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摘 要]大數據、教育信息化、打造“金課”、智慧教學、“磨課”這些字眼背后的教育大形勢著實讓當下大學英語教師“愛恨交織”。課題組從英國教育家阿爾弗雷德·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教育的節奏”說出發,闡述學生浪漫、精確、綜合階段的智力發展節奏心理特點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啟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回歸基于知識廣泛聯系的浪漫探索與自由創造,進而回歸一般到特殊、由表入深、驗證知識的精確理解,最終回歸快樂與智慧教學。這是從教育規律出發,從“學生”心智特點出發,也是大數據信息化時代實現有效大學英語教學的“捷徑”。
[關鍵詞]教育的節奏;教師;學生;浪漫;精確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11-0141-03
現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給外語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正重塑著外語教育的生態。截至撰寫此文時,在知網以“大學英語教師”為主題查到的文章僅為1605篇,其中大量是關于教師的專業發展。以“教育的節奏”為主題只查到3篇,圍繞“教學節奏”為主題的文章從2004年至2018年,也只有二十幾篇。2003年代表大學英語界領導層看法的《會議紀要》這樣說:在決定外語教育政策時“必須堅持科學的態度,必須根據外語教學的客觀規律辦事”[1]。王守仁教授多次表明“我們主張自覺遵循外語教學規律”[2]。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其指導思想中提到: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新時代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必須要基于教育規律,堅持從教育本質出發,從教育的節奏出發,從學生本身出發,轉變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手段與方法,方能取得實效。
一、教育的節奏及其內涵
英國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基于一個人的心智發展階段與特點,提出了教育的節奏(The Rhythm of Education)說。所謂教育的節奏,就是在學生心智發展的不同階段,尋找合適的時機,采用恰當的方法,實施相應的課程[4]。懷特海認為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在教育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特別是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黑格爾把事物發展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正Thesis、反Antithesis、合Synthesis),懷特海把每一個智力發展的周期劃分為三個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階段,即13歲或者14歲之前為浪漫階段,14歲到18歲是精確階段,而綜合階段體現在成人期的初始階段18歲到22歲。當然,懷特海也強調:三個階段的劃分并非機械,它們反復出現在每一個心智發展過程。三個階段(周期)的不斷重復、循環構成了教育的全過程。教育就在于這三個周期的不斷重復。不同階段,要求我們認真思考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去符合學生的心智要求,促進學生的心智健康發展。用懷特海的話概括來講,“我們應該努力在學生的頭腦中編織出一幅知識的和諧圖景,協調教育中的各個因素達成各個周期,使得每個周期對學生的當下學習都有內在價值”[4]。懷特海告誡我們必須謹記: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應該是自我發展,一般發生在16歲至30歲之間[4]。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教師、教育改革家坦普爾大主教曾說過:“人們在18歲的時候表現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8歲以后他們會怎么發展。”[4]大學教育責任之重大,大學英語教學作為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身擔重任。懷特海明示:這個節奏性特點的一些主要規律是可以在教育實踐中得到驗證的,是適用于大多數學生的。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節奏規律來進行教學,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從根本上啟發心智[4]。
二、教育的節奏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處在大數據信息化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師,應切忌被時代牽著鼻子走、盲目跟風,切忌教學形式高大上化,要銘記回歸教育與教學的本源與本真,從教育節奏說中汲取啟示與指導,回歸初心,憑心教書。
(一)擯棄功利,回歸浪漫想象與自由探索
