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摘要:新的教學改革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新的教學改革要求我們對課堂設計更加的科學。“教學一致性”的課堂研究也是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以“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為例,闡述對“教學評一致性”的理解。
關鍵字:教學評一致性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學習評價
猶記得2018年10月,在“江蘇省新修訂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培訓(教務主任班)”的培訓會上,有幸聆聽崔允漷教授的關于“教學評一致性”的講解,受益匪淺。
崔教授將“教學評一致性”定義為:在特定的課堂活動中,以清晰的目標為前提,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對學習的評價應具有目標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體現在教、學、評三者都服務于學習目標: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習目標而教;學生的學,是為了學習目標而學;課堂的評,是對學習目標而評。而且“教學評”應該在一節課中同時體現。
這不禁讓我思考究竟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符合以上規律的課堂。以新課“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為例。經過思考后,我覺得這節課可以這樣上:
一、明確學習目標
讓學生探討:“生活中你怎么確定一杯鹽水中含有NaCl的多少?”從而從生活中直觀的,定性的了解溶液中濃度的概念。同時問學生生活中定量衡量溶液濃度的例子?
此時我們可以舉例關于酒駕:“血液中酒精濃度大于20mg/100mL為酒駕;大于80mg/100mL為醉駕”,或者初中學習的質量分數的概念,從而讓學生明確今天的學習目標:定量的衡量溶液的濃度。
二、對概念進行評價:
“教學評的一致性”在于及時的評價,所以在這里,我覺得需要用一兩道題目,對定義的理解程度進行評價,并且對定義進行辨析,強調定義中基本物理量的注意點。比如:可以用題目讓學理解公式中的“V”是溶液的體積,而不是溶劑的體積,它們之間的差異性。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對質量分數和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知道無論用哪一個量來代表濃度,濃度都是不會隨著取出溶液的多少而發生變化的。
三、回顧以前所學,建立網絡結構:
其實我們在前面已經學過三個公式了,但是并沒有將這三個公式串聯起來看。學生還是孤立的去看待每一個公式。所以在這里,我讓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三個公式,讓學生自己尋找它們之間的網絡結構,并尋求公式之間的轉換關系,尋求它們的共同點。
四、對公式間互相轉化的評價
在這里我們使用精心選擇的題目,由易到難的評價學生對于公式的轉換的理解與掌握情況,及時反饋過程中的問題,讓學生反思出現問題的原因與解決方案。在這里我在設計題目的時候,特地把前兩題設計成了解答題,讓學生寫了過程,并選擇部分學生的作業放在投影上展示。其實不看學生的計算過程,很難發現學生解題思路的一些問題,也就很難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程度。“教學評的一致性”是基于目標開展的專業實踐。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能夠很好開展的前提,目標的表述不夠清晰,不合理,一致性就無法實現。所以在這里,要明確了公式間的轉換對將來的學習的重要性,要讓學生能夠明確物質的量的核心作用。
五、稀釋問題的探討與研究
在設計稀釋問題的探討的時候,我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比如“稀釋過程中哪些量變了?哪些量沒有變?哪些量變大了?哪些量變小了?”,這些問題在課堂上要不要和學生探討?探討到什么程度?如果不探討,整節課會不會不完整?但是教研員的一句話讓我茅塞頓開:這一個點的核心是什么?這一個點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核心在于,稀釋前后溶質的物質的量不變;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掌握溶液稀釋的方法與計算,至于變得量并不是這節課的重點。
六、滴定問題
其實在新課設計時,我一直在糾結這一塊內容要不要在這一節課講。因為45分鐘時間有限,如果將這一塊內容加入到教學當中去,就會使教學的時間十分的緊湊,尤其是考慮到我們的生源基礎,這個內容會讓學生沒法當堂理解。
但是我后來又想,學習知識最大的作用便是應用,而對于學生而言,物質的量濃度主要涉及到的應用就是滴定。如果不講則會使整節課的內容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導致整節課的不完整。所以最終我還是將這一塊內容講解。從應用的角度來講解公式,在后續的題目的呈現過程中,意外的發現學生接受的還不錯。這就不禁讓我重新審視曾經的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將知識點全部講完以后才讓學生練習,所以學生沒有一次性接受那么多知識。而分段教學后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認識到上好一節課雖然不易,但是這是社會,家長,學生以及“教師”這個職業本身賦予我們的責任。如果說“教育是一項良心工程”,那么“教師就是一個憑借良心從事的職業”。新的教育改革來襲,想要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有所作為,那么就要認真對待每一節課。處理好“教學評一體性”的關系。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崔允漷,夏雪梅.“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中小學管理,2013,(1).
[3]崔允漷,“學生學會了什么是評價的基點”,《中國教育報》2013年4月10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