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烈日炎炎的七月天里,我刊發行了2020/07/總第283期雜志。《專題報道》欄目以《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為關注點,將西部省(區、市)的發展優勢梳理整合,詮釋了在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形成中,西部地區有望再次進入快速增長通道,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強勁引擎。《經濟觀察》欄目中,《西部三城新布局》《誰會成為“西部第四城”》《西部旅游的“2.0時代”》等文分別從經濟發展的不同領域剖析西部地區在新時代新格局下的競爭與合作。《生態文明》欄目中,《讓灣灣黃河變成一曲“金灣”》一文通過采訪陜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劉保華,深度解讀了《黃河流域生態空間治理十大行動》這一旨在推動治理黃河、保護黃河的行動方案。《西部文旅》欄目中,《不能忘卻的“時間印記”》生動講述了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蒲城長短波授時臺創建背后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博物館:陳列的細節》為我們了解博物館的策展過程打開了“天窗”;《夢回唐朝》《回望米脂》《華陰老腔:黃土地上的東方搖滾》等多篇文章樸素中彰顯文化內核,情深意切,余味悠長。


@風吹麥浪
這一次,《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的發布,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面向第三個十年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被譽為西部大開發的升級版和增強版,標志著西部大開發進入3.0時代。為使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實現更高水平開放、更可持續發展、更多的民生福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組織保障不可或缺,差異化的分類考核,針對性的財稅金融支持,全面細致的產業、用地、人才、幫扶政策,有力的組織保障,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提供了充分的外部條件,體現出黨中央、國務院以更大力度、更強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決心。

@沉默的貓先生
曾經無數次去博物館,但從來沒有思考過文物陳列背后的邏輯。看完《陳列的細節》,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在博物館體會到的,不僅僅是文物的細節,更是策展人的思路與用心。我們應當看到,不論是充滿著形式主義色彩的展廳裝修,還是彰顯時代韻味的文物選擇,都是陳列背后策展人對豐饒歷史與厚重文化的最直接和生動的表達。

@彈吉他
人們大多喜歡去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游玩,這意味著神秘與刺激,人們也喜歡去經濟發展甚好的地方旅游,這意味著新奇與現代。而在我看來,這兩者都可以在西部地區實現,我認為這是近年來西部旅游發展向好的原因之一吧。我對西部旅游的大熱心存期待,但又擔心自己的“心頭好”被“過度消費”。在“大開發”之前必須先進行“大保護”,因為,比起“高密度”的景點,我更樂于見到“高質量”的西部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