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張永軍

榆林市榆陽區古塔鎮的村民在灌溉農田
盛夏時節,在榆陽區補浪河鄉昌汗敖包村五十里沙,馬鈴薯相繼進入盛花期,白色、粉色、紫色的花爭相斗艷,煞是好看。站在隴上,放眼望去,不僅被眼前一片浩瀚的美景所吸引,更為沙漠變良田而驚嘆。
距離榆林城區20多公里的榆陽區大紀汗村,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過去常年黃沙漫天,一片荒蕪。如今,這里的荒沙經過整治,已變身萬畝良田,成為現代農業示范區。類似的奇跡在塞上古城榆林隨處可見。
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總面積4.22萬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積在陜西榆林境內。歷史上,這里曾水草豐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類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毛烏素地區逐漸變成茫茫大漠。
新中國成立之初,榆林已經成為全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嚴重的地區之一。當時,榆林沙化土地面積3600萬畝,流動沙地總面積超過860萬畝,流沙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里,陜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的99%集中在榆林?!帮L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壓人移走,看見黃沙就搖頭……”就是榆林地區惡劣生態環境的當時寫照——形成“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也成為陜西綠化美化的“短板”。
面對這一現狀,陜西誓與沙斗爭。1959年,陜西省治沙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沙漠考察隊的基礎上組建,并籌建了第一個治沙造林林場——陜北防沙造林林場,隨后榆林陸續在長城沿線設立了20個國營林場和10多個國營苗圃。中國防沙治沙,從榆林起步。
多年來,榆林市根據“南治土、北治沙”戰略,幾代榆林人堅持不懈實施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項目,使一塊又一塊流動沙地被固定和半固定。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依托退耕還林等工程,按照“全封、遠飛、近造”的工作思路,采取人工、飛播、封育相結合,植治、水治、土治相結合等綜合措施,相繼開展了“三年植綠大行動”“陜西省全面治理荒沙”“林業建設五年大提升”等治沙造林行動,累計植樹造林350多萬畝。在北部風沙區建成總長1500公里,造林175萬畝的4條大型防風固沙林帶,沙漠腹地營造起萬畝以上成片林165塊。新建以樟子松為代表的常綠針葉林180萬畝,完成“萬畝連接工程”52片,初步形成了帶片網、喬灌草相結合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榆林的發展史是一部治沙造林史,榆林治沙造林史也是一部中國特色生態建設創業史。如今,沙再也“流”動不起來了,2157萬畝郁郁蔥蔥的樹林成功鎖住了860萬畝流沙,林木覆蓋率從0.9%提高到33%,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防沙治沙,榆林走出了中國經驗。
今年4月,陜西省林業局對外公布:陜西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一消息,媒體形象地譽為“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陜西版圖‘消失’”。而最終的結果則是,防沙治沙的成功,榆林的生態環境得到徹底改善,百萬畝沙漠變良田,廣袤的沙地竟然成了陜西“新糧倉”。

