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寧
【摘要】當前,任務驅動型作文占據著高考中的半壁江山,如何準確審題立意關乎作文成敗。本文結合教學經驗,對任務驅動型作文審題立意提出幾點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任務驅動型作文? ?審題立意?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7-167-01
從2015年全國Ⅰ卷出現了任務驅動型作文開始,這類作文就成了流行和重點,任務驅動型作文是指在作文命題時,以材料創建情境,寫作時要明確作文的任務指令,寫出符合要求和限定的作文。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出現,不但是《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一核四層四翼”標準及情境載體論的體現,也是在高考革新之下,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高中語文教師,結合多年評改經驗,發現學生在寫這類作文時的最大難處就是審題立意,這是寫作的第一步,一旦出現理解偏差,整篇作文都有可能淪陷。本文通過幾次作文評改中的問題和反思,為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審題立意提出幾點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一、審題立意之我見
“審”在《康熙字典》解釋為:“宀,覆也。釆,別也。能包覆而深別之也。”即是:屋里有獸足印,能仔細分辨。“意”在《說文解字》解釋為:“志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即是:用心考察他人的言語,就知道他人的意愿。另外,“意”可以拆為“音”和”心”,可理解為“傾聽心里的聲音”。因此,作文的“審題立意”可以理解為仔細分辨材料里的“獸足印”——抓住材料關鍵詞句;把握出題者的意愿——落實任務指令;選擇角度,傾聽自己的心聲——找準角度深挖廣拓。
二、任務驅動型審題立意的教學策略
(一)抓材料的關鍵詞句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材料通常有不同程度的深意,學生要學會搜索材料中的關鍵詞句,挖掘深層含義,才能對材料進行準確立意。
開學之際,復旦大學00后新生曾健宇火了。他通過做家教掙得了3000余元的學費后,由于不夠,他選擇向父母借剩余的部分。這一另類的入學方式讓他成了網紅。問及背后原因,曾健宇說,父親曾跟他說過,18歲以后的費用只能“借”給他。
此舉引發熱議。有網友表示贊成,認為有利于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愛你不是什么都應該給你,成年后要學會承擔!”也有網友提出異議,認為學生的主業是學習,如果忙著賺錢耽誤了學習,容易導致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還有網友認為,父母不幫孩子支付學費,會導致親情淡漠。
對于網友們的議論,你有怎樣的認識呢?請選擇你認同或反對的一個點,給曾健宇寫封信,表明你對他這一做法的態度。
在評改此次作文時,不少學生審題十分馬虎,沒有抓住主人公成為網紅的關鍵是在于“大學入學費用有部分資金是向父母借來的”,而重點分析他應不應該做家教賺錢,這就偏頗了材料的中心旨意。
作文的材料為了突出中心,往往都會有關鍵詞句。關鍵詞往往是主要對象的修飾語,或是對主要對象評價性的詞語;關鍵句一般是議論性的語句。因此可以把它們作為審題的突破口,并加以合理的想象和聯系,在能更準確立意。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材料內容繁雜,學生在審題立意的時候很容易一葉障目,導致理解產生偏差。教師在平時要通過作文案例教學、講解及分析,讓學生學會抓關鍵,挖深意,準確立意。
(二)落實任務指令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最大特點就是任務指令的限定性。如果學生對任務指令沒有清晰的把握,在立意上就吃虧。
高考成績公布,小章同學的成績剛夠本省二本段,小章猶豫不決:上二本,就得到偏遠地方,將來就業就可能留在那里;要上高職專科,一輩子可能就是藍領,難出人頭地:若復讀,又擔心耽誤一年,明年上不了一本。
假如你是小章的同學,根據小章的情況,請你幫小章做出選擇,明確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在評改這道作文題時,很多學生沒有落實最后一段的任務指令:“做出選擇,明確態度,闡述看法”,作文態度模棱兩可:上二本可以,復讀也行,藍領也不錯;沒有替小章做出確定的選擇,寫成“你做什么選擇,我都支持”;“我”的主體意識不突出,沒有明確表明“我”的看法。
任務驅動型作文在落實任務指令時,要明確我是誰、寫給誰、寫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就上題而言,可以教學生從作者、對象、內容、目的、文體上去落實任務指令,即是:我要用小章同學的身份給小章寫一封信,信件要以他該上二本/高職專科/復讀(三者選其一)為中心內容的,以達到明確我的態度、闡述我的看法,幫他做出選擇的目的。這五點的落實能幫助學生在這類作文審題立意中少走彎路,明確任務指令。
(三)找準角度深挖廣拓
一般來說,任務驅動型作文在材料中已經提示觀點,甚至有多個觀點供選擇,學生需要在審題時從中選擇一個明確的觀點立意,最忌諱面面俱到。
一位女教師發現所教班里有28名學生,為完成一項生物作業,從網上抄襲答案。她認為這些學生品質低下,剽竊他人勞動成果,將成績判為零分。家長認為判罰太重,紛紛向學校施壓,要求重判。學校不堪重壓,迫令教師屈從,她堅持自己的決定,嚴詞拒絕,辭職而去。大家對此議論紛紛。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從老師、家長或校方任選一角度評論,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在評改時,學生習作中出現不少把三個角度都評論一番的情況,甚至還有從學生的角度大談闊論,其背后的原因,一是審題馬虎,二是在立意上只寫一點就無話可說。
教師可以在立意上指導學生抓準角度進行深挖廣拓,通過概述材料中的現象→析危害或好處(拓展結果、拓展對象、反向拓展)→挖掘本質根源→指明解決途徑或提出倡議等這一思路進行寫作。就上題的校方角度來看,在析危害中可以拓展對象,即學校的社會責任是什么,中心有:1.學校缺乏擔當,應堅決支持教師的正確教學行為。2.縱容作弊,學校育人樹人何去何從?等等。以家長的角度來看,在挖掘本質根源上,可以指出家長包庇作弊,是孩子作假的保護傘等。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針對性措施,引導學生抓準材料關鍵、明確落實任務指令以及找準角度深挖廣拓,通過加強審題立意的訓練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