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濤

“微創新”引路、“微課題”引航、“微合作”引變,近年來,北京市昌平區第五學校聚焦“三微”課題實踐研究,以教科研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逐漸打造形成了獨具創新特色的制度、文化品牌。
2014年,北京市昌平區第五學校確立了“學術導向是第一位”的辦學思想和打造“學術型初中”的理念,落實“以人為本、多元聯動、學術引領、內涵發展”的辦學思路,在課改實踐中探索“科研興學、科研興教、學術興校”的特色發展路徑。
基于此,從2015年開始,學校開展了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依托“微創新”理念,探索“微課題”引領下的“微合作”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這一課題致力于提升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引導教師關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微問題”,并將“微問題”做成“微課題”,探索富有更大生長空間的“微合作”策略,生成“微創新”理念。經過近五年對“三微”課題的研究,促進了教師實踐、研究、專業融通相長,助推了學校制度生根、文化生長、品牌生輝。
“三微”課題引領學校內涵發展
重反思——敞開門做實科研,課堂即研究
著名教育專家顧泠沅曾經說過:“真正的名師是在學校里、課堂里摔打出來的。”反思精神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階梯。在反思中揚長,在反思中甄別,在反思中求變,不斷的專業反思將融成一種不斷的“超越”。
學校的課題研究是從常規常態的“三微一變”課堂教學反思開始的。立足“學”的微需求、微問題,尋找課堂微合作、微生成,發現課改微創新,寫生動的課堂微故事。每周三故事,每月一案例、一報告、一論文。
學校要求所有一線教師撰寫學期追蹤式反思:某一教學內容、某一課堂教改新嘗試、某一課堂意外生成生長點、某一挫敗點引發的變點,甚至對某一組學生的追蹤均可;學期初以教研組(大組備課組)為單位研討確定本學期本組“三微一變”反思內容方向,并擬定參考性追蹤式反思題目二個(小組)至三個(大組)供同組教師選用,題目亦可根據自己的課堂生成自定,題目要求貼合“三微”課題及本組子課題。反思撰寫要求有題目、有過程、有追蹤、有思想。同時以教研組為單位,每月一期特色教研動態展示,包括本組教研、課堂活動內容及特色、教師課堂風采,以及微課例、微策略、微理念等課題研究亮點成果。
“三聯動”——打造反思型、科研型、學習型骨干團隊
“三微”校本專項課題組根據研究推進、效果情況,充分利用學校與高校、高中、小學、市區級名師名校、各層級專家的聯動交流活動,推進課題向更高層面發展——催生成新項目、新課題,并以此為基點,切實推進學校培訓、教研兩大工作發生內容形式上的新變化。課題研究啟動了“三聯動”項目。
一是聯動骨干教師校本培訓。將參與課題的各項活動設定為專項科研培訓項目。
二是學科領軍教師培訓項目。隨活動打造領軍教師,定位三目標:學習的事,嚴一點——要求教師閱讀、交流導師的專著及論文,樹立終身學習觀;反思的事,狠一點——要求教師學期、學年末寫出自己的論文或文集;行動的事,多一點——要求教師參與到各級各類課堂、講座交流活動中,堅持專業成長。
三是聯動教改最前沿的教研組活動。學校的十三個教研組均為“三微”課題獨立的子課題組,各教研組組織學習“三微”課題相關理論知識及研究內容等,確定本組研究子課題及研究計劃;教研活動圍繞學科及個人“微課題”研究 ,探索學科“微合作”課堂教學策略;教研組開展圍繞課題研究的培訓學習、聽評課、反思展示交流等活動,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每學期人人有一篇高水平的微課題研究或課題、課例研究報告。
幾年的研究實踐,“三微”課題真正成了學校的龍頭課題,助推教師形成基本的教科研、課題工作理念及一般方法,催生微而新的區、校級課題,培養了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同時,在研究實踐中,學校提升了辦學品位,張揚了個性,形成了特色,促進了制度、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學校發展的務實舉措
文化是學校發展變革的靈魂。學校文化,就是根植于師生內心的修養情懷,是教師無須提醒的自覺自勵,是學生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成長。文化的力量,影響著師生成長、學校發展、教育變革。因此,辦一所有文化內涵的學校,是學校持續發展的著力點。而一所學校文化的形成,往往源于其長期良好、穩定和有序的學校制度。這便要求學校進行頂層設計、戰略謀劃,建立科學完善的制度體系。
學校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2015年,學校正式掛牌為“北京市文化建設示范校”,更增添了我們完善制度建設、打造文化品牌校的信心。
夯實管理文化制度建設
校長做好領跑人——制度約束人、文化引領人、情懷感染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校長是學校長久發展的決策者,是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領跑人。決策力與執行力是校長領導力的兩個支柱,校長的領導力決定著制度的執行力。作為校長,須時時學習、放眼未來,面對新的教育形勢、教育格局,要具有與時代共生長、常思變的教育理念,具有敢于率先垂范,深入課堂課改,直面教師、學生成長的行動力。
黨員干部做好領路人——完善部門處室責任制,建立干部談心制度,堅持年級自治、科學下沉管理,抓實常規的“品德”“大局”“合作”“溝通”“師生”“業績”六個第一,落實在職在崗,黨員干部做到責任擔當、不忘初心、不負使命、同心同向、共情共贏。
