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蓮

隨著社會改革日益深入,新領域、新業務不斷涌現。內部審計作為企業監督部門,如何在新形式下更好地為企業“治已病、防未病”,發揮審計常態化“經濟體檢”作用?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創新工作機制。《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令2018 年第11 號)提出: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工作需要,合理配備內部審計人員,除涉密事項外,可以根據內部審計工作需要向社會購買審計服務,并對采用的審計結果負責。內部審計新規定為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機制創新指引了方向:在內部審計力量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購買社會審計服務,將企業內部審計與社會審計深度融合,增強審計監督效能,為企業健康穩定發展保駕護航。本人結合工作實際,就企業購買社會審計服務的必要性、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完善措施四個方面談幾點認識。
1.可有效解決內部審計力量不足問題。大部分企業都存在以下情況:(1)專職人員配備不足,人少事多,與企業對審計工作要求不相適應。(2)審計人員的自身素質不高、知識結構單一,難以勝任內部審計工作。大部分企業審計人員具有財務、會計知識,但懂法律、基建工程、造價、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很少。(3)審計信息化標準技術比較落后,導致審計效率不高。自近年國務院倡導審計全覆蓋以來,一些大型企業也對內部審計提出了更高要求。內部審計力量薄弱與審計任務不斷加重的矛盾日益凸顯。通過向社會購買審計服務,可以優化審計資源配置,有效解決審計力量不足的問題。
2.有利于維護審計獨立性。對于企業而言,在機構設置時,內部審計部門與財務部門和其他職能部門平行,內部審計機構只是企業的部門之一,有些企業甚至沒有專職的審計人員,內部審計在組織、工作和經濟上受本單位制約,獨立性受限。與內部審計相比,社會審計在組織、工作等方面與被審計單位無關,具有較強獨立性。而且,相比較于內部審計,對于社會審計發現問題和提出的審計建議,往往更容易為被審計單位接受,也更有利于審計整改。
3.有利于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企業內部審計由于受人力資源和專業資源限制,在開展信息化建設投資審計、基礎建設投資審計及其他專業化領域審計時,往往力不從心,導致審計質量不高或難以達到既定水平。而社會審計機構中專業化人才比較聚集,具有專業性較強的對口人才,如稅務師、金融分析師、注冊會計師、造價師、預算師、資產評估師等,他們不僅審計專業知識過硬,而且擁有豐富的審計經驗。企業可根據實際需要,隨時向社會購買審計服務,極大地提高審計效率。
企業購買社會審計服務是內部審計的一種創新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服務質量方面,存在審計質量不高的問題。有些中介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存在報告數據不實、按預先設定價格出具評估報告、審計報告未對問題進行充分揭示、評估報告公允性結論依據不足、中介機構報告未發揮應有作用等問題。
2.購買服務程序方面,存在程序不規范的問題。有些國有企業未按規定選擇中介機構開展審計業務;主管部門制定制度時未充分考慮制度之間的銜接,導致企業無法有效執行。
3.服務成果利用及后評價方面,存在落實不嚴的問題。企業對審計發現的問題未制定整改落實制度,也未對中介機構服務情況開展事后監督復核工作,評價結果不夠具體全面。
針對企業在購買社會審計服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社會審計人員,很難全面了解企業經濟管理運行情況,導致審計難以有深度。因不同行業其經濟運行方式不同,適用的法律法規不同,不同企業其內控制度不同,工作流程不同。社會審計人員很難短時間內全面熟悉了解被審企業適用的法律法規、各項規章制度,特別是業務流程。因而,在審計過程中,社會審計機構大多還停留在財務收支審計基礎上,僅對被審單位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對企業政策制度落實情況、投資績效、風險防控等方面很難深入。
2.購買審計服務時,準入門檻設置不合理,導致沒有購買到優質的審計服務。為了降本增效,有些企業過于關注審計服務收費金額,而忽略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在采購服務時,由于服務收費定價偏低,對那些服務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優質社會審計機構沒有吸引力,而一些服務和管理水平不高的社會審計機構,為了招攬業務,往往以低價競爭優勢取得了審計資格。這些社會審計機構,為了節約審計成本,在實施審計過程中,常常“偷工減料”,審計現場取證、審計復核、工作底稿編制、工作日志等一些必要審計程序執行不到位。
3.對社會審計機構缺乏有效監督。有些企業,對社會審計過度依賴。認為在購買了審計服務后,審計事項理所當然由社會審計機構負責,對審計過程不予監管,對審計結果不進行實質性復核。導致中介審計機構在審計過程中敷衍了事,不抓審計質量。
1.加強服務質量監管力度。實行業務全過程控制。一要加強審前準備工作。要求參審的社會中介機構和人員,認真學習本企業適用的各項法律法規和企業相關業務的各項規章制度,熟悉企業相關業務。二要加強審中監督。除了要求社會中介嚴格按照審計準則和審計流程開展審計工作外,企業內部審計人員也應積極主動參與到審計過程中,與中介機構開展聯合審計,交流審計思路、取證方法、工作成果等,通過過程參與,及時糾正問題,提高審計質量。
2.加強程序合規性審查力度。為了避免權力尋租,企業購買審計服務時,必須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通過市場競爭,擇優選擇社會優秀的審計服務力量。在進行公開招標時,應向其他企業(單位)對同類項目進行橫向詢價,合理確定標底。既要為企業節約費用,又要能保證承接方有合理的利潤空間,吸引優質主體進入到競選行列。
3.加強審計整改和審計成果轉換力度。對審計查出問題,要建立問題清單臺賬,并落實到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實行問題清單銷號制。同時,將審計結果提供給人事部門為企業干部人事任免和考核提供參考;將審計發現問題線索移送紀檢監察部門、巡視巡察等專項檢查部門,力爭“一審多果”,“一果多用”。
4.加強服務質量后評價和獎懲力度。企業可以對購買的社會審計服務實行百分制負向扣分考核。主要從審計力量、審計質量、審計報告、審計時效等方面進行。審計力量重點對看參與審計項目的人員在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方面的配備情況;審計質量方面重點看質量是否符合預定要求;審計報告是否規范;審計建議是否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審計時效方面,重點關注審計是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對于在審計業務中出現重大失誤或者重大差錯的,及未經委托方同意延期完成審計的,實行扣分處理,情節嚴重的,列入“黑名單”,不再委托審計等處罰;對審計過程中發現了重大問題的,予以獎勵,并在今后工作中優先承接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