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 ?要】家庭是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它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是幼兒出生后的第一環境,是兒童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其進行社會化的最初環境,家庭作為個體成長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環境,是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根源性因素。未來社會的人才應該是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不僅具有高智商及豐富的知識,而且還應該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社會化程度高、具有健康的體魄。而心理健康和社會化程度是關系到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適當的家庭教養方式和健康的家庭氛圍為兒童社會性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對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和穩定產生重要的影響。它對于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是學校和社會團體所不可替代的,家庭環境對于子女心理健康、人格和學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反之,不良的家庭因素則會導致其人格缺陷和行為偏差。
【關鍵詞】兒童;家庭;心理健康
社會性發展是幼兒心發展的重要方面,它對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學習、智力發展等具有重要影響。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應當具有健康的身體、聰明的智慧、豐富的社會經驗,而且更應具有良好的人格、個性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然而,很多孩子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幼兒在同情心、責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動性、自信心、獨立自主性,以及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等方面,問題相當普遍、突出。究其原因還是出在不良的環境教育和家庭的誤導上,如隔代教育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建立;在教育內容上重智識教育,輕品德教育;子女缺乏與同伴的交往等因素。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首要場所,家長則是子女的啟蒙教師,也是終身教師,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家長與子女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優勢。所以,作為兒童天然教育者的家長,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起著一種先入為主的定勢作用,家長的文化素質、道德水平、教育能力等,無不對兒童的價值判斷、道德認知與行為規范,產生深刻而終其一生的影響。家長文化素養、道德素養、教育素養及家長教養方式等方面對兒童社會化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同時,家庭關系與結構對學前兒童的社會化也有一定的影響,如家長期望過高,子女若達不到要求或稍有差距,家長即容易產生急躁心理,容易采取簡單粗暴的懲罰教育,不僅使家長失去應有的理智和耐心,而且也會與子女發生情感上的對立和對抗,造成親子關系緊張和惡化。而有些家長因自己小時候受過許多苦,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總想在子女身上進行補償,于是寧愿自己多吃苦受累,卻對子女的要求有求必應,對子女嬌慣溺愛,出現關愛過剩現象,使兒童物質欲求膨脹、虛榮好勝、攀比心強、自制力差,導致兒童在社會化進程中出現角色失調等問題;重智輕德,忽視兒童全面發展、父母的過度干涉和過度保護等這些都會影響兒童社會性的發展。
家庭作為青少年的首屬群體,是青少年“社會化的搖籃”,也是其“人生第一課堂”。家庭作為人的最基本的環境,其具有不可隨意選擇的特點,人一生下來就必須接受家庭的哺育撫養,逐漸完成社會化,走向成熟,走向社會。因此,家庭是青少年學生走向生活的起點,青少年成長離不開家庭這一基本群體,并終生受其影響。正因為如此,提高家長自身素質、更新家庭教育觀念、遵循教育規律,優化家庭教養方式、注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創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形成科學的自我動力,促進學生學業成功非常重要。
家庭是身心健康教育的關鍵場所,家庭健康是身心健康教育的核心。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質和優良的素質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當我們的孩子出現問題時,首先應該檢討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家庭。現代家庭必須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盡管目前尚無統一的模式可供借鑒。不過,家長應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時發現并正確地指導孩子在成長期的行為變化。同時,借鑒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借助自己、孩子、教師和社會多方位的力量,不失時機地、恰如其分地開展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是能夠取得效果的。
參考文獻:
[1]王璇,趙靜,趙娥.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及實施中存在的問題[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07).
[2]王燕青.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分析[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15.
[3]唐淑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合作有效性策略探討[J].新課程(綜合版),2019(10).
[4]鄧英.關注幼兒心理健康 全面實施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J].新課程(小學),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