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86年來身處一流大學的教育第一線,如今已離我們而去的他,對今天的教育體系曾憂心忡忡,他說:“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太功利。”李老的這句話促使我們思考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為完成大綱、課文內容而備課,為完成備課內容、教學任務而教,為考試而教,大學英語教學依然延續高中時的教學內容與模式。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文本理解與技能訓練上。而學生層面,普通高校的大部分學生學英語主要是為了能夠順利通過考試,拿到畢業證。筆者在教授主題為Values(價值觀)一課:A Life Full of Riches時,用雨課堂發彈幕的方式請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目標,結果大部分答案都離不開“make money”。賺錢本身沒錯,但以此作為學習目的,學生便不會注重方法,而是死記硬背,為的只是速效產出,平時不努力,考前用盡洪荒之力,結果收效甚微。眾所周知,因為中考、高考的壓力,中學階段的英語應試成分還是很大的。令人悲哀的是,被懷特海認為人類最重要的智力發展浪漫階段青春期總是籠罩在死氣沉沉的填鴨式教育的陰影之下。為了每一次的“人生考試”(小、中、高考),精確階段是以往教育體系中唯一強調的,不管是中小學教育還是大學教育。其結果就是把學生教育成了書呆子[4],把學生繼續“培養”成了功利的機器。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學生的確收獲了知識,但建構知識之間聯系的聯想力與概括、歸納知識背后原理的能力未得到激發與培養。懷特海指出:一個學生只有在浪漫精神的活力之下,才能真正領會學習任務的要義[4]。
例如虛擬語氣從高中講到大學,學生每每遇到此類題,還是無法識別它,難以準確應對,因為學生的理解依然是建立在對虛擬語氣規律的死記硬背上。如果老師能夠通過相關電影《白鯨記》,歌曲If I Were A Boy以及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探索虛擬語氣背后的本質,幫助其認識到:虛擬語氣引導的句子本身含有與其相反的一個事實存在,因此,虛擬語氣是描述與事實相反,不存在的情況。由此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四大名詞性從句中引導的虛擬語氣結構是should+動詞原形的原因(假設的事實隱含著說話人的語氣:“應該”或“不應該”)。與此同時,指引學生理解whether引導的(be)動詞原形的虛擬語氣恰好體現了虛擬、不存在的事實(既然不存在,就不存在各種時態,只能保持原形)。大學是要傳授知識,但必須是以一種充滿想象力的方式來傳授知識。這是大學服務于社會的應有之義。只有展開想象的翅膀上下求索,方能激發靈感,求得新知。如此一來,所見事實就不再是記憶的負擔。在懷特海看來,年輕人總是富于想象的。“發揮想象,為學為道,搭建知識生長與生命熱望之間的橋梁”是信息化大數據時代的英語課堂所缺乏的,這也正是大學存在的理由。由此,課本與生活、社會之間架起了思想的橋梁,年輕人(學生)和老年人(老師)被緊密聯系起來。想象力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染,教師的學識中必須含有充滿智慧的想象。大學存在的根本意義就在于大學的教師隊伍,大學教師的卓越之處就在于能夠充分認識和熟練掌握想象力與學問的結合[4]。兩千多年前,古人把教育比喻為一把火炬代代相傳,懷特海認為想象力就是那點燃的火炬。如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的互聯網大資源觀也包括知識之間的關系,即知識圖譜;既包括填充學生頭腦的,也包括點燃學生智慧的,教育不是把一杯水注滿,更多是把一團火點燃[3]。
知識求新是帶領學生回歸浪漫、自由探索的另一要義。懷特海說,所謂教育,其實就是引導人們探索生活。教育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關知識是否新穎。魚兒一刻也離不開水,知識一日也離不開“新”[4]。筆者每學期進行試卷分析時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課外知識作答情況普遍較好,這透露出背后的興趣與用心思考;而課內知識雖講過,作答情況卻并不理想,較機械、被動。這似乎在傳遞一種信號:無新,無興趣;無驅動,無學習。更讓筆者欣喜的是,每當圍繞課文主題布置開放性作文時,總會從學生的作業中欣賞到閃亮的思想。懷特海說:學者的作用就是喚起生活中的智慧與美[4],就是賦予課堂智慧與價值,賦予教學思想之美。這理應是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師具備的知識素養、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
(二)擯棄數量,回歸精確理解
所有的教育永遠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時間的制約[4]。文秋芳老師坦言:的確,外語教學有其自身規律。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只能達成一定目標[5]。大學英語的學習對象都是非英語專業學生,面臨自身巨大的專業課程壓力,用于英語學習的時間相對有限,但大學英語課時又被大幅度削減(本校現有周課時為2),如此窘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可能樣樣都教。懷特海說:學問的領域是如此寬廣,而一個人一生的時光是如此短暫,轉瞬即逝,一生的生活也是如此瑣碎,難以專注。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你是一個科學家,抑或是一個校長,其實都是無知之人[4]。教師教學主要在課堂上進行。而課堂教學時間極其有限,特別是在當前大學外語教學課時被壓縮的前提下,教師更要惜時如金,將時間都用到學生的有效學習上[6]。如果在乎知識的數量,將會失去很多比知識更為重要的東西(思維、知識運用、語言產出能力等)。《莊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對學生而言,樣樣都學,最終卻啥也沒學到。對老師而言,所備內容不一定每次都能按計劃講完,這很正常;詞匯、語法、語篇內容、思想樣樣都講,實屬不易。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如何做到教學有重點?如何做到知識的精確學習?如何保持學生的專注?如何收獲成效?全國英語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曾用強說:信息化已經不只是教學手段的一種改革,它實際上改變了整個教學生態,改變著傳統的“三教模式”——課本、備課、教室,意味著我們整個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變化。他指出:信息化2.0時代給大學教師帶來的最大挑戰在于理念上的轉變。(老師)首先要明確學習意味著什么。其次,要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語言能力是什么。