晚霞中的榆林高新開發區一角
今年63歲的思文凱,家住榆陽區補浪河鄉昌汗敖包村五十里沙,深處沙漠腹地。2013年,他放棄煤礦經營,轉身投入到曾經熟悉的黃土地,開始做一個與眾不同的新農民。他以每畝90元的價格承包了2.2萬畝荒沙地,并通過占補平衡政策進行了土地平整,并投資500萬元建立補浪河大志現代農業園區,成為當時補浪河鄉唯一的農業園區。如今已發展成為了種養結合的農業綜合示范園區,產業規模近億元。
同樣,2013年,在外闖蕩多年的劉偉回到老家榆林市榆陽區補浪河鄉那泥灘村,承包了200多畝土地,種起了玉米、馬鈴薯,成了一名高級職業農民。他說,“家鄉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且耕地面積大,很適合種糧。政府還出臺扶持政策、給我們教技術,種一年地的收入比打工高多了?!?/p>
不論是思文凱棄商從農,還是劉偉從外出打工到回家種糧,這種轉變,正是近年來榆林打造陜西“新糧倉”,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真實寫照。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榆林市糧食播種面積1088.9萬畝,糧食總產量266.2萬噸,分別居全省第一;2019年,榆林市糧食播種面積1090.9萬畝,糧食總產量265.5萬噸,蟬聯全省第一。榆林糧食生產已實現“十六連豐”。
榆林87%的耕地是旱地,農業發展的潛力也在旱地。從2006年開始,榆林從財政收入里拿出專項資金,在毛烏素沙地邊緣地區開展5大類農作物高產創建活動,為每個試點更換優質良種,對田塊實施一對一配方施肥。短短5年間,累計創建示范田36萬畝,并且創下39項全國糧食高產紀錄。
榆林人明白,要想產出更多的糧食,就必須向耕地之外“取地”“用地”。榆林一方面開展防沙治沙行動,另一方面在沙區發展大棚種植、育苗等產業。據統計,榆林已把近百萬畝沙地變為耕地,全市農耕地總資源達1600多萬畝。與此同時,一批有管理能力、技術實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正成長為榆林農業生產骨干。目前,榆林市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0808個,家庭農場3188個,居全省第一。
糧食連年豐收的同時,榆林市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將糧食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農業產業化,提高種糧比較效益。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有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17家、現代農業園區258個。
現如今,除糧食規模不斷擴大外,榆林也初步形成“東棗、西薯、北種、南豆”的特色產業格局,并不斷發展壯大“草、羊、棗、薯”四大主導產業。目前,全市各類經濟林面積達400萬畝,其中紅棗170萬畝、“兩杏”80萬畝、山地蘋果65萬畝、長柄扁桃40萬畝、核桃32萬畝、海紅果5萬畝,架構起獨具特色的經濟林果產業主框架,形成紅、黃、綠各色相融的經濟林果產業新形態。

榆林市榆陽區青云鎮鄭家川村發展大棚種植產業
榆林面積廣闊,地處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交界處,屬于風沙草灘區和丘陵溝壑區,經過長期不懈的“治沙治土”,榆林脆弱的生態環境初步得以修復,加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形成特有的種、養殖環境,為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榆林農牧資源豐富,羊、棗、薯、豆等農副土特產品,品質優良,享譽國內外。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農業科技的進步,榆林市農業經濟得到長足發展,成為全國羊、紅棗、馬鈴薯、小雜糧等農產品優質產業基地。
據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種植處吳金亮向記者介紹,以前,渭南是陜西糧食產量第一大市,從2018年開始,榆林成為陜西糧食產量第一大市。究其原因:一是通過這些年的防沙治沙,尤其是榆林北部沙漠地帶整治,讓榆林農田面積迅速擴大;二是通過糧食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榆林地區的集中連片良田增多,同時榆林加快糧食品種更新換代,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以糧食、馬鈴薯為主的高效高產農作物大面積種植,糧食質量跟產能逐年提升;三是以旱地為主的榆林,近年來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全膜覆蓋、滲水地膜覆蓋、膜下滴灌等旱地農業覆膜技術的使用,使全市糧食不斷增產,產值持續增加。
根據榆林農業產業發展狀況,有專家建言,無論從總面積、常用耕地面積來看,還是從農特產品的種類和營養價值來看,榆林市發展農業經濟的潛力都大于其他地市。在工業經濟發展即將觸碰到能源、環保、容量“天花板”的關鍵階段,必須結合黨的大政方針,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協調并進,從土地里“刨金”,從影響榆林市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著手,因地制宜,深挖潛力,全市上下形成合力,促進榆林農業經濟大發展。
吳金亮也坦言,隨著近年來榆林通過防沙治沙讓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糧食種植面積不斷增多,在下一步打造陜西“新糧倉”中,如果解決了水的問題,榆林的農業發展前景將不可估量。

上圖:榆林市靖邊縣紅墩界鎮長勝村村民在圈舍中喂羊下圖: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群眾在采摘大棚西紅柿
總之,從榆林歷年農業發展數據可以看出,無論經濟怎樣起伏,農業經濟一直都在穩步發展,為榆林經濟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促進農業經濟的大跨越,使之成為榆林經濟的有力支撐,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放眼長遠,加大農業政策、財政方面的支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擴大農業增值空間,改變農業生產模式,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培養技術型農民,推動農業實現現代化,更好地適應新常態、推動新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實現榆林經濟的快速、健康、全面、協調及可持續發展。
未來,榆林打造陜西“新糧倉”的潛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