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王薇

大學生就業創業大型招聘會
“史上最難就業年”從來就不是什么新鮮概念。2013年,就曾在網絡上被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
那一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人,同比增加19萬人,北京和上海的畢業生簽約率總體不足三成,廣東不足五成,多數人將2013年低就業率的原因歸結于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
如果說2013年的畢業生在就業上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打擊”,那么2020年的就業市場,甚至可以用“千鈞一發”來形容。
即使沒有遇上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依然會有史上最大規模的874萬名畢業生從學校走上社會求職,而疫情無疑讓這一現狀雪上加霜。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0屆高校畢業生同比增加40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而“再創歷史新高”似乎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全國高校開啟全面擴招以來,每年畢業季都會見到的“熱詞”。
從需求側來看,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是我國蒸蒸日上的經濟在發展中面臨的現實需求。但從供給層面來看,“僧多粥少”的就業趨勢則是每位畢業生難以回避的問題。
而疫情給“就業難”這一眾所周知的社會問題平添了一份“苦澀”。
“金三銀四”,3月和4月正是“春招”的黃金時段。根據往年的經驗,大量工作機會和實習崗位在此期間密集推送,而這屆畢業生卻沒那么幸運。
受疫情影響,今年3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9%,就業形勢較往年更加嚴峻。人社部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5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60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6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55萬人。對比2019年1-5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97萬人,今年就業人數減少了137萬人。
本該密集發布招聘與實習信息的各行各業,在疫情之下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危機威脅,許多公司不得不做出裁員、降薪、停薪留職的決定。而寄希望于春招的畢業生,在春節過后等來的卻是企業大規模縮招。

求職者在西安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查看招聘信息
智聯招聘校園事業部總監孫凌說,往年春節后的3月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時間,而今年,在他接觸的企業中,約有30%明確提出了終止所有招聘,有40%表示觀望,等待溝通。
Boss直聘在4月份發布的《2020應屆生春招趨勢報告》顯示,貿易、進出口行業受到了國外疫情的二次沖擊,紡織、鞋履、小商品等領域外貿訂單數急劇下降,貿易/進出口的崗位校招比去年同期降低了43.1%。能夠吸納大量應屆生就業的服務業和貿易行業需求同樣降低四成。

招聘單位代表在發放招聘簡章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中顯示,3月份畢業生開始進入春季招聘市場,求職申請人數同比增幅高達143.25%。
而在《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中,CIER(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指數從2019年四季度的2.18大幅下降至1.43,其中3月份更降至1.02的歷史低位。與此同時,一季度招聘需求人數和求職申請人數同時減少,但由于需求降幅相對更大,CIER指數也明顯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3月份,進入春季招聘市場的畢業生顯然遇到了顯著的供需矛盾。就業人數持續增加,招聘需求大幅下降,多方因素疊加,使畢業生普遍感受到驟增的就業壓力。
一面是“供過于求”的人才市場,一面是“供不應求”的招聘崗位,“閑”在家的“準畢業生”們內心忐忑,只能把目光投向“線上”。
在甘肅省白銀市的家中,張利明提前穿好特地準備的白襯衫,精神飽滿地端坐在電腦屏幕前,與遠程的面試官進行自我介紹,交流求職意向,半小時后面試結束,他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
22歲的張利明是西部一所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專業的應屆畢業生。疫情期間,他每天都守在電腦旁,時不時刷新招聘網站,從海量崗位中篩選符合預期的崗位并投遞簡歷。
“云招聘”令多數畢業生感到新鮮,但卻是疫情下的無奈之舉。與現場面試不同,云招聘時面試官和應聘者往往“相隔萬里”,只通過一個小小的屏幕進行溝通交流,進而達成面試意向,解決了疫情期間無法“面對面”應聘的困局。
主流的招聘APP大都在今年上半年開啟了“云招聘”服務,各大互聯網公司也利用自身強大的流量資源和社會效應,為畢業生“排憂解難”。
5月11日,阿里巴巴集團響應教育部號召,雙方聯合啟動了“阿里巴巴數字經濟專場招聘會”,一場云招聘活動,整合了16萬家企業、40萬個數字化就業崗位,聲勢浩大,不到十天就有超過28萬名學生投遞了簡歷,這顯然是線下招聘無法匹敵的。

