騙人錢財。村民建房要請風水先生看風水,婚嫁要請算命先生挑選敲定皇道吉日,如遇天災人禍還要請“巫婆”“神漢”“驅邪避災”。農村封建迷信的死灰復燃,不僅敗壞了風氣,也給邪教活動提供了存在和蔓延的土壤。
1.3 不同地區文化建設差異較大
鎮、村之間文化建設差異分明。相較于城鎮文化而言,大部分農村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基礎落后,人員素養較低,活動經費缺乏,文化活動的組織和舉辦的數量及效果等也都明顯水平偏低,文化活力彰顯不足。集中安置人氣較旺的鄉鎮政府所在地文化活動相對較多些,而地處偏僻的村莊,尤其是一些人數不多的自然村,根本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活動。過去農村地區的節慶活動、鄉村廟會等,也逐漸消失,無人操辦也無人參與。
村際之間文化建設差異明顯。各縣區鄉鎮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選址時,往往優先選取那些原本各方面基礎較好的鄉村。這些村莊在文化建設上本身就超出了其他一些村莊,并且有的村因為基礎好,本身就是歷史文化名村,在當地知名度高,在長期發展建設過程中又不斷獲得大量的社會文化資源,也容易得到不同層級的政策和資金的傾斜扶持。而那些欠發達地區的村莊本身就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又缺乏政策照顧和資金扶持,文化活動無從談起。
不同群體文化認同差別較大。從本市不同縣區、鄉鎮的美麗鄉村來看,就村莊里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少年等不同群體之間對比情況而言,這些不同群體對于文化活動的滿意度和認同度差異還是不小的。總的來看,村中的老年人群體文化活動滿意度和參與度相對較高,因為他們是常在村中生活的主體;中年人群體文化活動滿意度和參與度處于中間,因為他們往往為了支撐家庭而常年外出務工;青少年群體的滿意度和參與度則偏低,因為他們有新的文化需求。
鄉村文化重建設輕管理明顯。因為本市各地村級集體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自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啟動以來,政府主導建設整個過程,即便有市場經營主體和個別企業參與其中,但由于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方面的財政撥付和項目扶持,最后導致的結果是鄉村文化重建設輕管理,甚至是無管理。
2 宿州美麗鄉村文化建設路徑探索
2.1 發揮鄉村文化建設人才作用
加快文化專職專干隊伍建設。單從鄉村文化干部配備來看,一個人面對幾萬,甚至十幾萬人,是不現實的,鄉鎮一定做到三人以上配置。要有陣地、有資金,就應當有人去組織、去使用,而且專職文化干部應當專職文化工作,萬萬不可以向有些人說的那樣:“文化工作是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一定要踏踏實實干好每一件文化工作,特別是要抓住各主要節慶活動,讓返鄉的村民深切感受家鄉美、家鄉樂。
切實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一是鼓勵和吸引有能力、有才華的年輕人到基層文化崗位工作,解決基層文化隊伍人員老化的問題。二是加強對農村文化人員的培訓,使他們汲取新的知識營養,提升思想藝術水平,帶動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三要扶持民間藝術團體,培養一大批熱心公益事業的文化藝人和“土專家”,讓民間藝術骨干脫穎而出,成為豐富農村文化活動的主力軍。
理順農村文化人才管理體制。在鄉鎮文化管理體制上,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理順管理體制,賦予文化主管部門對鄉鎮文化工作的管理權,建立統籌安排、協調一致、靈活高效的用人制度,做到文化專干專職專用,確保基層文化隊伍能夠持續、穩定、有序、健康發展。
2.2 理順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思路
做好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工作。積極保護馬戲、嗩吶、梆子戲、泗州戲等傳統文化藝術,大力發展蕭縣書畫、靈璧石等文化藝術資源,培育塑造其空間載體,體現濃郁的地方特色。積極挖掘本地文化內涵,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引導群眾關心關注并主動參與本地的文化建設當中,充分利用本地書畫之鄉、嗩吶之鄉、馬戲之鄉、奇石之鄉、梆子戲之鄉等文化藝術資源,宣傳本地傳統的孝文化、賢文化、楚漢文化、紅色文化等。
創新農村文化活動思路方法。一是把美麗鄉村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好人好事創編成村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以激發廣大農民朋友自娛自樂的積極性。二是以文化活動進基層為載體,改進文化服務方式并創新服務理念,改送文化下鄉為留文化住鄉,把文化活動辦到農村去,用村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滿足其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三是借鑒城市社區藝術團體模式,力爭實現村村有自己的活動隊,并經常開展活動,使參加文藝活動成為村民的生活常態。
做好城市支持農村工作。近年來送戲、送電影、送科技下鄉,是很好的惠民工程,但還需要送文化送活動下鄉,農民文化藝術節就是很好的活動,各地文化部門要年年堅持下去。城市好的文化社區,應當和農村開展結對子,手拉手活動,政府應在資金上予以扶持。要讓文化發揮出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建設美好鄉村的作用,就必須讓文化有穩固的根,有粗壯的干,有繁茂的葉,枝繁葉茂的文化才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的美麗鄉村。
