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龍英
摘要:創設情境是當今課堂教學研究中頻頻出現的概念。一個好的情境不僅具有豐富的內涵,而且還具有問題的誘導性,啟發性和探索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然而創設情境不能放任隨意,流于形式。實際上也有很多教師對于情境創設還把握得不是很到位。本文以新課堂改革的要求為標準,從教學實際出發,就目前存在的情境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后再思考通過怎樣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得創設教學情境,做到真正使情境在數學課堂中起到“承重墻”的作用。
關鍵詞:課堂改革;創設情境;精致教學
引言
“精致教學”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是教學內涵發展的需要,精致要求高效并能夠體現現代教育教學的理念。結合精致教學的理念及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我們確立了依托地域文化開展地理課堂精致教學的模式。地域文化對學生來說“距離相近、內容相識、情感相親”,將其融入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喚醒學生的鄉愁意識、升華學生的認知情感,進而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詮釋地域文化在地理精致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學目標提煉體現精致深刻
高中地理課內容理論性強、比較枯燥,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將大量情境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以致一課多境,模糊了教學目標,這樣不利于學生落實課堂學習目標。所以,在教學目標的提煉方面,應體現精致深刻。教學情境的創設就是方法之一,情境呈現目的是為了達成知識目標。在地理教學中涉及到農業這部分的內容,龍泉的農業就是一個很好的情境素材。龍泉是世界香菇發源地之一,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所產的椴木香菇、袋料香菇、木耳、靈芝等質地優厚、外形圓整,色澤純正。在政府的扶持下,綠色高質量高效的高山蔬菜也遠銷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課堂教學實踐中,把香菇文化等運用到農業中,學生能夠清晰教材的整體思路和所表達的意圖,明確教學重難點,厘清各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
二、教學內容整合體現精致合理
課堂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體現“精致”,需要教師整合教學內容,體現精致合理。教學內容是精致教學的基礎。在地理課教學上,“精致課堂”的構建應基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展開,結合本校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在地理教學中涉及到工業與交通的內容,可以結合龍泉的青瓷寶劍產業以及龍泉出行方式的變遷來進行課堂教學。青瓷是龍泉的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寶劍也名揚海內外,是身為龍泉人最熟悉不過的特色文化。龍泉青瓷寶劍園區的位置,以及龍泉青瓷寶劍廠建立選址的布局能為學生作為案例分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龍泉交通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昔日外出要翻山越嶺到鄉村公路、到2006年麗龍高速公路,再到今年衢寧鐵路的開通,龍泉的交通運輸網絡不斷完善,發展速度提升,龍泉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采用的這些素材貼近學生生活,具有很強的本土氣息,因此學生比較感興趣,也樂于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教學內容的落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教學方法設計體現精致有效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啟迪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根據教學需要,巧妙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結構,從而體現課堂的精致有效。在以龍泉為案例的區域地理教學中,我們采用以下三種方法開展,如:情境導入、合作探究、對比分析。龍泉市地理位置優越,東鄰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西接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區,是浙江省入江西省、福建省的主要通道,素有“甌婺八閩通衢”、“驛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是浙閩贛毗鄰地區商貿重鎮。龍泉山清水秀,是生態全國領先的養生之福城,其龍泉山、甌江、青瓷小鎮等都為學生所熟悉,以這些地域資源為依托,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和實踐來分析當地的氣候、地形、人口、資源等要素,對區域進行認知,進而掌握區域學習的方法。
四、教學活動籌劃體現精致充分
通過地理組全體教師的探討、研究,在地理核心素養的指引下,地域文化在地理課堂精致教學中的運用采用以下措施:
1.采用多媒體視頻展示龍泉的特色文化,創設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情境,借助地域文化的視頻信息向學生拋出問題:如龍泉為什么可以種出品質優厚的香菇、蔬菜?什么因素在影響?等。借此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通過對當地文化思考提取相關信息,得出答案,學生容易消化,記憶更加深刻。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當地的地理環境與人類生產活動之間的聯系,從地理要素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符合地理核心素養中的 “人地協調觀”和“綜合思維”。但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不能一股腦地將材料信息拋給學生,需要對地域文化案例進行補充、削減、改變,選取典型性,否則學生容易找不到重點以致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社會調查活動或者課外講座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地關注實際、走向社會、在實踐中感悟理論知識,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用觀察、調查等方法的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探索問題,獲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地理核心素養中的“地理實踐力”及“區域認知”。但在教學中,需要學生自主收集調查相關資料,該部分的落實存在差距,大大影響課堂的效果。
3.通過競賽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無處不在”的魅力。學習地理知識不僅能完善我們的知識面,還能更好的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服務。我們不僅要很好的學習書上應該學習的知識,還應更好的學習與了解地理有用的知識。在實際的地理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過于表面化,很難對知識點之間存在的聯系進行明確。通過競賽學習,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突破自身的思維定勢,從而促進學生地理綜合素質的顯著提升。
課堂實踐與檢驗,是檢查學生地理知識掌握程度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因此,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設置隨堂練習來鞏固學生學到的新知識,在學生們課堂反饋的情況中可以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彌補學生弱點、完成學生學習不足之處。
總之,地域文化的運用要注意“度”,不能過多,也要注意實際,不能流于形式,更應該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