用人單位在西安高新區絲路人才大市場集中進行網絡招聘
5月28日,2020年陜西省西安市重點單位面向海內外引進高層次人才系列云招聘宣講直播活動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這次宣講直播通過微博、現場云、今日頭條、央視頻、看點直播等多個平臺吸引了眾多人才參與。截至當日19時,在線觀看便超過了21.5萬人次,登上新浪微博熱門TOP榜。
雖然達不到線下面試的互動效果,但經歷多輪線上面試后,畢業生們漸漸習慣了這種形式。張利明從今年1月份開始,前后參加了近十家企業的線上面試,最終拿到了2家企業的簽約通知。
但并非所有人都像張利明那樣幸運。
線上招聘看似安全、快捷、成本低,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也問題不斷。在線上招聘的過程中,黑屏、斷線是常有的事,這些意外造成面試的不順暢,影響企業對應聘者的選擇。而習慣了線下面試的面試官們普遍反映,線上招聘時,應聘者的很多細節是沒辦法體現的。
另外,由于線上投遞簡歷方便快捷,畢業生們海量投遞,但用人單位的簡歷查看率卻直線下降。數據顯示,2月至今,湖南科技大學舉辦了8場線上招聘會,提供了超過10萬個崗位。但截至5月中旬,網上簽約人數僅為500人左右。而往年舉行的線下招聘會,每場會僅提供2萬到3萬個崗位,卻大約會有1000人達成意向。
招聘節奏明顯被疫情打亂,“云招聘”最大程度上突破了時空限制,但綜合來看,“云招聘”遠遠未做好代替“線下招聘”的準備。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對增進就業人數的安排在90%以上,而疫情之下,企業一季度面臨虧損,其招人計劃也無可厚非的趨于保守。即便有考研、公務員、以及國企的“兜底”,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更為長期和可持續的就業路徑,依然離不開重振經濟的市場與優化人才培養路徑的就業機制。
7月6日,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一批新職業,這是我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年版)》頒布以來發布的第三批新職業,其中包括了“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互聯網營銷師”“直播售貨員”在內的9個新職業。
幾乎在同一時間,教育部發布了《嚴格核查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通知》,其中配套的就業統計指標中首次加入了“自由職業”,并計入就業率。按照新的指標,開設網店也算自主創業,而互聯網營銷工作者、自由撰稿人、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等都被算做是自由職業,納入了就業范圍。
毫無疑問,這是社會變遷和疫情防控下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數據顯示,目前已有約2000萬微信公眾號,自媒體內容采編擁有78.8%的線上辦公率,成為疫情期間工作效率受影響最低的崗位。而電子競技也是年輕人最喜愛的娛樂項目,經查詢發現,有企業為電子競技員開出5000-8000元月薪。
在最新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應屆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中指出,受年初疫情影響,應屆生以往春季求職“黃金期”相應推遲,因此在第二季度中應屆生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但隨著國內疫情防控的持續向好,以及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大學就業景氣指數也在逐漸回升,由4月份的0.81上升至6月份的1.07。

直播銷售員正式成為新職業
不論這些文件及政策的發布是否是近乎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的“妥協行為”,我們都不難看出,新職業的發布、高校就業統計指標的拓寬,是一種求職指引,給“最難畢業季”的畢業生們提供了更多元、更靈活的就業選擇。
疫情給2020屆畢業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就業指導課”,我們應當看到,即便不遇上疫情,職業也是會隨著時代發展優勝劣汰的。
1998年《新華字典》修訂本中的一個例句——“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早已成為我們調侃的段子,但如果追根究底,在當時那個年代,這樣的情況并非天方夜譚。畢竟,如今幾乎被網約車取代的“出租車司機”和已然消失的“電報員、BP機接線員”都是當時的熱門職業。
2012年,《新華字典》已將這一熱門例句改為“張華考上了大學,李萍進了技校,我當了工人:我們都有美好的前途”。時代的進步一定伴隨著職業的變遷,即便是慘淡的就業市場,也有無數可以應對的路徑與抉擇。疫情當前,共克時艱,2020屆畢業生更應將個人奮斗與國家發展融為一體,將職業選擇與社會發展軌跡相連接,緊追時代腳步,開闊人生舞臺。