在信息化時代,教師要改變對自己以及對教學的認識,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3]。擯棄數量的第一要義是通過知識的精確學習收獲智慧。懷特海說,當智慧生長的時候,知識在縮減(knowledge shrinks as wisdom grows)[4]。一個人可以輕易獲得知識,但仍可能沒有智慧。擯棄數量是為了傳授更有價值的知識,收獲智慧。智慧關系著知識的運用、問題的解決、經驗的升華,是我們所能獲得的最本質的自由[4]。大學教育的意義不在于能夠教授多少知識,而在于讓我們透過細枝末節來學習基本原理。這里所說的基本原理是指已經內化的、形成習慣的思維。這種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在相關的情境中恰當地解決問題。以恰當的思維解決相應的問題,這是智力培養的終極目的。將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習的力量。
擯棄數量的另一要義是快樂。大學階段,精確學習依然是關鍵,但學習興趣也不能忽略。無興趣無心智發展。興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決條件[4]。為考試而學的無形目標使學生通過大學階段之前的英語學習的確獲得了不少知識,但并未由此獲得繼續前進、發展的熱情、力量與能力。有研究表明,普通高校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倦怠現象愈演愈烈,它已經成為阻礙學生學業進步的一個嚴重問題。而教學因素對當前高校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產生的影響最為顯著[7]。早期教育中對知識的過度精確教授(死記硬背、刷題大戰),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興趣與探索精神,最終學生也未能理解知識的豐富內涵。當代大學生是一個個具有活躍思維與思想的生命體,教育面對的恰恰是具有思想的鮮活生命體。生命是有周期性的,甚至每天都有其周期性。在智力發展的周期之中,浪漫階段、精確階段、綜合階段都是自始至終普遍存在的。這三個階段會交替居于主導地位,正是這樣的交替循環形成了智力發展的各個周期[4]。大學階段的精確學習有必要讓學生精神愉悅地完成,這也是教育的要旨:在實踐中發現自由(浪漫)與規訓(精確)之間的精神平衡[4]。擯棄數量,為運用相關視頻、案例,組織個人展示、小組活動,組織游戲、比賽等快樂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可能;擯棄數量,保持了學生的注意力與專注力,確保了學習效果,這是另一種快樂——創造的快樂,這源于付出勞動而獲得回報[4]。我們生活在一個可以觸摸得到的物質世界,也生活在一個可以感受得到的精神世界。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三尺講臺,放慢教學速度,遵循教學節奏,充分利用有限課堂時間,與學生共同體驗這美妙的世界,感知豐富的內心,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也體驗快樂、收獲智慧。這樣的做法是尊重學生的心智發展特點,遵循教育的節奏,彰顯教學的科學與藝術。教育是利用生命的藝術,是對成長的輔導,是精神世界中的精細調整。世界上最根本的浪費就是生命的浪費[8]。
三、結語
中國外語教學歷史悠久,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語教師群體。教育信息化是新時代外語教育不可逆轉的趨勢。如果追問教育為什么會失敗,我們往往發現其根源在于教育理念的僵化[4]。高校層次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層次,但在新時代,教師自身的格局與理念、主動識變與應變的睿智才是影響教學的根本因素。教師變,教學生態環境才能變,學生才有可能變。放棄功利教學,就是讓教師與學生都放下思想包袱,擺脫束縛,無憂無懼,靈活變通,邁向知識的探索;放棄功利教學,就是放棄近憂,回歸對學生的信任,對教學的自信。教育的確不是一件易事,沒有任何一個辦法能解決所有問題。但遵循科學的教育規律與人本身的發展節奏特點,教學改革至少會改有所獲。如果不能用新的方法迎接新的時代,不能用時代的精神教育人們,理想就會破滅,災難就會發生[4]。大學英語教學任重而道遠,但值得你我砥礪前行。
[ 參 考 文 獻 ]
[1] 蔡基剛.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史上四次定位爭論綜述及其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5(10):41.
[2] 王守仁.堅持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J].外語界,2013(6):9-12+22.
[3]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現代化2035》[OL]. 新華網,(2019-02-24)[2019-08-2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23/c_1124154392.htm.
[4]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教育的目的(第一版)[M].靳玉樂,劉富利,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1-116.
[5] 文秋芳.“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現代外語(雙月刊),2017,40(3):355.
[6] 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15,47(4):549.
[7] 白艷.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探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8(3):83+85.
[8] 王立志.教育的節約原則[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5):17-19.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