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王薇

線上外賣服務
疫情發生之前,以人力資本作為基本要素的服務業,似乎從未在我國蒸蒸日上的經濟中“高調現身”過。
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令多數服務行業從業者措手不及——本該活躍于市場的消費者們深居簡出,大批服務性門店關門閉戶,現金流嚴重短缺,春節前人頭攢動的步行街一時間門可羅雀,無人問津的商戶們幾度瀕臨倒閉。
與此同時,教育、醫療、零售、娛樂等多數服務業開啟了大規模的“線上化”進程,網絡主播、小店經營規劃師、直播講師、共享員工等職業應運而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
一邊是傳統服務業的艱難掙扎,另一邊是線上服務業的如火如荼,一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服務業的龐大人群基數,也讓我們感受到服務業數字化的便利與魅力。
一直以來,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都是衡量一個國家服務業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而從我國的“服務業發展史”中甚至可以窺見改革開放發展進程的“全貌”。
1978年末,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有24.6%;1985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第一產業;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第二產業,上升至45.5%;2015年,這一數字首次超過50%;而過去的2019年更是達到了53.9%的歷史新高。
不僅在中國,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業、工業和制造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下降和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上升,都正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和趨勢。
據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統計,全球2010年到2017年間,農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基本保持不變,工業增加值占比從2010年的27%下降至2017年的25%,而服務業占比從2010年的63.1%上升至2017年的64.9%。
基于此,經濟學家提出了“服務經濟”的概念。服務業從業人口及增加值的規模化發展趨勢,被看作一個國家進入“服務經濟時代”的標志。
美國經濟學家維克托·R·富克斯(Victor·R·Fuchs)曾在其1968年出版的作品《服務經濟學》中提出了“服務經濟”的概念,他認為,二戰之后,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服務經濟”國家,即第一個一半以上就業人口不從事食物、衣著、房屋、汽車或其他實物生產的國家。
而這一概念當中,富克斯是用服務業就業人口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來判斷美國是否進入“服務經濟時代”的,這無疑也是最為重要的判斷標準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曾在《中國快速邁向服務經濟時代》一文中提出,對于我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而言,僅有“服務業就業人口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這一指標是不夠的,至少要綜合考慮“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比重這兩個指標。