2.3 完善鄉村文化建設管護機制
切實加大財政投入撥付力度。目前,宿州市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薄弱,全市各級政府要在政策上和資金上給予支持,確保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高品位、管理高質量、效能高發揮。各級相關部門應結合自身工作職責,積極做好調查研究,有效解決各地農村因文化建設需要帶來人員規模擴大和費用開支增加等問題,切實保障鄉村文化活動正常開展。與此同時,基層政府也應積極探索多元投資機制,運用好惠農政策和專項扶持資金,開創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新路徑,探索政府、企業和個人相結合的鄉村文化建設投入體系。
嚴厲打擊整頓非法文化活動。農村有不少本土鑼鼓隊、嗩吶班子等演出隊伍,他們對農村文化的繁榮是有貢獻的,但是,這些演出隊伍需要認真的組織和整頓。首先要進行培訓引導,讓他們知法并守法經營。其次是持證上崗規范經營,并在證件中規定演出范圍、演出內容、違法后果。另外,就是要加大監督管控力度,比如設置有獎舉報,發現一起低俗下流演出就打擊一起,決不能讓黃賭毒污染農村市場,毒害留守兒童,擾亂農村穩定。
大力培育樹立鄉村文明新風。一是深入開展文明村鎮、集市、家庭評選活動,引導農民破除陳規陋習,培育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廣泛開展農村志愿服務活動,關愛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建好用好鄉村學校幼兒園養老院等場所。三是發掘、保護和開發鄉村優秀民間文化資源,傳承弘揚具有宿州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四是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點、鄉村文體活動室、農家書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確保“鎮鄉有陣地、村社有書屋”。五是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大農村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加強農村警務、農村消防應急救援和群防群治等建設,完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發揮農村老黨員、老干部、老勞模、老退伍軍人、老教師等“五老”人員調解鄰里糾紛方面的作用,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3 結語
作為皖北農業大市,自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啟動數年以來,宿州市緊密結合本地實際,調動各方力量,通過規劃、投入等工作機制,已經初步走出了一條可復制、可借鑒的具有皖北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自2013年開始全市選定36個省級示范村開啟美麗鄉村建設之后,每年都在增加示范村或示范中心鄉鎮,并且建成后的美麗鄉村也都有新改觀新變化,經過省級檢查驗收的示范村示范中心鄉鎮也注重后續管護,總的來看效果較好,村民滿意度較高。但就鄉村文化建設而言,這些美麗鄉村還是存在因留不住人而致使人氣不旺、文化傳承后繼乏人、地域文化資源得不到很好開發、鄉風民俗有待完善、鄉愁無處安放等諸多問題和不足,更不用說還有許多沒有惠及到的鄉村了。因此,美麗鄉村建設仍然任重道遠,美麗鄉村文化建設依然需要持續投入和永久關注。
【參考文獻】
[1]韓鵬云.中國鄉村文化的衰變與應對[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1):49-54.
[2]雷家軍,劉曉佳,宋立華.關于新時期鄉村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2):58-64.
[3]姚令華,信陽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傳承研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 院學報,2016 (1):3-5.
[4]倪國良,張世定.鄉村振興中鄉村文化自信的重建[J].新疆社會科學,2018(3):131-137.
[5]歐陽雪梅.振興鄉村文化面臨的挑戰及實踐路徑[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5):30-36.
[6]王立華.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途徑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6):65-66.
[7]田云剛,張元潔,鄉村振興的鄉村文化產業化路徑探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1期),2019 (1):9-15.
[8]胡劍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文化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19 (5):120-128.
[作者簡介]秦克祥(1972-),男,安徽泗縣人,宿州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系教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