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要:本論文探討了“讓學引思”課改新理念對教學方式的影響,提出了構建新型教學方式、創設高效教學課堂及創新教學評價的新理念
關鍵詞:讓學引思;高效課堂;教學新方法;教學新評價
教與學的存在有著古老悠久的歷史,古今中外無數教育家都在探討如何提高教學的效率。孔子在《論語》中曾就“學和思”的關系有過經典的描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近年來,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的要求“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我們進行了積極的教學實踐研究,以“讓學引思”課改新理念,構建新型高效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注重學與思相結合,打造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讓學引思”指導課程新設計
“讓學引思”可以激發學生學的欲望,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能力。教師也不再是單一地將各種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創設各種條件,賦予學生學習自由度靈活度,讓學生探究、合作和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喚醒,以便讓學生的大腦處于活躍狀態。
在課程教學設計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自由思考環境,設計出質疑-思考-探討-答疑的新教案。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多思考,如何設置適合學生的疑問,讓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積極討論。同時要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從而培養他們質疑和解疑的興趣。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與教師形成有效互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讓學生產生了疑問才會有進一步的思考然后如何去解決疑問,我們才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讓學引思”更新教學新方法
首先我們要樹立新型的教材觀。法國教育學家盧梭說:“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這暗合我們中國古人的智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傳統教學中,提問從來都是教師的“專利”,教師的提問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設計的。教材并沒有被活用起來。要想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解讀,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質疑,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敢問、善問,促進學生對教材的深入理解。
其次我們要樹立新型的教學觀。教學的本質不是單向傳輸的過程,也不是簡單的互動,而是教師與學生的深層次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滿堂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要引導并放手讓學生去進行探究式、發現式和創造型學習;引導學生去發現和創新的同時教師也會從中得到啟發,實現教學相長。在課堂教學中要設計多種參與方式,注重學生的自主參與。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要賦予學生參與的時間和權利。鼓勵學生討論質疑、發表各種見解,形成師生的互動交流。如:軸系零件的拆裝,我在上這一節內容的前一天,將拆裝動畫上傳至泛雅平臺,并在泛雅平臺上發送任務工單給學生,讓學生先自行預習,自行歸納出拆裝順序及拆裝要點,讓學生將預習中碰到的問題也羅列出來。第二天上課時,學生自由發言,講述自己總結的相關知識點,教師將這些方法寫在黑板上,交由全班學生討論方法的可行性,并將最后的正確方法書寫在黑板上。
“讓學引思”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本質回歸。興趣從來都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因此,教師應精心創設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構建新型的教學模擬環境,讓學生上課時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包圍,喚起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設計多樣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在課堂中根據教學內容,模擬真實的實操環境,設置合理的討論辯論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讓原本一邊倒的課程變成共同參與、共同掌控的場面。在問題中發現真理,在辯論中認識真理,在答疑解惑中提高科學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深刻印象。
三、“讓學引思”改革教學新評價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合適的評價激勵學生的學習,實現學習過程的最優化,喚醒學生學習的激情。曾經的我們,所有的評價都來源于老師,來源于課程后作業和考試成績。“讓學引思”課改新理念給了我們新的思路,我們也應該改革對學生學習掌握程度的評價體系。“讓”出多元評價,“引”入反思改進。教師應該努力創構一種師生之間、學生相互之間的良好互動,打造一種多元評價的課堂。在這個評價體系中,“讓”和“引”并不是獨立的隔離的,教師讓出部分評價權利,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控引導評價的正面激勵鼓舞作用。每一個學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評價的時候,我們要尊重他們的差異性,以人為本,關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每個學生量身打造適合其發展進步的課堂評價語言,以促進每個學生能夠實現自身價值。
高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在“讓學引思”的新課改理念下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我們要牢固樹立打造高效課堂、追求教學共贏的理念,實現教學的革新和進步。在“讓學”和“引思”的模式下積極探討,面向學生,構建動態的教學環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把握自己的學習進程,同時能夠有效的在教師的指引下完成科學知識的掌握,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
[2]張華,論教學改革的方向[J].江蘇教育,2015(8).
[3]王尚文,說“讓學”[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7(5).
[4]何偉俊,“好老師”孔子的學習哲學[J].人民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