直播推廣剛上市的草莓

線上醫療

技術人員通過電腦監控網絡課程直播情況
2018年,我國服務業勞動就業占比約為46.3%,與富克斯所說的判斷標準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忽視的是,服務業增加值占比已超過52%,甚至可以說是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
雖然與諸多發達國家60%以上的服務業占比相比,我國的服務業占比還處于相對較低水平,但以上數字表明,我國的服務業不僅在飛速發展,并且已然毫無爭議地成為了吸納勞動力就業的最主要貢獻方。
如果說數字還不足以呈現我國服務業的龐大規模與“神圣”地位,那么疫情則是一面反映我國服務業發展現狀的“反射鏡”。
門可羅雀的線下零售,停擺的影院,冷清的景區,許多本該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服務行業,經歷了三個月甚至更長的“嚴冬”。
對市場敏感度超高的旅游業,一度陷入“窘境”。據美團平臺門票度假及住宿數據顯示,從2020年春節前最后一個周末開始,訂單量一路走低,除夕之后更是逐漸跌入冰點,再沒有出現往年訂單量大幅提升的現象,今年同期的周訂單量環比前一周大幅下降,降幅高達94.9%。
不僅收入出現大幅下滑,旅游公司們還面臨“賠償”的問題。一位攜程相關負責人表示,退改簽的客戶數量在最高峰值時相較同期增幅甚至達到650%。
而這種待業、無力經營、轉讓幾乎成為每個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現狀。網友曬出了自己動手理發成果的“喜慶”背后,伴隨著美容美發業的蕭條;必須到店才能產生消費的美容行業,如果在三個月內沒有現金進賬,人工和房租就足以叫停一大批門店;而沒有新片上映的影院,賬本則更加難看……
顯然,疫情面前,諸多線下服務業并未做好“應對”的準備,然而就在此時,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領域,率先啟動了大規模的“線上化”進程。
春節后,幾家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教育培訓機構先后宣布,向社會提供免費的公開課。“線下的培訓停了,只能做線上,免費是為了吸引客戶。”一家培訓機構人士坦言,疫情使得一些二三線城市的線下培訓機構,不得不轉向線上,這無疑將培訓機構的線上獲客成本大幅降低。
而在醫療行業,線上醫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公眾普及,除了送藥,一些平臺還開辟了面向患者的咨詢業務,不僅吸引了大批醫生“線上坐診”,線上的咨詢量也在短時間內創下歷史新高。
全國首家在線義診平臺——微醫互聯網總醫院的抗擊新冠肺炎實時平臺于2月13日上線,截止到2月14日9時,其訪問量已超過1億,據統計,一天當中,微醫平臺有32466名醫生在線接診,累計提供醫療咨詢服務128.74萬次。
除去教育、醫療領域,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關聯度最高的生鮮,也在疫情期間以驚人的速度在線上擴張開來,傳統的零售業與平臺通過線上銷售,經營業績大幅攀升。
從前的生鮮平臺僅將生產端的生鮮產品配送到社區門店,而如今,“疫情”正使各類生鮮平臺跳過門店直接將觸角延伸到社區居民。這不僅成為生鮮平臺在“疫情”中的創新增長點,也將這一消費習慣在未來延續。
疫情之下,數據最為亮眼的還是線上餐飲外賣。據美團數據顯示,2月中旬時,營業的餐飲商戶中,有53.6%的商戶外賣收入占營業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其中有高達42.9%的商戶外賣占比甚至超過70%。
吃著“盒馬鮮生”送來的菜,上著“學而思”的網課,開著“視頻會議”,在電視上點播剛剛上映的《冏媽》,見“屏”如面,不僅僅是疫情下的消費日常,更為重要的是,數字化為“蕭條”的傳統服務業開辟了“新思路”,打開了“新市場”。
疫情防控為服務業數字化升級按下快進鍵似乎是無奈之舉,但長遠來看,傳統服務業的數字化恐怕是“服務經濟”時代的“必經之路”。
2015年時,服務業占我國GDP的比重第一次突破50%,達到50.5%,遠遠超出了“十二五”時期規劃的47%的目標。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呂政認為,服務業占比達到50%,意味著中國工業化進入到了后半期,整個工業化正在加快完成。在未來,我國服務業比重還有可能達到60%-70%,甚至更高。這并不意味著不發展工業,或是忽視制造業,而表明我國經濟是向制造業的高端環節和高附加值部分轉變。
2018年底,我國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5938萬人,比重達到46.3%,成為我國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中國社科院數量所研究員沈利生在分析未來的中國經濟時說,“服務業比重大了之后,經濟不會有大起大落”,這意味著,作為勞動就業最主要的貢獻者,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口的能力在持續增強。
服務業對我國經濟與就業帶來的貢獻有多大,疫情對服務業的“打擊”就有多大。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上半年,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6.1%。收緊的服務業數據背后是觸目驚心的失業率。
今年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而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2月份失業率上升主要原因是疫情影響。
而受影響最為嚴重的,則是服務行業,3月底,仍未復工或者失業的服務業從業人員可能達5000-6000萬。
雖然疫情給勞動力市場帶來的沖擊是暫時的,但對各個行業創新升級的能力卻是一次大考,而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便“位列其中”。
一度聲稱“現金撐不過3個月”的西貝餐飲,與盒馬鮮生“共享員工”的同時還大力拓展外賣業務;重慶品牌“鄉村基”借支付寶小程序拉動外賣業務增長20%;眉州東坡則在淘寶直播上賣起了香腸和臘肉……
供需之間的錯位被疫情放大,3月份,支付寶宣布正式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聚焦服務業數字化。防疫期間,中國服務業一直積極利用數字技術開啟新業態、新模式。
傳統服務業的數字化進程,是增加就業機會的過程,更是創造新職業、提高服務業就業質量、就業能力的過程。
以美團點評為例,早在2018年,其服務業數字經濟平臺就帶動1960萬個就業機會,創造了大量新就業崗位和新就業形態,形成了豐富的就業生態。
螞蟻金服CEO胡曉明曾表示,雖然當下的難題正在被逐步解決,但實際上,我國還有80%的服務業沒有被數字化,真正的變革才剛剛開始……
當“云買菜”“云購物”“云逛街”這些新詞日益成為老百姓的口頭禪時,則意味著,服務業的數字化升級已然“箭在弦上”。過去幾十年,我國先后經歷了零售業數字化、制造業數字化、城市治理數字化,而下一個階段,也必將迎來服務業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