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煉霞
【摘要】初中的語文教學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為主。將以往的被動接受逐漸轉變為主動學習;將機械照搬變為方法運用;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授課。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在上課時,要把課堂變得趣味生動、高潮迭起,這樣學生就會變得生動活潑、積極好問。利用老師主導的優勢,去打破僵局,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途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關鍵詞】巧妙導入? ?表演? ?巧用教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7-057-01
前言:通過以往的教學流程,學生一般很難講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很多時候對于文章的理解都停留于表面,更多時候局限于老師傳授的那些知識,學生自己對于課文的理解并不深刻。而如何讓學生進入課文中,去認真領悟文章中的人文、物件、語句帶來的美的體驗。以及文章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和文章立意點,這既是需要老師讓一節課堂“活”起來的原因,也是學生在學習時所需要的狀態。
一、巧妙導入讓課堂“活”起來
“語文課堂效率的提升不僅需要體現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不斷改進方法、優化結構,從而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而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在面對從小學升上來到初中課堂的大量課程的對比,很容易讓孩子對于語文學習喪失興趣。但是如果我們換個有趣的方式進行教學,孩子的興趣又是如何呢?現在我們所有人都愛聽歌,而音樂和語文都是情感的載體,盡管兩者之間的組成部分不同,語文由文字組成,音樂由音符組成。以音樂開始,讓語文課堂在音樂中被導入進去,在課堂上利用音樂營造一種氛圍,創造一種情境,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文字和音樂帶來的雙重的美的體驗。音樂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的途徑進行播放,利用到現在新型的教學手段,推進課堂的活躍。
就比如學習到余光中的《鄉愁》時,可以播放余光中先生的另一首詩,被羅大佑改編成一首歌曲叫《鄉愁四韻》,音樂的緩慢、低沉,再加上羅大佑本人聲音的特點,沙啞而充滿磁性,將一個在外的游子思鄉時的情感抒發的淋漓盡致,把在外不得歸家,家鄉卻遠在他方的無奈和憂思表達的很清楚。通過聲音的感官,能夠很容易的將學生帶入那種憂郁、傷感的情緒中,再在這個時候帶著濃濃的感情去閱讀《鄉愁》,就很容易走進詩以及作者的內心深處,更好的把握詩的主題、立意。又如在導入梁衡的《壺口瀑布》時,可以播放一段簡介壺口瀑布圖文并茂的音樂視頻,引用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導入,讓同學們感受它的磅礴氣勢,從而激發同學們的閱讀興趣,更好地朗讀和理解課文。
二、將表演與語文課堂結合
現在我們的學生很多都特別具有表演欲望,不再像過去那樣很多人都是一種內斂的性格。在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在理解課文基礎文意以后,將一些比較抽象的句子或者段落改成比較生動、形象、活潑的語言,可以便于學生進行表演的臺詞。通過對課本的改編,變成課本劇,但是在用詞上要保持準確,不能偏離課文的愿意。在表演課本劇時,學生會去對人物性格、人物背景、時代背景做一個了解,還在做人物小傳的時候,加深對課文中出現的人物的理解,也加深了對課文情節的印象。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改編成課本劇,對于這個課本劇首先是戰國時期的歷史事件,這就要求學生要去對這段時間的歷史進行研究,還有對于文言文和白話文的轉變也是對于學生的考驗。將安陵在生死存亡之際的危險給展現出來,唐雎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的緊迫和責任感在表演中更能展現出來。在安排課本劇的時候可以進行一個分組,每次都是一個小組進行,其他人作為觀眾。在課本劇結束以后,老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在臺詞、行動、角色之間的配合、道具的使用等方面去進行評議,還在后面有關于課本劇中內容領會程度和感悟的探討,從旁協助學生的思考。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自我思考,提高學習能力。
三、巧用教學語言促進語文學習
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可以用巧用教學語言,比如從課文中截取一句話或者一段文章,在課堂開頭以一種別樣的方式打開課堂。例如《化石吟》中,開頭就是幾句問句,那么老師可以問學生:“你們知道為什么最早的樹不開花嗎?為什么石頭也可以說話呢?”以這樣一種設置疑問的方式打開話題,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加認真的在課本中追尋答案,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充滿激情而又流暢的語言震撼學生,用幽默打開課堂氛圍。在老師上課時如果只使用一種單調、平緩的語氣進行授課,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嚴重的情況會導致學生昏昏欲睡。而適時的幽默像是一道精美的菜肴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創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在幽默的同時也要把握尺度,不可過度幽默,否則會讓課堂走向失控,從而讓學生的思想過于打開,脫離課堂。比如在講到“蠶”的有關內容就可以運用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引入,用了擬人的手法,為學生打開思考,還可以用蠶制造絲織品,為國家開辟經濟之路,這個時候會引起學生的提問:“老師,你為什么會這么說呢?”,老師可以接著講:“我國是最早養蠶織絲綢的,進而開辟了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走出了國門,把國家在國際上的聲譽極大地提高了。”這樣不僅擴展了知識,也為學生提供了不一樣的獲取知識的方法。
結語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中較為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能夠鞏固基礎、提升能力,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以何種方式進行教學,如何讓課堂“活”,這些都是為了更好的教學效果,為了能讓孩子們在活躍的氛圍中學習到東西,最后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學習到知識。所有的途徑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愛上學習,對學習感興趣。
【參考文獻】
[1]王濤.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效率三步曲[J].科技資訊,2020,18(14):165+167.
[2]高永明.談情境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學周刊,2020(1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