年級主管做好責任人——堅持“重心下移,細節落地”管理思路,進一步推進實施年級自治,建立完善包班組制度,落實年級領導負責制。各年級成立管理中心,由干部、年級主任、黨小組、工會組長組成,在學校總體計劃下落實年級工作,所有干部參與年級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如進課堂參與小組建設,組織月檢測、期中測,參與監考,掌握晨午檢、跑操、評比、學生用餐情況等,事無巨細、全程在線。
篤實專業文化制度建設
一流學校靠的是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根基是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教師隊伍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盡師責、樹師表、愛生敬業,須在不斷的學習中涵養情懷;修師德、鑄師魂、善誘求真,須在終身的學習中傳承師魂。學校不斷完善、落實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五制度”,即堅持舉辦校級大講堂制度、特級名師進課堂制度、一線教師承擔課題制度、骨干教師考核展示制度、青年教師培訓班制度。
扎實課程文化制度建設
課程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體系的核心。學校依托國家基礎教育三級課程體系,秉持“根植學生健康成長、促進教師專業進步、助力學校持續發展”課程理念,著眼于課程資源的多元拓展、校本課程建設開發創新,立足于“三微”校本課題研究實踐,致力打造三大課程文化體系——
教師培訓課程系列化。層級化開展教師培訓活動;大力支持本校特級教師領銜的名師工作室項目,使工作室逐步成為開放的活動基地,整合多方培訓資源;充分挖掘市區高端培訓資源、校際教師相互支持資源。
學生小組課程常態化。學校學生小組文化課程建設的目標是:時時小組行、事事小組做、處處小組在。小組合作著眼于“微、活、變”,不只發生在課堂,不僅限于學習,而是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常態。當然,盡善盡美地落實這一目標以及實現其所能達成的最佳教育效果,還需軟文化滲透成共識、硬制度推進促并行。
學校活動文化課程多元化。組織豐富多彩、有序高效的活動是學校學生文化的本位;學校特色活動課程化、制度化、成文化,將成為學校課程文化建設的一大亮色。這一點上,學校將在對以往活動得失的反思研究上下功夫,高效整合出課程,有效提升成制度,以實效創新促文化。
落實育人文化制度建設
學校的育人理想是,自主課堂合作共探,和諧校園德才雙修;博學篤行志存高遠,騏驥馳騁心系家國。為讓學生在多彩多元、有序有趣、高頻高效的活動中實現目標、追求理想,學校制定了一系列育人文化制度,例如:新學年學前教育制度——培養學生遵規守矩意識;日、周、月、學期常規養成教育活動制度——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小組學習制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少青團隊主題活動制度——培養學生自主教育能力;綜合素質社會實踐制度——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精神;家校共建制度——創造學生成長良好環境。
豐實環境文化制度建設
校園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的載體。雕刻學校辦學理念、《五中賦》的愿景文化石,宣傳中外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墻,展示師生風采的櫥窗文化墻,凸顯年級、班級文化的樓道文化墻,為學校辦學品位的提升帶來了張力。學校將環境文化建設目標定位為“固本培元,立校立人”。學校育人文化的蓬勃朝氣,教師文化的厚重“底氣”,學校管理文化的“一堂正氣”,都外顯于此;未來,學校將繼續設計開發小學部專屬的創意文化系列、及時更新校園宣傳櫥窗文化墻系列、加快建設藝術樓專室硬設施系列。
學校發展的現狀與挑戰
辦學規模逐年擴大
2018年9月,原為純初中學校的昌平區第五中學增設小學部,當年招收小學一年級6個班,學生約270人,并正式更名為“北京市昌平區第五學校”。學校現有教學班48個,其中小學部教學班12個。
師資隊伍逐年壯大
目前,學校在崗教職工共203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市級骨干教師2人,區級學科帶頭人10人,區級骨干教師25人;副高級教師65人,一級教師69人,二級教師55人。
社會聲譽逐年向好
學校建有食堂,實行校園封閉式管理,解決了家長中午時段照管孩子的問題。此外,學校通過設置家長開放周、成立家長委員會、拓展社區大課堂,開啟了學校、家庭、社會共育的良性循環。目前學校社會關注度逐年提高,辦學滿意度、社會聲譽逐年向好。
辦學面臨挑戰和考驗
未來,中學部+“六六”制式小學部(36班)將成為學校辦學新格局。但是,目前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推進遠不能滿足學校發展需求;小學部增設已三年,但學校教育教學及教學輔助用房嚴重不足,小學部發展規劃所需的配套軟硬件設施、設備亦嚴重缺乏;目前學校教師平均年齡43歲,其中50歲以上男教師18人,女教師27人,教師隊伍呈現老齡化趨勢,工作態度、精力、熱情出現“高原現象”;深化培訓機制、競爭機制、激勵機制等內部制度改革的阻力大、局限性強。
盡管前路還有更大挑戰,但昌平區第五學校全體師生推動學校發展的決心信心大、方法智慧多。見微知著,發展有路;化危為機,未來可期!
【作者系北京市昌平區第五學校校長。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單位資助校本研究專項課題《依托“微創新”理念,探索“微課題”引領下的“微合作”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批準號BBB15041)的成果。】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